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术期刊开放获取转型的演进路径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2024-09-11 00:00:00张逸群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在开放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放获取在开放学术交流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开放获取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其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广泛交流,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确保科学信息的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探究开放获取进程有益于推动我国开放获取运动的良性开展,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思考。文章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和调研分析,明确了国内外开放获取的最新趋势,基于开放获取主要类型与不同期刊资源禀赋,结合办刊实际,提出遵循共同价值准则且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特异性开放获取思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归纳法设计我国中文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推进策略,提出制定规范化的开放获取模式、探索个性化的开放获取模式、搭建多元化的开放获取平台、建设创新性的知识共享体系等四条策略,通过加强期刊工作者开放获取模式及CC协议的相关培训、根据期刊实际情况选择可操作性强的开放获取方案、搭建具有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开放获取平台、多样化和多元化共享知识,探索中文学术期刊开放获取转型的合理演进路径。中文学术期刊应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有重点地选择契合自身实际的有效路径来推进开放获取,以更好地发挥传播学术成果、促进科学研究的根本作用。

关键词:开放获取;出版;开放科学;中文学术期刊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234-06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期刊研究分会重点基金项目“北京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GJ-KJQK-ZD-2024-01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科技创新密集活跃,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产业升级发展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术出版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学术出版发展迎来良好机遇。在此背景下,应认真总结国内外学术出版经验,准确把握学术出版属性,推动学术出版繁荣发展。

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是指科研知识成果通过互联网公开发布,允许公众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使用。数字化时代,开放是学术出版的目标和发展趋势,开放的内容也日益多样,一种促进科学创新的全新的生态系统逐步建立。开放获取的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如成果被正确引用等),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使用。它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期刊开放获取出版作为开放科学的一种形式,直接影响出版业的生态[1]。

由于目前学术出版的两端均向用户收取高额的费用,一直被学术界诟病,因此开放获取出版应运而生。开放获取打破了价格障碍和使用权限障碍,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线免费使用论文。

对作者来说,开放获取的最大好处是审稿和在线发表速度更快,可以更迅速地将研究成果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使文章引用率、影响力等大幅上升,有助于分享新思想,激发新研究。

目前,开放获取种类包括金色OA(Gold OA)、钻石OA(Diamond OA)、绿色OA(Green OA)、青铜OA(Bronze OA)、黑色OA(Black OA)等[2]。开放获取最常见的是金色OA和绿色OA。金色OA一般由出版社主导,在成果出版环节实现开放获取,指论文一经发表便实现同步免费开放。金色OA需要作者向出版社支付文章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同时保留论文著作权。绿色OA一般由科研机构或基金资助机构等非营利组织主导,论文发表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迟滞期”(embargo period,通常为6~24个月,具体由各出版商自行决定),由作者将成果提交到开放知识库中,实现成果的开放获取。绿色OA不需要作者额外付费,开放知识库的运营费用由机构或非营利组织承担,论文著作权通常须转让出版社。金色OA和绿色OA最大的区别在于发表后能否即时免费可见。

开放获取出版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越来越多学术期刊的重视。对很多大学之外的研究机构,开放获取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免费获取论文的途径。推动期刊开放获取有助于强化论文传播效果与影响力,改变学术评价模式,更好地评价学术成果的真实价值[3]。

中文学术期刊如何有效进行可持续性的开放获取演进,对期刊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研究结合中文学术期刊的出版特性,从中文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演进路径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两个角度,深入探讨学术期刊社在开放获取出版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中的实践和创新,旨在推动中文学术期刊加速开放获取转型。

一、中文学术期刊开放演进路径

(一)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历程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兴起于20世纪末,其不仅克服了付费获取等问题,也提高了科学结论的可检验性与可复现性[4]。开放获取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先后经历了倡议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和规模化实践阶段。2018年欧盟推出S计划,再次引发科学界及科学传播领域对开放获取的关注,也将开放获取推向规模化、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这必将改变现有的学术交流机制。我国的开放科学领域研究还停留在探讨阶段,暂未形成较为明确清晰的演进路径,不同期刊的开放获取转型发展程度和速度有一定差异。

2001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5]首次提出开放获取理念,倡导和推动学术成果免费开放获取,推动学术出版向开放透明的方向发展。BOAI明确给出了开放获取的定义,以及两条可实现的途径:开放出版(即金色OA)和开放存储(即绿色OA)。国际同行随后发布了一系列声明[6],进一步强调了支持开放获取出版的原则,并鼓励学术界采用开放获取模式,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全球共享和可及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对开放获取的广泛认可和实践。

(二)开放获取运动的催化动力与困境

1.开放获取运动的催化动力

第一,学术交流效率亟须提高。传统学术交流主要依赖纸媒,面对开放时代的交流需求,学术信息的快速共享和交换受阻,进而影响了科技创新发展。传统学术交流方式受限于纸质出版模式,在成果发布的时效性、内容呈现的丰富性、学术传播的广泛性和成果保存的长久性方面,都无法满足数字时代科研工作的需求[7]。

第二,学术信息传播模式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阅读模式和学术出版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数字出版不仅缩短了出版时间,提高了出版效率,还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快速、多样化传播,构建了更加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8]。

2.开放获取运动的困境

开放获取运动虽然获得了科学研究界的较多赞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转型过程并非没有困难。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困境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第一,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内在困境。金色OA的可信力缺失与运作失灵。金色OA是一类新的意在替代传统期刊的期刊,从文章发表开始就完成开放,没有访问限制和订阅付费。金色OA的文章采取知识共享署名许可(CC BY)协议,对公开的内容允许任何人复制和使用,只要正确标引来源即可。这虽然为学术交流和文章传播提供了巨大的优势,但是也导致文章来源权威性不足,作者投稿意愿不强。而且开放获取期刊需要资金维护运营,缺少订阅收入,很可能导致期刊社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第二,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外在阻力。开放获取的推广使知识共享的成本大大降低,学术成果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对社会有益,但是却严重影响了部分通过控制和垄断分发渠道获取利益的出版商。这部分出版商会通过各种利益联盟来抑制开放获取的推动。

(三)中文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现状

对于科技信息的开放获取,我国一直持支持态度,并通过相关政策和法规积极推动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转型。2014年5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中科院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以中科院所属机构名义承担的各类公共资助科研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科研项目产出之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时,应将同行评议后录用的最终审定稿,存储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所属机构的知识库,不晚于发表后12个月开放获取。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第14届柏林开放获取会议上发表声明,表示支持“OA2020路线图”和“Plan S”计划,支持公共资助项目的研究论文即时开放获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开放获取的转型和发展。

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显示,2011—2021年,我国开放获取论文占比从15.8%增至37.8%,年均增长率为25.2%;金色OA论文年均增长率为30.5%。2021年,SCIE收录的中国作者金色OA论文总数为206375篇,占当年论文总数的32%[9]。Scopus数据库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金色OA论文增长最为突出。由此可知,我国开放获取进程逐步加快,开放获取论文数量持续增长。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一是亟须建立统一的开放获取权威知识库,形成规模化的学术效益转换模式[10],完善开放获取政策法规;二是政策支持不够,资金支撑不足,技术人才缺乏;三是中文学术期刊经营分散,力量薄弱[11]。

二、中文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文学术期刊在推进实施开放获取模式、选择开放获取种类时,要考虑到办刊宗旨、主办主管单位要求、出版单位特质及期刊诉求等各个方面,不能盲目操作。依据办刊实际,以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选择合适的开放获取路径。

(一)制定规范化的开放获取模式

中文学术期刊的主要承办单位为科研院所、高校、学会等,公益性特点十分明显,具备开放获取的先决条件。为促进开放获取模式发展,应加强对期刊工作者开放获取模式及CC协议的相关培训[12]。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制定明确的期刊开放获取执行标准,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促进期刊开放获取规范化发展。针对已经开放获取的期刊,可以根据论文质量、期刊影响力等指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推动开放获取期刊良性发展。

在期刊开放获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开放获取论文的质量和论文的上线速度。这有利于提高学术传播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也是学术期刊开放获取转型的内在原因和发展优势。同行评议是科学研究领域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学术评价方式。随着学术出版的开放获取转型,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尝试采用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模式,提高论文评议的质量和速度[13]。开放同行评议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公开评审人和作者信息、公开同行评议报告、开放公众参与。通过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科研人员可以更有效地了解稿件处理进度和编辑决策过程,这提高了出版过程的透明度和论文的可信度,提高了学术出版的公平性和高效性。目前,国内中文期刊基本仍为双盲外审模式,可通过重点期刊试点逐步推动审稿模式开放转型,开放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例如,在评议过程中或者评议完成后公开审稿人身份。

(二)探索个性化的开放获取模式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期刊自身影响力的提升需要,中文学术期刊正向开放科学转型,开放获取模式也日益获得科研工作者的认可。中文学术期刊开放获取转型的阻力主要是作者对出版社向作者收取高额费用来弥补订阅费损失的方式容忍度较低。因此,要根据期刊实际情况,选择可操作性强的开放获取方案。开放获取分类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是否收取论文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APC),二是是否有明确的版权协议。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属于青铜OA期刊,在其官方网站上可免费获取论文。青铜OA期刊提供了论文免费获取渠道,但没有明确严谨的版权协议。大部分青铜OA期刊正在通过规范版权协议,逐步向绿色OA和钻石OA(不收取APC)、金色OA(收取APC),或者混合OA模式转变,旨在更好地满足学术需求。

绿色OA和钻石OA出版是开放获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学术传播链的前端和后端均不收取任何费用,虽有助于增强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但这会对期刊社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巨大的经费保障[14]。可以通过加强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对APC的经费倾斜,统筹期刊社的经营需求与科研经费的使用,支持期刊向钻石OA转型发展,形成新的学术生态和传播模式。

不少中文学术期刊为保障期刊社的运营,会选择转型为金色OA,但面临的阻力也比较大。因为金色OA期刊需要向作者收取较高的APC以弥补开放获取造成的订阅费损失,但中国科研工作者对中文学术期刊收取高额APC的容忍度很低。因此,大部分金色OA期刊虽然在期刊官方网站上可免费获取全文,但是仍然通过一些中文数据库进行售卖,以改善运营经费不足的困境。这种经营模式的APC收费标准较低,不会引起科研工作者的不满,也能使期刊社正常经营并盈利,是比较适合中国学术出版现状的模式。

部分期刊社会采用混合OA模式,开放获取一些重大选题、与科研热点相关的论文,其他论文仍采取收费订阅模式。这种混合OA期刊在通过重点论文提升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同时,也通过大部分订阅论文保障了其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同时,期刊将混合OA模式作为过渡,慢慢向完全OA模式转型,通过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不断调整开放获取方式,可以更平稳地实现开放获取转型。

期刊社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个性化开放获取模式。

(三)搭建多元化的开放获取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时代的来临,科技文献资源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开放获取平台是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媒介,通过集群化分散的开放存取内容,形成一站式开放获取平台来提高单刊的影响力,是中文学术期刊实现快速传播的高效手段[15]。构建学术信息资源战略保障服务体系,有利于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

当前,国内外的开放获取平台有DOAJ、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Go OA、SciEngine等[16]。

我国的开放获取平台创建较晚,目前还相对落后,并且主要依赖上级拨款,未像DOAJ平台那样依靠会员、捐赠、志愿者服务等实现良性循环。部分平台在经过蓬勃发展期后会逐步走向平台期,甚至是萎缩期,最后关停,这一过程对人力、物力的浪费是巨大的。因此,对开放获取平台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探索是国内平台面临的首要难题。

开放获取平台应以“标准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机制为基础,采集、收藏和开发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面向全国提供公益的、普惠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提供文献资源发现、科技期刊评价报告、期刊信息服务平台、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期刊资源整合服务、期刊采编印一体化服务平台、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以拓展业务范畴,创造更大的增值空间,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部分行业期刊通过学会或协会搭建集群平台,收录同学科期刊和优秀论文,链接期刊官方网站,也实现了开放获取,如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农林期刊集成服务平台等。较大型的期刊社也可自主搭建数据平台,将旗下多本学术期刊集成到一个投稿、共享平台上,并实现论文HTML格式的网络在线发布,也提供论文元数据检索功能,为期刊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的开放获取平台应以丰富的资源、专业的服务、全面的产品线引领中国学术期刊信息化的发展,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技引领的宗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四)建设创新性的知识共享体系

知识服务是指按照人们的需要,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和信息内容,搭建知识网络,为用户提出的问题提供知识内容或解决方案的信息服务过程。这种服务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数字时代,科研工作者的需求更加个性化,推送的信息需要精准、有效、新颖、互动性强,信息获取渠道也需要更加多样化。

期刊社应深入揣摩用户需求,创新知识共享体系,拓展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率,改变单一的盈利模式,保障开放获取转型,形成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开放学术出版模式。

第一,加强行业合作。通过与同行相关单位、交叉学科相关单位共建合作,搭建合作共赢平台,结合OA发展规划,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建共享。

第二,借鉴大众媒体经验。通过借鉴大众媒体对一些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如短视频网站、微信等的经营模式,快速开展OA转型。并且对多个新媒体平台进行综合运营、协同发力,积极与作者、读者交流,解决用户的问题,不断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打造繁荣、便捷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由于中文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对一些特性问题也应进行创新优化,逐步增强OA用户的黏性。

第三,提高新媒体内容质量。要保证新媒体平台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冗余、虚假信息,造成了用户困扰。学术期刊作为有一定权威性的信息源,积累了大量可靠、专业的学术内容和专业人士,这是其提供高质量新媒体内容的根本。学术期刊应基于其专业背景,挖掘行业最新动态,掌握行业相关舆论热点,结合行业发展的新需求,通过数据出版、视频和有声读物推送等方式,实现OA出版与元数据挖掘的有机融合[17]。如“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微信服务号利用自主研发的WEP增强出版系统,制作学术论文科普化视频,有机结合图、文、音效、视频,提供丰富多样的OA内容,极大地提高了论文传播力。

第四,利用期刊资深专家资源。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科技创新,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措并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期刊社最丰富的资源是其庞大的作者和专家库,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的合作,组织学术会议、产业研讨会等产学研一体的活动,从而提供更为专业的知识服务。组织线上或线下的产学研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专家的行业影响力,而且有助于期刊提升品牌影响力、维护和拓展学者资源、提高办刊人才综合素质。

三、结语

作为开放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推动着开放科学的发展。党中央对以科技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空前重视,中文学术期刊通过开放获取转型传播基础研究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开放获取的目的是形成高效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打造优质精准的学术产业链。目前中文学术期刊在开放获取转型方面面临很多挑战,如论文发表模式、传播途径、存储方式和期刊社服务与盈利模式的挑战等。要推进中文学术期刊开放获取转型,需要考虑不同学科、不同经营模式期刊的个性与特点,充分发挥优势,探索开放获取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献峰,张新鹤,吴菁.我国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政策现状及制定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078-1084.

[2] 李国俊,邱小花.金色OA模式的典范:荷兰开放获取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7(3):43-49.

[3] 王元杰,薛春璐,齐秀丽,等.中文期刊开放获取转型后可持续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23,35(S1):84-87.

[4] 田海江,李若溪.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瓶颈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1):64-66.

[5] 温欣,刘兹恒.开放存取及其发展历程[J].中国教育网络,2015(8):64-66.

[6] 张晓林,刘兰,李麟,等.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内涵演变、责任意义和实施战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5):28-33,114.

[7] 曾建勋,郑昂.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机遇与挑战[J].编辑学报,2021,33(4):359-364.

[8] 廖宇,刘敬仪,沈哲思.开放获取:起源、主要成效、面临阻碍和未来发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4,46(1):72-89.

[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联合.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28-30.

[10] 张晋朝,梁伊琪.我国开放获取期刊现状及发展分析:以DOAJ为例[J].出版科学,2018,26(5):87-96.

[11] 李思经,宋立荣,王健.面向开放共享的科学数据出版: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5):671-679.

[12] 卫夏雯.开放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传播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趋势[J].今日科苑,2023(7):69-81.

[13] 龚梦月.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注册式转型路径与机遇[J].科技传播,2024,16(5):55-58.

[14] 郭雨梅,郭晓亮,吉海涛,等.基于修正钻石模型的新时代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9(1):43-47.

[15] 郭雨梅,郭晓亮,张璐,等.学术期刊差异化开放获取推进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6):759-765.

[16] 赵文义,李芷烨.学术期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其治理启示[J].科技与出版,2023(10):82-88.

[17] 李睿.基于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的国内开放获取研究热点探析[J].图书馆学刊,2020,42(1):99-105.

作者简介 张逸群,编辑,新媒体发展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