数字时代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创新策略探究

2024-09-11 00:00:00余宏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刊内容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面临深刻变革。文章深入分析数字技术给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期刊创新内容生产与服务模式的具体策略。首先,概述数字时代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创新面临的机遇,包括数字技术助推出版业融合转型,多媒体内容丰富信息传播方式,用户参与倒逼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水平提升;然后,分析数字时代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创新面临的挑战,包括从“作者中心”到“读者中心”的思维转变,高质量内容与多元化形式创新,兼具数字化技能与创新思维的人才队伍建设;最后,从坚持“读者导向”、运用数字技术、搭建自主平台、开辟传播渠道四个方面,探讨数字时代期刊创新内容生产与服务的策略,以期为期刊提升内容生产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助益。

关键词:数字时代;期刊;内容生产;服务模式;机遇和挑战;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240-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重庆市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研究课题“红色文化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adpa2024A03

一、引言

数字时代,期刊内容生产方式、服务模式以及发展理念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期刊必须持续创新,从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向多元化、个性化的数字出版转型。在此背景下,探究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为数字时代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创新提供有益启示,为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二、数字时代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创新面临的机遇

(一)数字技术赋能出版业融合转型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创新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技术。

在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提升内容推荐、市场分析和读者行为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出版社能够更精准地了解读者需求,优化内容策略,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个性化推荐系统是AI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中的另一个关键应用。通过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偏好,AI能够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利用大数据分析读者的购买和阅读行为,为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写作建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通过技术注入和平台建设,对期刊集群化进行升级,发掘科研人员的需求,利用学术成果打通传播路径,面向未来医疗诊疗提供服务[1]。

上述案例表明,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帮助出版社提高运营效率,促进融合转型,还能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专业的服务。

(二)多媒体内容丰富信息传播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内容在期刊数字出版中的应用成为重要趋势。多媒体内容丰富了期刊的表现形式,提升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视频内容的集成极大地增强了期刊的视觉冲击力和信息传达效率。例如,科学期刊通过嵌入实验过程视频,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章内容。音频内容的集成为期刊带来了新的阅读维度。音频内容如采访录音、专家解读和背景音乐,不仅增加了信息的多样性,还为读者开辟了“耳朵阅读”这一新方式。动态图表的应用为期刊提供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阅读体验。动态图表能实时展现数据变化趋势和复杂的统计信息,对于读者而言,清晰、直观,易于理解。

可见,多媒体内容的集成不仅有效增强了期刊数字出版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力,还显著提升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三)用户参与倒逼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水平提升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网络用户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在传统单向传播逐渐消弭,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双向传播模式为主导的今天,用户开始参与到期刊内容生产流程中,在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

调动用户生成内容,是期刊提升用户参与度的重要路径。换言之,用户生成内容不仅能丰富期刊内容形式,还能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忠诚度。

数字时代,用户参与从需求侧倒逼期刊创新内容生产与服务模式,从单一产品服务向全要素、多形态内容服务转变,要求从业人员转变思维,由“出版物生产者”转型成“内容服务提供者”,根据用户需求与特点提供全要素、多形态的内容服务[3]。

三、数字时代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思维转变:从“作者中心”转变为“读者中心”

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以作者为中心,出版社的主要负责编辑和发行。这种模式在数字时代显得过于单一和僵化,无法满足当代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无法适应数字化浪潮下从“受众”到“用户”的身份转变。为进一步提升内容生产与服务能力,期刊必须摒弃传统的“作者中心”思想,培育以读者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二)内容创新:高质量内容与多元化形式

信息爆炸时代,读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从单一的传统纸质出版物转变为以移动终端为主的线上阅读产品。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期刊必须积极适应数字媒体生态,依托信息技术挖掘和整合各类学术资源,创新内容和形式,拓展内容领域,向读者提供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产品[4]。

(三)人才培养:兼具数字化技能与创新思维

数字时代,出版行业亟须培养兼具数字化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数字化技能是从业人员适应现代出版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涵盖从内容数字化处理到多渠道发布的全方位技术能力。从业人员需熟练掌握编辑软件的运用、数据分析工具的操作以及数字平台的运营管理等,以技术为驱动,优化出版流程,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创新思维是出版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从业人员要具备前瞻性的视野,能够敏锐洞察市场需求与读者偏好,勇于尝试新的内容形式、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出版流程的优化升级上,更体现为对内容创意、营销策略及读者互动等方面的不断探索。

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版社应双管齐下,既注重提升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又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课程、搭建实践平台、鼓励跨领域合作等方式,激发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保持对行业趋势变化的敏感度,以及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四、数字时代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创新策略

(一)坚持“读者导向”:构建读者本位的内容生产与服务体系

数字时代,读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期刊内容生产与服务体系建设要以读者导向为底层逻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这意味着,期刊要了解目标读者的知识获取偏好,从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与服务模式中跳脱出来,转型成多元化的知识服务平台。

具体来说,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与突破。内容方面,应充分了解公众关注的焦点热点,深挖与期刊相关的知识细分领域,做到全方位、深层次把握。同时,积极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内容,满足读者在深度学习、专业研究等方面的需求。形式方面,对内容进行多媒体化、互动化处理,如推出音频课程、视频讲座、在线研讨会等,优化读者体验[5]。同时,积极寻求跨界合作,从读者喜闻乐见的领域入手,打造多元化的知识场景。比如,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数字化产品;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阅读推荐系统,为读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阅读推荐服务;与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如作者见面会、读书俱乐部、知识竞赛等,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参与度[6]。

(二)运用数字技术:开辟高效率生产与精细化服务模式

期刊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开辟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和针对不同读者的精细化服务模式。

一方面,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期刊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在期刊内容生产中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实现内容的智能化创作、编辑和校对,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人工智能可以辅助编辑进行初稿的编辑和校对,减少人为错误;大数据可以用于分析热点话题和趋势,为出版社提供决策支持[7]。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能够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增强读者黏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向读者提供智能问答、在线翻译、自动摘要等功能,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分析和把握读者需求、偏好及行为,为读者提供个人知识库定制服务,实现智能化推送[8]。

(三)搭建自主平台:数据资源整合与个性化服务定制

期刊可以依托既有的技术资源和内容资源搭建智能平台,实现数据资源整合和精准推送的目标。但需注意,自主平台应满足期刊的数据与资源存储要求。期刊的内容数据只是一部分,读者数据、作者数据、关系数据、运营数据等也应纳入平台数据监控与存储的范畴中[9]107。

期刊可通过自主平台采集读者行为数据,进一步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兴趣和需求,从而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比如,可根据读者在平台上的阅读历史行为,自动推荐相关学术文章和视频等,或者提供针对某专题、某学科领域的定制化知识套餐,并借助平台的推送通知功能,及时向读者推送最新内容,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忠诚度。

读者的浏览量、分享量等行为数据是期刊选定主题的重要参考数据。期刊可借助平台技术深入挖掘和分析读者行为数据,精准把握读者需求,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策划和出版契合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10]。例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打造“世纪阅读”平台,为读者提供便捷的阅读渠道。读者可以在该平台上浏览、购买图书,参与线上活动,与其他读者交流心得。此外,该平台还根据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喜好,推荐个性化的阅读内容。

(四)开辟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宣传与私域流量建设

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和社群营销发挥着扩大期刊传播力影响力、获取私域流量、增强读者黏性的重要作用。因此,除了搭建自主平台,期刊还应通过社交媒体与读者建立联系,通过社群营销增强读者黏性,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

具体来说,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开展问卷调查、线上活动等,了解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与读者进行实时互动,通过发布有趣的内容、新书资讯、作者动态等,吸引读者关注。例如,《机械工程学报》自2016年起在新媒体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除了创建官方网站,还在微信公众号、网易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开通官方账号。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利用,通过直播带论文、短视频推论文等方式,大幅提升了传播力、影响力[11]。

另外,调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意见领袖”进行宣传推广,可以迅速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邀请业内专家和“意见领袖”撰写专栏文章或参与视频访谈,能够有效吸引更多读者关注期刊。例如,《经济学人》定期邀请知名经济学家撰写专栏,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吸引了大量读者关注和订阅。

私域流量建设有助于期刊获取读者和进行读者细分,有助于根据读者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等,开展更精准的内容宣传推广,进一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9]109。比如,期刊可以创建各类学习阅读社群,将志同道合的读者汇聚在一起。在社群中,可以组织成员进行线上讨论、分享读书心得、邀请作者答疑等,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此外,还可以定期发布专属优惠、活动邀请等,调动成员积极参与[12]。

五、结语

数字时代,期刊需积极探索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驱动,以读者为中心。通过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分析读者需求和偏好,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读者互动,建立起开放、动态、互动的内容生产体系;通过利用平台技术,开发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内容产品;通过与其他行业的企业、机构合作,开展创新项目,开发跨媒体产品;通过组建各类学习阅读社群,与读者建立紧密联系,增强读者黏性。

参考文献:

[1] 方正电子与中医药学会共同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新模式[EB/OL].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2024-07-05]. http://www.founder.com.cn/News/index/show/1513.html.

[2] 袁辉.面向服务创新的图书馆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J].传媒论坛,2024,7(12):101-103.

[3] 张霞.数字智能时代出版社知识生产创新与服务升级研究[J].出版广角,2023(14):43-47.

[4] 张倩.期刊媒体深度融合进路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0):231-233.

[5] 周百义.中小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困境与对策[J].出版科学,2007(5):13-16.

[6] 段晓静.中小型出版社如何在改制中浴火重生[J].出版广角,2013(6):72-73.

[7] 毛增余,余静宜.出版业知识服务平台发展前景与创新运营方法[J].中国出版,2021(16):51-54.

[8] 白立华,郭雪吟.出版融合背景下“现代纸书”的技术创新路径及作用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2(10):15-18.

[9] 孙中悦,范志静.期刊私域流量建设和运营策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3(6):107-112.

[10] 周蕾.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索[J].科技传播,2022(17):46-49.

[11] 向映姣,张强,恽海艳,等.新媒体环境下期刊传播服务模式探讨:以“JME学院”学术平台为例[J].编辑学报,2022,34(3):325-329.

[12] 韩敏.出版社人才建设问题及策略思考[J].出版与印刷,2019(3):63-67.

作者简介 余宏,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数字出版、网络传播、应用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