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流程中的“三审”制度是确保图书质量的基础,其中复审环节对初审后的书稿进行深度把关,对提升图书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复审环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书稿的细致审核上,更在于其对编辑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编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图书质量。在复审工作中,复审编辑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有助于新编辑快速成长。文章探讨复审编辑在复审环节如何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指出其在复审过程中的经验传授和实践指导,能使新编辑快速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形成对出版工作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编辑队伍,而且对提升整个出版行业的图书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文章还指出,复审编辑在确保图书质量的同时,还应通过实际工作中的示范和反馈,帮助新编辑树立正确的出版观念和职业道德,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传帮带”机制,有效促进新编辑成长,为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图书出版;复审工作;编辑人才培养;“传帮带”作用;“三审”流程;图书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208-04
编辑人才是出版业发展的关键,重视培养新编辑对于出版业持续繁荣至关重要。新编辑的成长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复审编辑的“传帮带”是加速其成长进程的重要力量。
一本高质量的图书必定导向正确、框架完整、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知识性和科学性[1]。审校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三审”流程必不可少,只有层层把关,才能保证图书质量[2]。
“三审”,即初审、复审、终审[3]。初审环节,应对选题内容的社会效益、文化价值和出版价值进行审核,严格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等,并形成初审报告,对书稿提出修改建议。复审环节,应对书稿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作出总体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终审环节,应根据初审、复审意见,对书稿内容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出版导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政策法规等方面[4]。
“三审”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5]。初审应由出版单位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员(一般为注册责任编辑)担任。复审应由出版单位具有副编审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且复审人员应为出版单位中层及以上负责人。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副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担任。由此可见,复审编辑通常是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其在对书稿的整体把控上,能给初审编辑提供较好的意见和建议。
要保证图书质量,必须加强审校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各级审校人员应保持密切沟通与协作,对书稿中的问题展开充分讨论,确保问题被及时解决。
以重庆出版集团为例。对于新编辑,集团会集中安排入职培训,教育分社内部也有具体安排,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发挥复审编辑的“传帮带”作用;二是新编辑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交流;三是让新编辑开展对外学习交流。
首先,通读书稿。只有通读书稿,才能发现书稿中的差错、疏漏以及初审编辑的知识缺陷,才能全面把握书稿内容的合理性和完整性[6]。
其次,提出意见,作出综合性评价。复审不是简单地翻一翻书稿了事,而是要深入书稿,提出细致的、有建设性的审稿意见。复审意见应兼顾总体性意见、局部性意见和个别问题,而非仅挑一些诸如标点符号、文字错误这样的问题。复审编辑应从整体上对书稿内容的政治性、科学性、逻辑性等提出自己的见解,且要有理有据。
最后,向初审编辑反馈审读意见,沟通修改方法。及时向初审编辑反馈审读意见,加强与初审编辑、终审编辑的沟通,有助于解决书稿质量问题。
(一)严格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图书出版审核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图书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正确[7]。具体来说,就是要审核书稿内容是否积极健康,是否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合拍,是否与国家政策法规一致[8]。青少年是图书的庞大受众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建构阶段,比较容易受到图书中观念的影响。这就要求复审编辑在复审时严格把握图书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确保图书对读者的正向引导。
笔者曾复审一本书稿,书中要求学生学习制作记账本,最后通过比一比评选出记账最佳小明星。“明星”二字让人特别留意,因为当时关于明星的舆论话题很多,大众对“明星”“网红”“偶像”等名词较为敏感。斟酌再三,笔者建议将“小明星”修改为“小能手”。今年春季书稿审读时,上级要求自查书稿中是否有关于流量明星的内容,足见彼时对“明星”二字的修改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文字,图片也可能出现政治差错。笔者曾复审一本图文书稿,其中有幅图想要展现某位将军骑在马背上的飒爽英姿。按理说,马应该是高头大马,然而图片呈现出来的马屁股溜圆,腿短头小,并且人物身体歪斜,重心不稳,整个画面极具漫画的讽刺性。于是,笔者在复审意见上注明此处需要修改,并附上说明。初审编辑看后瞬间领会其意。
无独有偶,笔者曾复审一本物理教辅,有道受力分析的题目,配图为一个孩子双手平行地吊在一棵树的树枝上。乍一看,题目创设了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受力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但把视线靠后再看,孩子挂在树枝上显然存在导向不良的问题。笔者与初审编辑沟通后,更换了此题。
(二)把好科学质量关
一本高质量的图书,必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把好科学质量关,对编辑的专业技能要求极高。编辑需在专业素养、科学常识和生活经验等多方面下功夫,逐步积累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在复审工作中,复审编辑要对书稿设定质量标准,并仔细审读修改,让新编辑能够受到启发,举一反三。这一过程不仅是让他们学会处理文字性、语法性等语言类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专业性、知识性内容的编辑技能。
第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素养[9]。新编辑在刚踏入工作岗位时难免出现改稿不严谨甚至改错的情况。
笔者就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某图书作者写“电势能的绝对性:电荷在某电场中的两点之间的电势能之差与零势能点的选取无关,具有绝对性”。初审编辑将其中的“零势能点”改为“参考平面”。作为一名物理学科编辑,多年来笔者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对于初审编辑的修改,笔者很快发现了问题并与其展开探讨。经交流发现,初审编辑是参考重力势能的内容进行的修改。再次阅读教材,认为这样修改不妥,于是其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一建议,将“参考平面”改回“零势能点”,并表示今后审稿不能简单类比,想当然地修改,要持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第二,勤于查核,避免常识性错误。作为编辑,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是必备的[10],而对常识的掌握和更新也需保持开放的心态[11],要做到及时更新。
某幼儿读物中介绍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事,并配有一张地动仪的图片。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地动仪已经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删除原因与其历史真实性和科学性有关。既然教材都已将相关内容删除,那么幼儿读物中就不应再出现这些内容。基于此,笔者提出正在复审的幼儿读物都必须更换新内容的意见。初审编辑称“没想到这些过去的常识性内容还存在科学性问题”。可见,只有坚持勤查资料,才能为书稿的科学性保驾护航。
第三,引导新编辑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在编辑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小觑[12]。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助于编辑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书稿。
笔者复审的地方教材《劳动教育》中有一段学炒回锅肉的内容。创设的情境原文是:“暑假,妞妞的姑妈回重庆探亲,姑妈也最喜欢吃回锅肉了。妞妞刚学会煮肉,得继续学习怎么炒回锅肉,到时候才能露一手给姑妈瞧瞧。”文字旁配有一张图题为《五花肉》的图片,但图中却是二刀肉,明显图文不相符。出现这一错误的根源在于初审编辑缺乏生活经验。笔者与初审编辑交流后发现,她平时很少下厨,不会分辨猪肉的各个部位。不过经过这次修改,她开始重视积累生活经验。
此外,该情景创设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劳动的导向不够积极。阅读文字让人感觉妞妞不是很乐意学炒回锅肉,这与教材想要传递的热爱劳动的理念不相符。为了使情境创设突出体现妞妞对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对文字进行了如下修改:“暑假,妞妞的姑妈将要回重庆探亲,姑妈也最喜欢吃回锅肉了。妞妞刚学会煮肉,就迫不及待地学习怎么炒回锅肉,希望到时候在姑妈面前露一手。”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劳动教材获得了第四届西部教育图书一等奖。
第四,培养新编辑的细节意识。例如,配图中的时钟时针指向4,分针指向9,显然是错误的。如果编辑缺乏细节意识,则很可能忽略这些科学性问题。对于图书编辑而言,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处处留心,慎之又慎,才能出版优质图书。
那么,如何在复审工作中培养新编辑的细节意识?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为新编辑提供知识模板,包括需要检查的各个细节点;二是提供一些包含常见科学性错误的文本样本,让新编辑通过分析这些样本来提高识别错误的能力,增强敏感性。
(三)厚植编辑情怀
第一,以身作则,传承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热爱基础上的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质是奉献精神。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编辑这个职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对待,才能真正做好编辑工作。敬业不是嘴上说说,而应细化为书稿审核时的去粗取精和文字整理时的精雕细琢[13]。
曾有新编辑将自己认真初审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交由复审,拿到复审后的书稿时,他一边看一边感慨:“我都已经看了很多遍了,复审还能看出来这么多问题啊!”其实,复审过程中发现问题很正常,精品教材教辅都是经过反复打磨而成的。这也体现出复审编辑继承了前辈编辑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将认真和热爱渗透进编审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引领示范。经过编辑团队几年的深度打磨,这套图书荣获国家级二等奖。
第二,传递自我认同,增强职业自信[14]。对于编辑工作听到最多的便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描述,而“编辑无学”也是部分人心中对于编辑人员的定位。这些言论导致部分编辑人员仅仅将编辑工作视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而非真正热爱的事业,没有发自内心地投入,既不能下苦功,又耐不住寂寞。事实上,编辑工作绝非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技能,更是担当文化传承,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将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图书奉献给广大读者的光荣事业。
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包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出版流程的了解,以及对基本技能的运用;要具备一定的敏感性,了解时政,以便在编辑过程中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清晰地认识职业价值,培养出版精品图书的意识和能力;要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以更好推动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四)教学相长,相互成就
在编辑团队中,复审编辑与新编辑之间的互动超越了传统的单向师徒模式,实现了教学相长。新编辑带着活力、热情和新知识,为出版社注入新鲜血液,而复审编辑也能从新编辑身上学到新技能,尤其是在数字化办公和软件应用方面。这种双向学习促进了编辑团队的共同成长和相互成就。
仍以重庆出版集团为例。近年来,集团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复审编辑的“传帮带”作用,将“老带新”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机制。不少新编辑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责任编辑资格,编辑部形成了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工作氛围。
本文深入分析了复审编辑在出版流程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其在“三审”制度下对新编辑的培养与指导作用。通过复审环节的细致审核和经验传授,新编辑能够快速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形成对出版工作的深刻理解。复审编辑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指导,不仅保证了图书质量,而且为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新生力量。
面向未来,出版行业应继续强化复审编辑的“传帮带”作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组建学习型、创新型的编辑团队。通过不断优化复审流程,提高编辑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大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 贾鸿杰.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以北京大学出版社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4(8):15-17.
[2] 张静.以工匠精神琢刻图书编校质量之玉[J].文化产业,2023(23):96-98.
[3] 刘星宁.图书质量的全流程管理研究[J].采写编,2024(1):146-148.
[4] 李佳艺.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编辑工作创新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0):3.
[5] 李明非.坚持“三审三校”是维护出版权的保障[J].编辑学刊,2020(3):91-96.
[6] 赵慧,张宝珠,车枕.对加强图书复审工作的几点认识[J].职业,2012(9):175.
[7] 蓝芝同.论复审的特点[J].编辑学刊,1997(5):43-46.
[8] 刘茸.新时期图书编辑出版质量控[J].文化产业,2023(30):64-65.
[9] 白利忠.书稿中引用资料的类别及查核方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3):225-227.
[10] 江晔.编辑的房间:论新时代青年编辑的使命理想与核心素养[J].编辑学刊,2023(5):65-70.
[11] 张芸艳.新时代背景下图书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采写编,2023(12):134.
[12] 霍彪.新形势下教辅图书编辑提升核心素养的策略[J].传播与版权,2023(9):27.
[13] 肖丽香.教辅图书编校质量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采写编,2023(5):115.
[14] 刘蒙之,王诗夏.谋书亦谋生:图书编辑职业认同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1(6):89-90.
作者简介 何容,副编审,研究方向: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