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行政机关报,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承担着思想引领与教化育人的重要任务。文章在梳理高校校报的历史变迁及思政育人效能定位的基础上,探讨校报在融媒体时代有效发挥思政育人效能的现实困境和创新路径。文章认为,高校校报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形成了浓厚的思政育人传统。然而,在数智技术迅猛发展的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优势地位、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一系列问题:读者流失,阅读率降低;自身短板难以规避,主导地位式微;编辑人员分流,队伍不健全等。这使得高校校报难以充分发挥思政育人效能。高校校报应坚守办报初心,在新旧媒体的融合共生中,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功能和使命,采取各种方式(实现报网融合,延伸办报育人空间;强化内容建设,把握办报育人切入点;优化版面视觉设计,融入网络话语体系;充实采编人员,夯实育人队伍保障等),借势新媒体,探索出有效释放思政育人效能的方式方法,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拓宽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助力高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高校校报;融媒体;思政育人;现实困境;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183-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面上课题“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宣传的思政育人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S202308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高校校报作为党委、行政机关报,是高校开展新闻舆论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效渠道和重要载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具有鲜明的思想引领与教化育人职能。
在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校校报的优势地位、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亟须调整办报思路和办报策略,重新获得大学生的关注与认可,从而有效释放思政育人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高校校报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式报纸,其历史可追溯至1895年创办的《北洋公学》(《天津大学报》前身)。“在清末诞生之初,由于维新思想盛行,校报就承担起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任,成为传播西学和新学的重要载体。”[2]
随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校报历经晚清的肇始与萌芽、民国与抗战时期的曲折发展之后,进入新生与蓬勃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校报不仅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在办报理念、刊发内容、出版发行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宣传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学校建设发展、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更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新闻规律与教育规律相结合的路径,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规范高校校报的建设与管理,逐步明确了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998年,《新闻出版署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发布,这使得高校校报具有了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由此成为一类正规的出版刊物。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阐明了校报的地位和作用、目标和任务,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3]。
此时,高校校报被赋予思政育人新使命,具备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并进一步体现出在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和引导师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008年,为了切实加强对高校校报工作的领导,提高校报工作水平和质量,强化和巩固社会效益,教育部又印发了《高校校报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之后,教育部社科司委托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开启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评估工作。至此,高校校报的管理与建设迈入新阶段。“评估结果也将作为衡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成为指导和推动高校校报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据。”[4]
立足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职责使命,高校校报的思政育人功能举足轻重。如今高校校报已经“不单是一张新闻纸,更是一种广义上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5],在涵育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然成为高校的主流媒体。
在当下的办报实践中,校报编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聚焦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高校中心工作,坚持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办报宗旨,有意识地传播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展现学校的办学传统、科教成果、工作经验、创新举措和师生风采,同时在重要时间节点和事项上进行选题策划,开辟专版专栏、出版特刊,并通过精心设计的图文组合和版面编排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办报各环节、寓于报刊各元素,全方位进行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意见气候”。
在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的过程中,校报致力于讲好时代故事、学校改革发展故事、身边榜样故事,其引导舆论、涵养德行、弘扬文化等作用不断强化。师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强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主动心系国家和学校发展,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教育强国以及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这些都彰显出当下高校校报的思政育人实效。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相对匮乏。高校校报成为师生们了解学校情况、丰富业余生活的主要刊物,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和影响力。传播技术的变革重塑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偏好。
当代大学生聚集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上,被各类可看、可听、可感的创新内容和形式所吸引,阅读校报的兴趣日渐衰减。在新媒体面前,校报自身短板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加之编辑队伍的萎缩,校报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解构,其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6],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陷入被动状态。
(一)读者流失,阅读率降低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校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技术手段也丰富起来。
除校报、广播等传统媒体外,新闻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纷纷上线,辅之以图片、文字、音频、影像、动画、网页、直播等形式,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渐提升。
高校不断增强媒体融合发展意识,加大力度建设全媒体传播矩阵。新媒体具有校报无法企及的优势。它以灵活新颖的形式、丰富优质的服务吸引受众,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
相比之下,校报的内容和形式都略显单一。大学生纷纷转移至线上,校报的读者群规模萎缩,阅读率降低,其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空间也不可避免地缩小。
(二)自身短板难以规避,主导地位式微
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表现之一。然而,“高校校报大多数为周报、旬报、半月报、月报等,出版周期长且固定”[7]。
编辑出版校报有一套规范且严格的流程,尤其要遵守“三审三校”制度。经组稿、编辑、排版、校审、印刷等环节后,很多见报的新闻早已过时。
同时,由于版面有限,编辑选登稿件时需要兼顾数量和篇幅,这导致校报议题相对狭窄,信息量还非常有限。更为重要的是,校报与校园网等媒体平台没有实现差异化发展,有些校报选登的内容大多数来自新闻网,同质化现象明显,这直接削弱了校报的可读性。
此外,高校工作具有周期性,每个时间段开展的工作基本相同,导致同一主题在校报上循环往复地出现。与具有实时更新、灵活多样等优点的新媒体相比,校报自身短板成为其发展的阻碍,在校园媒体中逐渐丧失主导地位,思政育人效能难以发挥。
(三)校报编辑人员分流,队伍不健全
传统媒体时代,高校一般在党委宣传部设置独立的校报编辑部,并配置多个专职从事校报编辑出版的工作人员;还会成立校报编委会,编制有关审稿、出版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保障校报有序、规范、高质量出版。
随着传播载体与平台的增多,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阵地迁移至线上,原校报工作人员随之分流。就目前来看,高校普遍存在采编队伍配置不齐的问题,而且专职从事校报工作的人员还负责大量其他业务,编辑校报的时间和精力被大大挤压,校报工作难以精益求精,有的甚至无法按期出版。
此外,校报工作往往集采、写、编、校、发于一体。在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编辑无暇深入一线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和对校报的意见建议,更无暇思考如何创新育人模式以有效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这些都不利于校报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
纵观校报发展历史,从诞生之初刊载新思想、新文化,到如今传播信息资讯、展现师生风采、丰富校园文化等,虽然发布的内容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其思政育人功能融入办报基因,并在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使命的变迁中变得越发重要。
面对融媒体时代实现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校报应立足使命任务,明确自身定位,借势新媒体探索有效发挥思政育人作WnadoyvP0FZI5bXh6x4Y7A==用的新路径,既增加含金量,又提升吸引力,为开展思政育人创造良好条件[8],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实现报网融合,延伸办报育人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
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必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创造性作用。无论办报环境如何变化,校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依然存在,其记录校园历史、传播校园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没有改变。校报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潮流中,不应只做新闻网、微信等平台内容的搬运工或新媒体人才的输送者,而应成为高校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等形式将办报育人落实到融媒体中心建设中。
一方面,可以将数字技术融入校报的内容生产和制作流程中,实现“报网一体”,制作出具有多媒体形态的报纸[10],从而将传播思想文化的载体延伸至全媒体,形成多点辐射的传播格局。
另一方面,可以将微信、微博、新闻网等新媒体深度融合,在相关平台上同步更新或推送,通过留言互动、关注、分享、收藏、转发等形式,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进而增强宣传教育的传播力。
(二)强化内容建设,把握办报育人切入点
“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11]是对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要求。校报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积淀了权威的公信力、深厚的底蕴和人文情怀,这是校报立足的根本,更是校报核心竞争力。虽然校报发行周期长,版面有限,但一些优质内容依然具有舆论引导等价值。因此,校报在紧跟融媒体发展时,要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
一是在定位上以专题系列报道、先进典型报道、调查研究报道见长,并“做到校内外大事不漏,重要工作必有专题”[12];同时可以在新媒体平台设置二维码或新闻链接,引入背景介绍或时事述评,将内容做精、做深、做透。
二是在生产方式上提高媒介资源的使用率,立足不同媒体平台的特征和风格,形成一次采集、多级播发的采编模式,避免同质化内容重复出现,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三是在素材来源上要以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为切入点,关注校园热点问题、贴近校园生活,强化内容的接近性和可读性,以师生喜欢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提升内容的针对性,增强育人实效性。
(三)优化版面设计,融入网络话语体系
“校报版面设计及美化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力对于吸引受众关注具有积极意义。”[13]相较于新媒体可自由操作的排版空间及图文声像的灵活组合,校报在版面表达上确实处于劣势。但校报编辑依然可以借鉴新媒体的图片特色、版面形式和语言风格,通过灵活的排版、巧妙的构思展现相关内容,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师生的关注。
首先,图片和装饰是美化版面的主要方式。编辑在选择、编排图片或装饰时不能囿于质量、位置、大小,还可以利用色彩、形状的变化打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让图文搭配更丰富,装饰图案更灵动,甚至有意形成视线流,有序调度读者视线,引导师生阅读相关内容。其次,编辑还可以根据文字表达的思想加入主题元素,从而传达出文字信息之外的隐含信息,突出主题,让图文及版面设计相得益彰。校报还可以融入网络话语体系,打造刚性服务和人文关怀兼具、主流价值和话语魅力并存的校报话语生态,努力在生硬枯燥的消息、通讯类文本中融入对师生的关怀,将有态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将有意义的故事讲得有意思,将有情节的故事讲得有情怀[14]。
(四)充实采编人员,夯实育人队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是高校校报把握办报育人方向、提升育人成效的关键,更是校报正常出版的保障。面对人员短缺、工作任务重等问题,校报要及时补充采编人员,提升采编人员素质,夯实办报育人的队伍。首先,要构建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采编人员既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及时掌握有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新技术,提升采编人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及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稿酬制度、评奖评优机制等激励机制激发采编人员的能动性,保障校报获得充足的稿源。同时还要加强高校校报采编人员之间的沟通,学习交流优秀的办报经验,提升校报质量。此外,可以聘用具有相应潜质或能力经验的社会人员承担相关工作,同时培育大学生采编队伍。这样既能保持工作队伍的质量与活力,又能为校报带来全新的办报理念和管理经验[15],使校报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与舆论生态中与时俱进,在守正创新中更加贴近师生,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
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虽然仍是校园主流媒体之一,但已经不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新媒体强势来袭,挤压了校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思政育人效能也越来越弱。面对困境,校报主动适应并融入高校融媒体建设进程是大势所趋,更是打破现状,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高校校报应坚守办报初心,在新旧媒体的融合共生中,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功能和使命任务,积极面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推陈出新,丰富传播载体和渠道,重新赢得广大师生的关注和认可,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拓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助力高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王小娟.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创新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3.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网,(2005-11-04)[2024-01-23]. http://news.cufe.edu.cn/info/1003/34917.htm.
[4] 教育部.教育部社科司关于转发《中国高校校报协会评估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08-10-23)[2024-01-23].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0810/t20081023_134660.html.
[5] 王臻.论高校校报的媒体融合发展困境与路径[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4):463-468.
[6] 郭志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大学,2020(15):107-108.
[7] 李媖.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对策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22,44(4):139-142.
[8] 夏建国,戴琪,樊炜娣.浅议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校报育人模式创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1):52-54,62.
[9] 曹文泽.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N].人民日报,2017-02-13(07).
[10] 郭婉绯.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调查报告:以安徽芜湖六所高校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1):131-134.
[11] 光明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EB/OL].光明网,(2020-09-27)[2024-01-23]. https://m.gmw.cn/ baijia/2020-09/27/1301609993.html.
[12] 吴钰重.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领导科学论坛,2018(19):95-96.
[13] 陈文.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策略:在新媒介环境下[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4,24(2):22-24.
[14] 王瑞霞.以新媒体激活高校思政工作“一池春水”[EB/ OL].光明网,(2020-12-07)[2024-01-05]. https://m.gmw. cn/baijia/2020-12/07/34439073.html.
[15] 张盼盼.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J].西部学刊,2019(16):65-67.
作者简介 张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