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被提出,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引。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从政治、文化和学术三个维度深入探讨新时代社科期刊应肩负的使命。社科期刊历来通过发表创新性理论文章,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彰显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这恰是其政治使命的集中体现。同时,社科期刊还承载着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任。因此,办刊人需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将社科期刊打造成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此外,社科期刊还应致力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互鉴,这体现了其文化使命。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社科期刊更需担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培育学术人才、推动学术交流的重任,这是其学术使命所在。本文旨在强调社科期刊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并为社科期刊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履行其特殊使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社科期刊;政治使命;文化使命;学术使命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229-05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00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社科期刊如何切实履行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使命,既关系自身长远发展,又关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推进,更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社科期刊不仅承担着生产与传播学术成果的任务,还肩负着引领主流思想舆论的使命。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天然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社科期刊办刊人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在办刊过程中充分发挥社科期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1]001。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社科期刊承担着反映理论水平、引领理论创新的重任。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重视思想理论的功能与价值,将思想理论是否先进作为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重要依据之一。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3]。列宁认为,布尔什维主义是在“最坚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4]。为使先进的思想理论被大众掌握和运用,列宁旗帜鲜明地提出灌输理论,即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5]。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党十分重视理论创新,也不断通过各种手段促进理论创新,并且及时通过公开出版物向民众传递创新的理论,起到了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并及时将这些理论探索成果发表于当时的党刊《解放》周刊上。《解放》周刊创刊于1937年4月,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政治理论刊物。当时,这份刊物刊登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任弼时、彭德怀、杨尚昆等人撰写的文章。
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并阐明了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是一部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又如《论新阶段》,这是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报告正确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规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再如《新民主主义论》,科学地总结了中国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驳斥了资产阶级专政的论调,论证了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毛泽东的这些重要著作于第一时间登载于《解放》周刊[6]。
同时,毛泽东非常重视《解放》周刊的编辑工作,亲自参与周刊的宣传要点制订和专题策划,亲自审阅重要的社论、评论和文章。
再如《群众》周刊,其重心为政治动员和军事动员,一切围绕抗日救国的需求而运作,始终从理论角度出发,帮助读者理解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与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深化和探索是当时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在1955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提出各省“要选择恰当的人,办好刊物,改善刊物,迅速交流经验”[7]。接着,毛泽东在1957年1月27日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再次提出,“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8]。1958年6月1日,中共中央主办的理论刊物《红旗》创刊。随后,各省级党委机关相继创办了刊物,包括山东的《支部生活》、河南的《中州评论》、四川的《四川党的建设》、北京的《前线》《北京支部生活》,以及河北的《共产党员》等[9]。
《学习》杂志创刊于1949年9月,其办刊目的是帮助读者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结合实际,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来分析说明各种问题;对各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批判。1958年6月,《学习》杂志部分职能汇入新创刊的《红旗》杂志,《学习》杂志完成了其自身的历史使命,党的理论探讨和宣传向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演进。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不断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方式,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理论动态》是中共中央党校创办的面向党的理论干部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性质的内部刊物。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理论动态》上发表,在全国引发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启了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历程,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科学战线》创刊于1978年5月,当时正处于拨乱反正时期,《社会科学战线》在其创刊号上发文,“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去探索真理,靠争鸣解决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科期刊继续发挥舆论阵地引领作用,同时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影响力。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加快融合发展。各地社科期刊积极响应,在媒体融合领域积极作为。
由《贵州党的生活》《党建交流》《贵州党风廉政》《当代贵州》合并而成的《当代贵州》,成为贵州省委机关刊。2015年,《当代贵州》通过打造新媒体平台,推动与各新媒体平台在内容生产、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构建起党刊全媒体传播和发展新格局。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打造了以“党建视点”“藏地阳光”“看四川”“生活之友”“藏彝羌数字出版”为代表的42个新媒体产品,形成集纸媒、网站、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的传播矩阵,实现了舆论宣传和信息传播全域覆盖的格局。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10]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1]001。可见,要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以履行文化使命作为立足点。
《新湘评论》是中共湖南省委主管主办的机关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最早可追溯到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湘江评论》。《新湘评论》最大的特点是不简单照搬理论,也不是逐字解释概念,而是强调将概念和理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现实世界进行恰当对接,从而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刊物力求做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无缝转换,政治张力和文学魅力紧密结合,将严肃的真理问题转化成人们容易接受的常识问题,从而实现对文化深度的根本追求。
第一,全面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攸关全局的系统工程,既要向前看,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又要向后看,回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如何随着历史和现实的变迁嵌入“文化”二字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1]8,“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11]13。
社科期刊肩负着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任,办刊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社科期刊锻造成文化自信的时代熔炉。全面抗战期间创刊的《文史季刊》,就是在抗战背景下本着促进传统文史学术研究和民族精神提振紧密结合的初衷创办的。该刊所刊发的文章多是探讨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在尊重历史与文化的前提下,寻求文化复兴、民族复兴的未来之路。
社科期刊通过刊发学者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展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高度。我国社科期刊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未能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这与社科期刊长期以来盲目追捧外国期刊、盲目借用西方学术期刊评价方式、学术研究以西方理论为圭臬、热衷于用中国的数据论证西方理论等不无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性不足。因此,必须将强化文化主体性作为社科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全面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攸关全局的系统工程,既要向内看,立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要向外看,彰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可以通过文字,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一些物质和非物质的载体,其中文字是公认的最有效的传承方式,利用文字记录的物品承担了文化传承的首要任务。期刊作为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品,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精华通过社科期刊实现传承与创新发展。随着期刊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其文化传承发展的功能进一步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曾出现断层现象。传统文化传播的断层导致文化主体性缺失,社科期刊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未能更好地履行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使命。因此,新形势下,社科期刊应注重民族性和继承性,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高质量的社科期刊应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互鉴中提升学术水平。
中国编辑学会于2003年创办了《中国编辑》,其在发刊词中写道:“我们以宏大的气魄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以宏大的气魄向全球、向后世传播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12]《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23版)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首次超过10万次,较2021年增长了47%,创历史新高[13]。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人文社科头部期刊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占总体比重越来越大,期刊品牌效应愈发显著。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4]。
西方的社会科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与其历史背景相匹配的学术规范。虽然这些规范对于我国社科期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每个国家的历史不同,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否则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同时,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主导下的世界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来解释。就国内形势而言,我国各方面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加之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国外反动势力不断利用各种手段加深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企图制造思想混乱,动摇党的领导。对此,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提升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进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社科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是引领知识创新的平台,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社科期刊的学术使命体现在学术体系的构建、学术人才的培养、学术交流的促进三方面。
学术体系的构建。社科期刊通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利用重大选题策划实现学术引领,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上有所作为,自觉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自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时代、国家、社会和人民。新形势下,社科期刊要重视原创知识体系的构建,将文章是否有创新性和原创性作为录用的重要标准,将激励原创性知识生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社科期刊只有扎根于社会现实提出“中国方案”,不断促进原创性知识生产,才有可能真正担负起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学术使命。
学术人才的培养。作为展示、交流与传播创新性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社科期刊汇集了众多社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学术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期刊具备发掘、培养与展示优秀学术人才的功能。《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应着重培养青年作者,扩大作者的单位和地区覆盖面[15]。
我国社科期刊应高度关心和关注中青年学者,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学术舞台和展示空间。通过开设适合中青年学者成长的栏目、组织学术研讨会等,鼓励中青年学者大胆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干的机会。这样才能促进中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才能够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学术交流的促进。通过展示、交流与传播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社科期刊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更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者们可以自由地分享研究成果、探讨学术问题,从而激发更多的思想火花和创新灵感。
同时,社科期刊通过刊发反映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为中外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为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架设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能展现中国人文社科期刊的风采,提升中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新时代新征程,社科期刊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使命,不仅不能缺位、不能失语,而且要成为引领思想、启迪智慧的重要力量。社科期刊要通过精心策划高质量的选题、创新设计多元的栏目,为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明确的学术导向和研究指引。选题和栏目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热点话题,引导科研工作者深入探究、积极思考。新时代新征程,社科期刊应当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沟通学者与民众、衔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23-10-11(01).
[2] 秦开凤.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新的文化使命中的责任担当[J].出版广角,2023(23):12-16.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4]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2.
[5]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6] 吴永贵.中国期刊史:第2卷(191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5-216.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78.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0-201.
[9] 范继忠.中国期刊史:第3卷(1949—197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
[10] 张波.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54.
[1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13.
[12] 刘杲.我们是中国编辑(代发刊词)[J].中国编辑,2003(1):1-3.
[13] 程洁.秉持“世界视野”,躬耕“中国田野”[N].社会科学报,2023-11-16(01).
[1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15]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J].中国出版,2021(14):3-5.
作者简介 孙开庆,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