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4-09-11 00:00:00王泽红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给红色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分析其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以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及实地调研等方法,收集并分析大量相关数据和实例。结果表明,利用新媒体可以显著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参与性和传播效果,让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然而,研究也发现,各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对大数据的利用和个性化教育内容的定制还有待加强。基于此,文章提出若干建议,旨在通过广泛应用新媒体,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在全面分析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基础上,文章提出相应的融合策略:构建多元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发生动丰富的红色文化数字内容、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教育需求及建立长效机制,旨在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红色文化传承;融合;网络教育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193-06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网络思政教育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和形式,还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红色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将其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媒体的普及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技术手段,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手段。通过探索和实践,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意义

在信息化社会,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思政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覆盖率和便捷性。

第二,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如图文、视频、音频等获得更加生动和直观的学习体验,从而提升学习兴趣。网络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强,通过在线讨论、问答、互动直播等形式,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育中,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第三,网络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日益提升,他们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网络思政教育正好契合了这一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第四,网络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五,网络思政教育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特点,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通过网络平台,思政教育内容不仅可以触达校内学生,还可以传播至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扩大教育的辐射面和社会影响力。

总之,网络思政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不仅展现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也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强不息的崇高理想。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强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励无数革命者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勇前行。

英雄主义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颂了在革命斗争中涌现的无数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树立了典型榜样,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和信心。

红色文化还强调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倡导全体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时刻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讲好红色故事,以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和感人肺腑的故事细节春风化雨,浇灌心灵,滋养初心。”“弘扬红色文化,就是用红色基因涵养人,用红色文化启迪人,厚植红色情怀,培育红色基因,使之成为激励和鼓舞我们不屈不挠、砥砺奋进的磅礴伟力。”[1]

红色文化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承载着革命传统,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传播红色文化,可以让当代人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还能激发全社会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意义

第一,红色文化以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2]。讲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这种历史认同感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平台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和立体。通过短视频、微电影、图文结合等形式,红色文化内容得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在线讨论、互动问答等形式还能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与分享,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强调的革命精神、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生选择,红色文化所倡导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四,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推动教育内容创新和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3]。例如,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模拟革命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增强教育的真实性和沉浸感。

由此可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强化教育效果,还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高校普遍认识到了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开展各种思政教育活动,积极传播红色文化。但这些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教育方式单一、创新不足。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和纪念活动层面,缺乏与现代技术、新媒体的融合。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手段宣传红色文化,但这些尝试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4]。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充分。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许多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未能有效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无法形成连贯的教育体系,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和深刻感悟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再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因而参与相关活动的热情不高。同时,融合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方式和内容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最后,红色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宣传力度和覆盖范围有待加大。当前,高校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和校内媒体宣传推广红色文化,对抖音、B站等当代大学生聚集的新媒体平台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未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这种局限性导致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见,高校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以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真正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

四、新媒体在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中的价值

(一)提升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新媒体具有丰富多样的互动功能,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

例如,学生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通过在线讨论、直播讲座和互动问答等形式,可以随时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这种即时互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也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新媒体的评论、点赞、分享等功能,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通过新媒体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实时发布红色文化相关内容,开展在线活动,如知识竞赛、主题讨论、红色故事分享等,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5]。

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还能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体验,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和参与,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更深入和广泛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极大地强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增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生动性

新媒体在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中,通过增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平台,以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为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6]。通过短视频、动画、图文结合等形式,红色文化内容得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学生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例如,利用短视频讲述革命先辈事迹,通过动画再现历史事件场景,这些生动的表现形式不仅使历史更加鲜活,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新媒体还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如直播、VR、AR等,可以为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注入新的活力。利用VR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场景,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辛与伟大,从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AR技术可以将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结合,使红色文化的内容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这种多样化和生动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增强教育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通过新媒体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呈现,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加深入人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7]。

(三)扩大教育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众多样化等特点,可以使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迅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通过新媒体平台,红色文化不仅能够触及校内学生,还能辐射社会各界,提升红色文化的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例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红色文化内容,可以吸引大量粉丝关注,形成良好的传播效应。新媒体的社交属性和互动特性,可以使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转发和分享,迅速扩大其影响力[8]。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和反馈功能,教育工作者可以实时了解受众的反映和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内容,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媒体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定位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内容,进一步优化传播效果和受众体验。通过与热点事件、时事话题结合,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更加贴近学生和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增强吸引力。

总之,新媒体以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为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实现了红色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五、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多元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集中展示红色文化内容,还应具备直播、互动讨论、资源分享等多种功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直播功能,教师可以实时讲解红色文化知识,进行线上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即时提问,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9]。互动讨论区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思想和分享学习心得的空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资源共享是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重要功能。高校可以与红色基地、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多方合作,整合各自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联动。例如,可以邀请红色文化相关学者和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分享革命历史故事;组织学生线上参观红色纪念馆,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此外,平台还应注重用户体验设计,增强易用性和互动性。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吸引更多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强化教育效果。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界面设计,使平台操作简便直观;增加多媒体内容,如视频、音频、图文结合的红色文化资料,丰富学习内容;提供个性化的推送服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推荐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课程。

在技术支持方面,平台需要具备稳定的技术架构和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确保教育资源快速传输和高效利用[10]。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内容和策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构建多元化的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需要整合资源、拓展功能、注重用户体验和加强技术支持,从而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灵活的环境。

(二)开发生动丰富的红色文化数字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开发生动丰富的红色文化数字内容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短视频、动画、图文结合等形式,呈现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内容。短视频和动画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述革命英雄的故事和重要历史事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图文结合则可以通过详细的文字描述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红色文化的背景和意义。

应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重现历史场景,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VR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历程。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11]。而AR技术则可以在现实环境下叠加虚拟信息,使红色文化内容更加生动。例如,通过AR技术,学生可以在红色文化遗址扫描,观看与特定地点相关的红色历史故事和人物介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讲述故事也是开发红色文化数字内容的重要手段。讲述故事可以生动形象地呈现革命英雄和历史事件,增强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可以制作系列故事视频,以人物为线索,讲述他们的革命事迹和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到故事的创作和演绎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在内容设计中加入互动环节,如问答、游戏等,可以进一步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例如,在相关视频或文章中,设置一些与红色文化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并参与讨论。通过这种互动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游戏化的学习体验,如红色文化知识竞赛、虚拟探险等,也能大幅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

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讲述故事和互动设计等手段,可以显著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2]。

(三)推动主题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

新媒体环境下,推动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可以通过组织在线讲座、直播分享、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扩大教育的覆盖面。通过线上讲座和直播分享,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学习,了解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借助网络教育平台组织知识竞赛等互动性强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提升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13]。

线下活动则应注重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参与红色旅游等,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例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和纪念设施,加深他们对革命历史的直观认识。红色旅游则是通过实地探访革命旧址和体验红色文化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线上活动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能够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组织讲座后,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纪念馆,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记忆。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教育形式,还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使红色文化传播更加立体和全面[14]。为了让学生对红色文化保持持续关注,并提升其参与热情,要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线上线下活动,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红色文化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能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达到长期的教育效果。

(四)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教育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通过新媒体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收集学生的行为数据,包括浏览记录、参与互动的频率、喜欢的内容等,以此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识别出哪些内容最受欢迎、哪些活动最具吸引力以及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给出个性化的红色文化学习建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5]。

例如,针对喜欢短视频的学生,可以推送更多生动的红色文化微视频;针对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推荐红色历史文章和书籍。这种个性化内容的定制,不仅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另外,建立数据监测机制,实时跟踪教育效果,可以为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提供重要保障。通过持续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反馈,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迅速采取措施加以调整。例如,如果某一类型内容的点击率和参与度较低,可以尝试调整内容的形式和呈现方式,或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这种动态调整和优化,红色文化内容能够不断适应学生的需求变化,保持吸引力和影响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六、结语

本文重点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融合路径,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开发生动丰富的数字内容、推动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教育需求等。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的融合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光煦.用好红色资源 弘扬红色文化[J].红岩春秋,2023(11)1.

[2] 李媛.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J].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023,28(1):70-73.

[3] 帖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2(9):165-167.

[4] 崔亚男.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大学,2023(21):37-40.

[5] 金英.网络思政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对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7):114-115.

[6] 张金龙,王景隆.红色文化网络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J].才智,2024(15):69-72.

[7] 陶春丽.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与优化路径[N].河南经济报,2024-04-25(10).

[8] 李伟.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J].公关世界,2022(20):142-143.

[9] 黄艳芳.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7):120-122.

[10] 刘克利,杜伟.以红色文化引导与推进网络思政[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3):65-66.

[11] 王婧惠.网络视域下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J].今传媒,2023,31(8):147-149.

[12] 甘成望,刘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路径探索[J].文教资料,2023(6):79-82.

[13] 李琳.建设双轮驱动双向贯通红色文化“云课堂”[J].现代职业教育,2023(1):1-4.

[14] 刘建平,刘聪冲.高校红色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研究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10):31-32.

[15] 叶楠,黄研.红色基因传承与网络思政融合机制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3):121-125.

作者简介 王泽红,助教,研究方向:刑法学、学生工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