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期刊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对一流科技成果的吸纳,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时代发展的红利为中国科技期刊吸纳一流科技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探索引导科技工作者将一流科技成果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助力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文章从学术交流的角度出发,基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自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来的办刊实践,从四个方面总结中国科技期刊吸纳一流科技成果的路径,包括:邀请学者共同参与办刊,始终保持先进的办刊理念;追踪前沿热点,策划高水平专刊/专栏;面向高影响力学者,针对性邀约高水平综述;建设学术共同体,关注重大项目科研成果。结果表明,基于学术交流的一流科技成果吸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期刊稿件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是吸引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基础,但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视角统筹好各种要素和资源,形成合力;持续优化办刊队伍,引导学者深度参与办刊,可以提升编辑部的工作效率以及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中国科技期刊对一流科技成果的吸纳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后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工作成效、调整方式方法,以期可持续地吸纳更多国内外一流科技成果。
关键词:中国科技期刊;一流科技成果;学术交流;路径;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217-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陕西省出版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办刊实践提升学术期刊出版服务能力的路径”成果,项目编号:23ASC08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顶尖期刊有16种,2022年共发表论文2.84万篇。截至2023年7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929篇,占世界总量的45.9%,数量比2022年统计时增加了6.7%,世界排名保持第1位。与2022年的数据相比,2023年中国的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有所提升。此外,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国内重要科技期刊论文入选卓越科技论文比例显著提升[1]。
由以上数据可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选择通过中国科技期刊发表一流的科技成果。尤其是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及2019年11月卓越期刊行动计划开始执行,有效提升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国内影响力,给优质的科技期刊指明了方向。
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时代发展的红利,为中国科技期刊吸纳一流的科技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受到期刊运作机制及研究评价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的优质稿源竞争力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2]。广大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不可完全依赖国家政策,在期刊运营和发展方面要认清形势,在充分把握政策引导的基础上,主动出击,不断提升期刊质量,让期刊快速成长,才能被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看到。
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意识到,期刊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一流科技成果的竞争,已有研究探讨了期刊吸引优质稿源和高质量发展的策略[3-12]。针对长期可持续吸纳一流科技成果的问题,本文基于学术交流的角度,梳理了吸纳一流科技成果的方法,这些方法可适用于各个学科。
(一)邀请学者共同参与办刊,始终保持先进的办刊理念
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专家和学者的支持,为了吸纳一流的科技成果,应首先从服务的角度,了解业内学者的需求,保持先进的办刊理念。自2019年11月卓越期刊行动计划开始执行以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组织或参与了多项期刊座谈与交流活动,与众多业界学者、办刊同人共同探讨科技期刊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对推动《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成效。
在入选卓越行动计划之初,编辑部主要的工作难点即如何执行好卓越行动计划、明确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有效路径。为此,2020年初,《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邀请了本刊编委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教授,以及众多来自多所院校具有丰富办刊经验的国内顶尖专家,从专家和学者的角度,共同为推动学报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不仅如此,在2020—2023年,《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还先后多次主办桥梁工程青年专家座谈会、无伸缩缝与可持续发展桥梁技术研讨会、世界一流期刊建设青年专家研讨会、长安大学“车-路信息感知与智能交通系统”创新引智基地刊学研交流会。这些研讨与交流会议均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优秀青年专家学者,围绕重大科研项目、科技前沿与研究热点等问题,分别从学术期刊、科研团体和学者个体的关注点和契合点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始终保持先进的办刊方向与办刊理念的目的。编辑部还与专家学者们讨论了学术走访、推介、数据传播、虚拟专刊和组约稿件等多个议题,增强了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办刊的积极性,加深了学报与专家学者的联系。
(二)追踪前沿热点,策划高水平专刊/专栏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传播渠道和载体,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还具有学术引领的重要使命[13]。专刊/专栏针对学科内某一学术热点,可以较为全面地展现该领域的学术进展,为学者提供前沿的科研动态,为建立优质的学术圈打下基础。
把握高质量选题策划是提升期刊影响力、吸纳一流科技成果的重要手段。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专刊/专栏的选题均围绕交通领域的学术热点和发展趋势,组约稿件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协同期刊编委会与青年编委会的力量,共同组织专刊/专栏;二是通过积极参与或主(协)办学术会议实现专题组稿。2020—2023年,《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共计出版24期正刊,其中包括专刊7期(29%),专栏22个。这些专刊/专栏的出版,均是追踪当前学术热点,受到作者、专家和读者群体的高度关注与好评,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传播,拓展了一流科技成果的稿源,还有效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
(三)面向高影响力学者,针对性邀约高水平综述
一般来说,综述性论文有更高的引用量,因为其全面分析了某个研究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或研究方向[14]。国际上,综述论文一般都是由某个领域内资深的学者受邀在著名期刊上发表,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深知高水平引领性综述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持续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并积极向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约稿。2020—2022年,共出版综述性论文84篇,其中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刊登22篇、42篇、20篇。
以2021年第1期与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为“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组织的“轨道交通综述”专刊为例说明。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发展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方面起着引领性的示范作用。2020年上半年,编辑部主动向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函约稿,邀请研究人员结合自身科研实践,介绍机车车辆设计与可靠性理论、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牵引供电与传动、新型轨道交通技术等方向的研究脉络、最新进展及未来挑战,展现实验室在相关领域所作的贡献。为了全面展示研究方向的引领性与先进性,初步确定全部以综述文章的形式约稿。2020年8月,编辑部全体成员深入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轨道交通领域发展趋势和中国轨道交通重大需求,与专家学者共同系统梳理了所有稿件的研究脉络、进展与挑战。最终经过多次交流,共收集到综述投稿20余篇,经过多轮审稿及编修后,最终录用了17篇,组成2021年第1期“轨道交通综述”专刊。
(四)建设学术共同体,关注重大项目科研成果
学术共同体包括作者、审稿专家、编委和读者等,是学术期刊提升竞争力所依托的重要人力资源[15]。科学基金项目是保障各学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向国家重大项目需求的论文,通常兼具引领性和前沿性。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将建设学术共同体、关注重大项目的科研成果相结合,实施了系列化的走访交流、针对性组约稿件的策略。
2020—2023年,《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编辑部深入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湖南大学UHPC桥梁研发基地等多个交通运输领域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调研,这些拥有重大项目的科研机构通常拥有研究能力较强的科研团队,也有良好的试验条件,其研究成果相对新颖,学术影响较大。通过与这些科研机构组织召开期刊座谈会、组织并参与交通运输领域重大学术会议,达到深层次了解学者需求、科研进展、研究热点与前沿的目的。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还着眼科技前沿和最新的科技成果,优先发表重大基金项目与重大工程实践项目的论文,尽快实现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交流,在2020—2023年录用论文中推出的一系列专刊/专栏,均是基于重大科研项目的产出,国家级项目基金比约为95%,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反馈。
(一)期刊影响力是吸纳一流科技成果的重要因素
科技期刊影响力是吸引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基础,但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视角统筹好各种要素和资源,形成合力。
实际上,《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近年来所做的工作,均是在本着“体现综合交通格局,繁荣学术交流,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办刊宗旨的基础上,从出版机制、办刊队伍、传播能力等方面同步发展,不断调整办刊模式、提供优质服务等,以从多个方面共同提升期刊影响力。如此,不仅树立了良好的期刊形象,还吸引了更多优秀的专家和作者团队,增强了作者黏性,为期刊的人才储备提供了支持,是实现持续吸纳一流科技成果的基础。
(二)对一流科技成果的吸纳,实际上是对人才的吸纳
要吸纳一流科技成果,离不开专家、学者对学报的大力支持。因此,在持续优化办刊队伍、引导学者深度参与办刊方面,编辑部也做了诸多努力。从编委团队入手组建高水平的办刊队伍,编委团队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引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将优秀的学者纳入编委团队,并充分发挥其促进期刊发展的作用,才能最大化提升科技期刊的论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明确学术方向。
实践表明,对编委团队的改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青年编委会的成立更是给期刊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编委会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并有效执行,编委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增强,尤其是在学者深度参与办刊、组约一流科技成果和学报推介等方面,大大提升了科技期刊的稿件数量和质量,还提升了编辑部的工作效率以及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学报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本文以办刊实践为出发点,基于繁荣学术交流的角度,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引导科技工作者将一流科技成果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的路径,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提供参考。
一流科技成果的吸纳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中国科技期刊对一流科技成果的关注与吸纳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后续还有更多的可能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调整方式方法,在探索中前进。另外,论文发表不应该是编辑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在期刊出版后做好数据评估和传播能力建设工作,是下一步研究内容,以期可持续地吸引更多一流科技成果。
参考文献:
[1] 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R].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2-12-29.
[2] 任胜利,马峥,严谨,等.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更加严峻:中国科技期刊“十三五”发展简述[J].科技与出版,2020(9):26-33.
[3] 李明敏,李世秋,范真真,等.独立作者约稿助力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J].编辑学报,2023,35(2):210-213.
[4] 蒋恺,白翔,冯景,等.计算机科学领域期刊从顶级会议听取优质稿源实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1):1426-1430.
[5] 沈莹,王迎真,骆淑莉.我国化学类中文期刊吸引优质稿源的策略分析[J].传播与版权,2022(2):40-42,124.
[6] 张静蓉,王少霞,邵世云,等.环境类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拓展策略:基于环境科学学科高被引学者数据的分析[J].科技传播,2021,13(15):21-24.
[7] 方兴林,万倩倩,孙艳,等.基于IPA方法的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0):1313-1320.
[8] 胡晓梅.高校学报以专业化转型促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讨[J].科技与出版,2024(2):38-43.
[9] 郭盛楠,郝洋,韩焱晶.留住优质稿源我们该做什么?:以中医药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2021,33(3):335-339.
[10] 王洪宇,周海燕,罗东.提“质”增“量”协同助力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策略与实践:以《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6):688-695.
[11] 蔡斐,苏磊,李世秋.科技期刊争取优质稿源的重要抓手:策划出版专刊/专栏[J].编辑学报,2018,30(4):416-419.
[12] 亢列梅,荆树蓉,杜秀杰.一流期刊建设背景下高校科技学术期刊编委会建设的对策与实践[J].编辑学报,2021,33(3):301-304.
[13] 刘美爽,池泓颖.《森林工程》启用“青年编委”的动意及十年后的经验总结[J].传媒,2022(24):27-30.
[14] 王娇,蔡斐,张凤.工程技术期刊封面文章策划与宣传方案探析:以《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为例[J].编辑学报,2022,34(6):628-632.
[15] 龚紫钰.学术共同体视角下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术人才成长研究[J].出版与印刷,2022(6):85-92.
作者简介 任璐,编辑,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