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医学期刊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医学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刊发论文的阵地。与核心医学期刊相比,普通医学期刊对优秀医学科研人员的吸引力不足。文章旨在探讨以知识服务促进普通医学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的策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建设、运营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学术期刊逐渐增多。医学期刊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含义是依靠自身拥有的医学专业资源,在调查分析作者需求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研究前沿领域的信息,并通过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与作者交互,帮助作者获取知识,提高作者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文章还分析了普通医学期刊在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编辑人员对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理解不到位,知识服务的针对性不强;期刊单独运营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的能力薄弱;知识服务的内容、形式单调等。基于此,文章建议普通医学期刊增强知识服务的目的性、利用新媒体为作者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建立区域内医学期刊集群化的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拓展知识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等,以建设稳定性强、忠诚度高、黏合度高的优秀作者队伍。
关键词:知识服务;普通医学期刊;作者队伍;编辑人员;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199-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学术期刊建设研究专项重点课题A类“‘知识服务’理念下的非核心医学期刊作者队伍建设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QKA010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知识服务理念建设并运营网站、微信公众号、论文数据库等平台的学术期刊逐渐增多。林鹏认为,知识服务是基于海量的、权威的、系统的内容资源,为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提供面向选题立项、文献检索、研究实验、成果发表、学术评价等整个科研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立体化、定制化服务和解决方案[1]。美国斯坦福大学费根鲍姆教授认为,“知识服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精炼并实现智能推送”,强调知识服务的表达范畴与实现模式——知识的重组与引导[2-3]。《新闻出版 知识服务 知识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指南》指出,知识服务是满足用户不同类型知识需求的服务过程,是提供者凭借自身具备的高度专业化信息,在充分挖掘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内外收集、整理的信息知识进行相关创新,并借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在与客户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客户获取知识、提高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4]。陈建华认为,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范围包括已有期刊累积的大量一次文献和相关的作者、审稿队伍和编辑基础,可为作者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产品或解决方案[5]。
本文提及的医学期刊为作者提供的知识服务,是指依靠自身所拥有的医学专业资源,在调查分析作者需求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研究前沿领域的信息,并通过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与作者交互,提高作者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6-8]。
普通医学期刊主要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医学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刊发论文提供服务。相比核心医学期刊,普通医学期刊较难吸引优秀的医学科研人员投稿。据此,本文主要探讨普通医学期刊通过知识服务推动优秀作者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编辑人员理解不到位
普通医学期刊大多数编辑人员虽然在认知上重视为作者提供学术研究信息,但实际工作中更注重数字化资源平台,更倾向于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效应,造成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认知与行为错位[9]。
多数编辑人员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普通医学期刊为作者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知识服务的必要性,解析、重组、集成信息的能力不足,导致无法为作者提供“解渴式”的知识服务,不能帮助作者解决实际问题。普通医学期刊建设网站、注册并运营微信公众号等可以实现编辑人员与作者之间的在线交流,但编辑人员对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必要性、重要性的理解不到位,知识服务形式停留在以基本服务和知识检索为主的阶段,尚未推出其他形式的知识服务。
(二)知识服务的针对性不强
目前,部分普通医学期刊没有主动分析本刊作者队伍的需求特征、需求动向,导致不能针对作者的具体问题提供针对性的知识服务。普通医学期刊编辑人员没有从作者角度出发,没有在充分掌握作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编辑—作者”关系管理系统,暂未实现知识服务细分,针对性、精准性不强。大多数普通医学期刊的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只重视作者投稿、编辑和专家审稿等采编功能,造成编辑与作者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的体验感较差,无法根据作者需求帮助其解决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单独运营数字化平台能力薄弱
医学期刊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要具有采编系统的便捷性,尤其要重视知识服务功能,如论文润色辅助写作、辅助科研设计、编辑与作者交互、查重查新等。
然而,普通医学期刊受众面窄、地位边缘化、规模小,人力、物力、财力有限,且技术设备欠缺,导致单一期刊运营数字化资源平台的作者关联、文献关联、跨刊检索、精准推送以及知识脉络梳理等常规知识服务等整体能力薄弱。普通医学期刊编辑人员本身需要承担日常的编辑工作,还要负责对知识服务内容的加工和组排、推送,业务量过大,精力不足,难免造成服务功能单一化、服务模式同质化现象。普通医学期刊一般只提供下载量、被引频次,而且数据来源渠道比较集中,不能帮助作者精准获取研究论文写作所需的资料[10]。多数普通医学期刊缺乏沉浸式、跟踪式的垂直服务,无法构建精准化的知识反馈服务和交流互动机制。
(四)知识服务的内容、形式单调
大部分普通医学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仅发布已出刊的目次,选择推送个别论文,未能及时为作者提供学术成果、前沿学术动态、学术资讯。并且,多数普通医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仅机械地转发论文,很少发布由学术热点衍生的原创内容,且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上极少出现对论文内容的深层次分析。大多编辑人员与作者的交流主要围绕提升论文质量展开,很少给作者提供当前的医学研究热点信息,没能发挥适时引导作者选择有价值的研究主题的作用。医学期刊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内容应涉及科普与学术领域,但现实是大多局限于医学专业领域,很少涉及医学期刊科普栏目的论文主题需求。
总体来说,普通医学期刊的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还处在文献引用、知识检索、融媒体推广等阶段,服务内容大多局限于期刊拥有的资源,或只是通过DOI链接到已出版的文章,而在围绕作者队伍的知识需求,通过整合各种知识资源,提供研究信息、研究趋势、研究热点、知识产品和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
(一)增强知识服务的目的性
普通医学期刊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目的,在于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资源和信息服务。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让知识查询、知识积累和知识交流等功能得以实现,作者利用该知识服务平台,基于已有的医学知识体系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可以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基础理论的可靠性,也可以解决遇到的某些科研问题。
首先,医学期刊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是通过学术交流,让作者及时了解近期的医学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研究前沿领域,帮助作者提高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
其次,提供本刊近期主要刊发的研究成果和资讯,帮助作者选择符合本刊组稿方向的选题。
最后,要为作者提供学术资源和知识支持,不仅要提供研究成果,还要提供论文导读、学术评论、学术观点等内容,帮助作者了解和理解当前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普通医学期刊编辑人员要深入了解作者群体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加强与作者互动,了解作者对知识服务的期望和建议,并根据反馈持续优化知识传递与交流方式。编辑人员应通过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作者群体医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具体需求,以便提供更便捷、个性化的医学研究信息。
普通医学期刊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可在分析作者需求的基础上,提供论文选题、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定制化服务,构建“投稿—审稿—编稿—刊用”流程中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便于编辑与作者之间形成直接的交互关系。
例如《广西医学》的采编系统很好地体现了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目的,该系统《作者服务》栏下的《编辑政策》《资讯公告》提供重点选题指南,《期刊在线》栏下的《当期目录》《过刊浏览》《专辑/专栏》便于作者及时了解期刊的组稿方向、选题热点。
(二)利用新媒体为作者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
普通医学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个性化等特点,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这有利于建设忠实的作者团队。对于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作者,应让他们获得被关注、支持和重视的感受,从而对期刊产生高度的认同感,愿意将优质的论文投给期刊。
普通医学期刊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与作者就医学领域的研究动向、研究热点问题进行沟通,有效的沟通能增强作者黏性[11]。还可以借鉴核心医学期刊利用新媒体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模式。
例如,《中华医学杂志》网站提供论文内容全文检索服务,还可以跨刊检索;《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提供图表库供检索;《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提供图片库、视频库、音频库检索。部分医学期刊还通过移动社交平台加强与作者交流,如《中华医学杂志》推出官方App、《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建立官方QQ群等[12]。
普通医学期刊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应具备留言、评论等功能,这有利于编辑人员和作者就论文细节、科研过程及时展开交流和探讨,就存在的分歧进行深度剖析,以提升论文质量和科研能力。可在微信公众号设置投稿和审稿服务、关于医学期刊信息等菜单,为作者提供特色服务。例如,《协和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的《指南共识》,《中华护理杂志》微信公众号的《科研指导》,《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微信公众号的《热点速递》《指南共识》《期刊精品文章》,《中华糖尿病杂志》微信公众号的《规范与指南》《论文干货》;《广西医学》微信公众号的《专栏荐读》《精品文章》等[13]。
普通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要从内容着手,重点推送体现期刊近期组稿方向、主题、热点的文章。可以结合热点文章、特色推文与作者需求等,参考整理相关文章,实施精准推送;发布论文导读、学术前沿和热点、指南与共识、科研指导类文章,帮助医学工作者研究与写作;推送征稿和审稿通知,发布稿件需求,引导作者投递相关主题的论文,增加来稿量;还可设置对话框问答、留言和自动回复、邀请作者投稿和专家审稿等互动板块,增强作者对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黏性。
编辑人员应努力探索和不断优化知识服务策略,为作者的学术研究、论文撰写、投稿审稿等提供精准服务,关注作者的需求变化,制定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力求提升作者投稿满意度,以此吸引作者、留住作者[14]。
(三)以区域集群化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
普通医学期刊“小、散、弱”特征明显。因此,除保持单一期刊知识服务优势外,还可以加强区域内多期刊协作,建立医学领域专业知识库,整合各期刊的相关内容,提供统一的检索入口,从而实现资源整合和服务优化,并方便作者检索和获取所需信息。通过整合数据库资源,可以克服单一医学期刊自身资源的局限性,联合多机构、多类型的知识资源,满足作者群体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能够为作者推送精准知识服务。
《广西医学》《微创医学》《内科》等医学类期刊的小规模集群化知识服务模式值得借鉴。这些期刊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共同建有广西医学信息网站,其知识服务方面主要为医药卫生科研提供医学信息服务,建有广西医学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广西卫生科教信息管理系统,自然形成小规模集群化效应。
尽管以上医学类期刊是依靠同一个主办单位的有利条件无障碍实现了集群化,普适性不强,但可参照此种模式,由同一区域内的学会、协会等组织牵头,实现多期刊人财物的聚集,形成一个领域的专业聚合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元数据互联等方式提供开放的API接口和数据共享服务,与同区域内的其他普通医学期刊单一平台和知识服务系统整合。
期刊集群化可通过协同工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15]。以区域内普通医学期刊集群平台为基础,以知识成果为核心资源,以作者和专家为服务渠道,以数据优化加工为前提,以网络和App为载体,构建满足作者个性化、碎片化知识服务需求的服务模式。
普通医学期刊实现集群化知识服务,能够共享技术人才,有助于提升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水平。技术支持使普通医学期刊的知识服务更加高效和便捷。通过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和软件,能够更好地开展论文投稿、审稿和编辑加工工作。例如,可以利用电子投稿系统,实现作者在线投稿和稿件管理,提高投稿效率。
另外,技术创新为普通医学期刊的知识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可以运用新技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例如,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作者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根据特定作者的研究方向和专长,推荐相关的论文和研究热点。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出当前的医学研究热点,为作者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四)拓展知识服务的内容、形式
医学期刊知识服务内容包括论文、综述、评论、交流活动信息、知识资源的获取方法等,让作者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以及综合性学术信息、研究发展动态、前沿研究方向等。普通医学期刊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要做好内容的精加工,同时做好内容标签化分类、元数据提取,以增强可检索性和可重组性,还要提炼好内容,并采用思维导图、图片、视频等呈现形式。推送后要及时收集作者群体对内容的反馈,调整推送内容和形式,以增强作者的认同感。
普通医学期刊编辑人员要尽可能对推送内容进行多次加工,不断完善推送内容,要作者类型和研究领域做好分类,以便明确知识服务定位。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征稿,所以要依据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分组,分门别类提供知识内容,便于作者按需获取。普通医学期刊知识服务平台可以增设咨询服务栏、交流互动栏,以一对一、群聊等形式提供作者所需的内容,增强作者黏性[16]。
例如,《右江医学》微信公众号《学术动态》栏下设有《学术交流》《热门精选》;《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官方网站从2022年起以开放获取的形式提供内容服务,永久性免费阅读和下载;《华夏医学》微信公众号开设《好文分享》栏目,提供体现办刊特色的文章,能让作者便捷获取医学知识内容。
普通医学期刊存在编辑人员对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理解不到位、知识服务的针对性不强、单独运营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的能力薄弱、知识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单调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策略,以推动建设稳定性强、忠诚度高、黏性强的优秀作者队伍,同时期望为同类期刊创新知识服务模式、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林鹏.科技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7(6):4-8.
[2] 张煜君,刘宗元.知识服务时代构建融合出版新生态的实践与思考:以《三联生活周刊》知识服务平台中读APP为例[J].出版广角,2020(23):33-35.
[3] 李婷婷.知识服务视角下融合出版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中国编辑,2023(3):64-68.
[4] 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新闻出版 知识服务 知识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指南(GB/T 38382-201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5] 陈建华.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创新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2):1099-1103.
[6] 张筱园.非核心期刊潜力作者的发掘与培育[J].新闻世界,2021(7):48-52.
[7] 万晓燕,谢巍,贺萍,等.基于领域数据库的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1):1376-1382.
[8] 李霞,樊治平,冯博.知识服务的概念、特征与模式[J].情报科学,2007(10):1584-1587.
[9] 桂根浩.非核心医学期刊为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现状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5):17-21.
[10] 治丹丹,张盛男,占莉娟,等.学术期刊知识生产—传播—应用—反馈全程化知识服务构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15-23.
[11] 张兰,陈信凌.社科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1014-1021.
[12] 姬建敏,王琪.困境与突围:人工智能赋能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技术架构[J].科技与出版,2023(8):49-55.
[13] 刘娅,周红利.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研究[J].今传媒,2024,32(2):108-111.
[14] 白羽红,孙冬花,朱亚娜.数字出版环境下作者投稿需求的调查分析[J].编辑学报,2019,31(S2):183-185,189.
[15] 袁庆,刘红霞,沈锡宾,等.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实现路径思辨[J].编辑学报,2021,33(6):630-634.
[16] 梁明佩,潘明志.医学科技期刊作者服务体系的构建及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74-76.
作者简介 桂根浩,编辑,研究方向:学术期刊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