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文章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明确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的角色变化,评估这一变化对就业指导效果的影响,并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新媒体的特征,如信息即时性和广泛性,以及其如何影响就业指导的传统模式。研究发现,新媒体带来的信息过载和信息不对称性加剧了就业指导的复杂性,同时隐私问题、职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造成了影响。针对面临的挑战,文章提出多项对策:首先,提升辅导员及学生的新媒体素养,以更好地筛选和利用在线信息;其次,建立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提供给学生的职业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再次,利用新媒体实施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需求;最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文章提出以上策略,旨在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放大新媒体的优势,提升就业指导的整体效能。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教育;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172-06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JY099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制定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就业市场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这对高职教育中的就业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就业指导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需求,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对策,以优化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指通过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实现的媒体形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以及各种移动应用程序等。新媒体因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和用户参与度高等特点,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式。在高职教育领域,新媒体运用广泛,不仅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路径和方式,还重新定义了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媒体通过独特的传播机制,为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新媒体平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工具,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在线讲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极大地扩展了就业指导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使辅导员能够实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就业市场的动态,更精确地调整和优化就业指导策略[2]。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技术基础方面,新媒体主要依托互联网、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设备,内容可实时更新,传播速度极快,且覆盖范围广。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依赖物理媒介,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较慢,受众范围相对有限。
传播方式上,新媒体展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随时随地选择内容,而且形式更为丰富,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和交互应用等。传统媒体通常内容单一、形式固定,用户只是信息的接收者,缺乏主动选择的空间[3]。
互动性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接收者,还是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这种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果,受众参与度也大幅提高。而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较弱,受众的反馈渠道有限,影响信息的即时交流和深度讨论。
(一)信息过载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就业相关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极快,种类和数量繁多,因此辅导员和学生难以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信息过载不仅增加了辅导员在信息筛选和验证方面的工作量,还增加了学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和决策困难。信息过载影响辅导员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海量信息面前,辅导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识别、处理和转化信息,这不仅会消耗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因为信息处理不当误导学生,影响学生的职业决策。对学生而言,信息过载可能导致信息解读困难和选择迷茫。学生面对众多就业信息,很难准确判断哪些是正确、适用的,哪些是虚假或过时的,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感到焦虑和无助。信息过载还可能导致重要信息被忽视,由于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更新迅速,一些关键的就业信息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新的信息所替代,因此辅导员和学生难以及时注意到,或者忽略这些信息。这种现象在就业高峰期尤为明显,当大量的就业信息一起涌现时,即便是重要的信息,也容易在信息洪流中丢失,影响学生抓住关键就业机会[4]。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主要指就业市场中企业与求职者之间,以及高校辅导员与就业市场之间信息的不均衡分布。这种不对称性可能导致辅导员无法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就业指导,影响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发展。
一方面,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对职位需求和招聘标准信息的掌握通常远超求职者所了解的信息。新媒体虽然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但信息的不完整性和不透明性仍然存在,使得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影响其前期准备。同时,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因为学生无法获取企业内部的详尽信息。另一方面,辅导员与就业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辅导员所获取的就业信息可能滞后或不全面。尽管新媒体确保了信息的快速流通,但市场动态、行业趋势和具体职位变化等信息的更新和辅导员的信息获取之间仍有时差。这种滞后性可能导致辅导员基于过时信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效率和质量。
(三)隐私问题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使用变得更加容易,同时更易被滥用。对高校辅导员而言,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还是应尽的法律责任[5]。
首先,个人数据的无意泄露。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辅导员经常需要处理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成绩、就业意向等敏感数据。这些信息若未经妥善处理,很容易在新媒体平台上被非法访问或泄露。一旦这些敏感信息被泄露,不仅会侵犯学生的隐私权,还可能给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个人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不恰当使用数据。新媒体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模式,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是否总是符合伦理标准?如未经学生同意,使用其数据进行研究或分享给第三方,即使是出于帮助学生就业的好意,也可能被视为侵犯隐私[6]。
最后,新媒体环境下的匿名性和虚拟身份也会加剧隐私问题的复杂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职业探索和交流时,可能在无意中透露个人信息,或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暴露个人隐私,这会增加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
(四)职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职业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新媒体平台上展示的职业信息往往是理想化的,这可能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种期望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职业挫折感,还可能加剧就业不满和心理压力。
其一,新媒体平台上的职业信息往往过于聚焦成功案例或高薪职位,缺乏对职业挑战和日常工作环境的真实描绘。这种信息的单一性和选择性展示,容易让学生产生过高的职业期望。当他们进入实际工作后,可能因为工作的复杂性、压力造成落差、失望甚至心理受挫[7]。
其二,新媒体平台虽然提供了广泛的职业探索渠道,但也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学生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可能基于片面的信息作出职业选择,没有全面考量自身能力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这种基于不完整信息的决策,会加剧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其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还可能导致职业标签化现象的加剧。某些职业或行业因为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较高而被过度追捧,而其他职业则可能被忽视。这种不平衡的职业信息传播,不仅会扭曲学生的职业认知,还可能误导他们选择职业方向[8]。
(一)丰富的资源和平台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上汇集了大量职业信息和就业资源,包括在线职位发布、职业发展研讨会、虚拟职业博览会以及行业领袖的直播讲座等,为学生提供了从全球范围内获取最新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行业和职位的需求,从而作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
基于新媒体平台高度的互动性,学生可以直接与招聘者或职业导师交流。例如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不仅允许学生浏览职位信息,还能使他们参与到与企业官方账号的实时对话中。这种直接交流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职位要求和企业文化,还能为企业提供直接了解潜在应聘者的途径[9]。
新媒体还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工具,辅导员可以运用这些工具来分析就业市场趋势和学生的就业倾向。通过数据分析,辅导员可以更准确地制定就业指导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建议。这不仅能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就业指导服务可以跨越地理限制,触及更广泛的学生群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连接网络,就能获得辅导员的指导和支持。这种无处不在的指导服务极大地增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可及性和连续性,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持[10]。
(二)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
利用新媒体平台,辅导员可以与学生进行更频繁和即时的沟通。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群或专门的就业指导App,辅导员可以实时发布就业动态、答疑解惑,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快速调整就业指导策略。学生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主动提问和分享经验,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社区。这种即时的交流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就业指导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就业指导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新媒体平台的多媒体功能也能为就业指导提供丰富的表现形式。辅导员可以通过制作视频、直播讲座或互动问答等形式,丰富就业指导内容与形式,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新媒体还支持数据的即时反馈,辅导员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在线行为和反馈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对就业指导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点。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能够使辅导员更精准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个性化和精准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11]。
(三)数据驱动的就业指导
数据驱动的就业指导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极具革命性的新机遇,使就业指导不再仅依赖经验和直觉,而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客观指标进行。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就业趋势、职位需求以及相关行业动态,辅导员能够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建议,从而大幅提高学生的就业准备效率和成功率。
其一,利用新媒体平台收集的数据,高校辅导员可以追踪和分析学生的就业搜索行为和偏好。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求职网站上的浏览和申请历史,可以识别出学生偏好的行业、公司类型及职位级别,这些信息有助于辅导员在个别咨询中提供更符合学生期望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建议。
其二,大数据技术便于辅导员实时了解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分析就业市场的大量数据,如行业招聘需求、薪酬标准、技能要求等,辅导员可以精确地指导学生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技能和资历,调整职业规划,以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12]。
其三,数据驱动的就业指导还可以通过预测模型帮助辅导员和学生预见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当前趋势,预测模型可以提供关于哪些行业将会增长或缩减的洞察,从而帮助辅导员提前准备和调整教育与培训资源,帮助学生未雨绸缪。
(一)提高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素养不仅包括对新媒体技术的熟练运用,还包括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这是因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爆炸和快速更迭要求辅导员能够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应用大量信息,以便提供科学、及时和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提升新媒体素养是基础,辅导员需要熟练操作各种在线职业信息平台、社交媒体工具和数据分析软件。例如,能够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收集和发布职业信息,使用Google Analytics等工具进行数据跟踪和分析。
通过提升新媒体素养,辅导员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下灵活开展工作,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引导力和影响力。面对海量的新媒体信息,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筛选能力,能够迅速辨识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估。这不仅要求辅导员拥有扎实的职业市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
辅导员还应学会运用专业的信息验证工具,以提升信息处理的准确度和效率。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辅导员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和扩展新媒体技术和策略知识库。这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的新媒体培训课程、阅读最新的行业研究报告以及与同行交流等方式实现[13]。
(二)建立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
其一,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辅导员要从可靠的来源收集就业信息,如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的官方发布以及权威职业发展网站等。此外,辅导员应定期更新自己的信息源,并通过专业的验证程序检查信息的真实性。例如,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审核团队,严格审查收集到的信息,确保所发布的信息都是经过核实的。
其二,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发布策略。辅导员应利用新媒体的多样性,通过微博、微信、专业的就业指导平台等多个渠道发布信息,同时运用信息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如图文、视频、直播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信息需求。这种多元化的发布方式不仅能扩展信息的覆盖面,提高信息的接触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14]。
其三,构建透明的反馈和评估机制。辅导员应定期收集和分析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反馈,了解信息对学生的实际帮助程度和学生需求的满足情况。这可以通过在线调查、焦点小组讨论或一对一访谈等方式进行。基于这些反馈,辅导员可以调整信息的内容、格式和发布策略,使之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和期待。
其四,定期培训和更新。辅导员应参与关于新媒体应用、数据保护法规以及职业信息管理的培训,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强化法律意识。这些培训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好地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发布规范,提高信息管理和发布的专业水平。
(三)实施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职业兴趣、技能、经历和职业目标,提供定制化的指导和资源。新媒体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平台,使辅导员能够更精确、更有效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辅导员可以通过在线调查、电子问卷以及社交媒体互动,获得关于学生职业兴趣和需求的详尽数据。可以通过高级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识别出学生的职业倾向和潜在的职业发展路径。基于这些信息,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包括推荐合适的培训课程、工作机会以及职业发展资源。
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与行业专家、企业直接交流的渠道,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和就业机会。此外,通过在线讲座、研讨会和虚拟职业博览会等活动,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扩宽职业视野,加强与行业专家的联系,加深对特定行业的了解和认识。
随着职业市场的不断变化,辅导员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就业指导策略。利用新媒体的快速更新和广泛覆盖特性,辅导员可以实时发布最新的职业信息和市场动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习路径。此外,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也能够支持辅导员提供实时反馈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随时与辅导员沟通,获取即时的职业建议和支持。新媒体还支持辅导员使用多样化的指导工具和方法,如创建引人入胜的职业发展课程和工作坊,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探索不同的职业路径。
(四)加强与企业合作
其一,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各种渠道,如行业会议、企业拜访、校友资源等,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联系。通过定期组织校企对接活动,邀请企业到校参观交流,不仅能增强双方的了解和信任,还能及时获取企业的最新需求和招聘信息。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企业微信等,与企业保持持续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加强联系。
其二,开展定制化的合作项目。辅导员可以与企业共同设计实习、项目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针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例如,可以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开设专门的课程,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或者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成长。这种密切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15]。
其三,利用新媒体工具优化合作流程。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可以利用各种在线工具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如使用专门的软件跟踪合作进展、评估合作效果等。此外,也可以运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校企合作成功案例,提升学校和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企业关注和参与。
其四,加强对企业需求的快速响应。辅导员要建立一套有效机制,以快速响应企业的紧急招聘需求或变更。例如,可以设立一个企业需求快速响应小组,专门负责处理企业的即时需求,确保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提供合适的候选人或其他资源。
其五,持续评估和优化合作关系。辅导员应定期与企业举行会议,共同评估合作效果,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通过这种开放和诚实的交流,双方可以不断调整和改进合作模式和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双方的需求和期望。
新媒体为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专业对接不足及隐私泄露等问题。辅导员要适应数字化就业环境,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效筛选和利用大数据资源,为学生提供精准的职业信息和就业指导。
高校应构建一体化的职业发展服务系统,加强针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培训,确保辅导员团队能够运用新媒体工具有效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同时,高校应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课程,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米艳龙.新形势下优化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J].四川劳动保障,2024(2):110-111.
[2] 宁灵芝.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才智,2023(24):104-107.
[3] 张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思政课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扬州:扬州大学文学院,2023:3.
[4] 王丹.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路径探究[J].国际公关,2023(4):146-148.
[5] 叶婷婷,陈嵩莉.后疫情时期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探究[J].就业与保障,2022(8):187-189.
[6] 曹巧玲.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6):79-81.
[7] 邹志坚,易龙.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线上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就业与保障,2022(4):187-189.
[8] 顾跃庭.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5):133-135.
[9] 王妍.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248-249.
[10] 吕晗.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2020(16):174-175.
[11] 刘梦遥.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19(19):199.
[12] 王曼林.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9(1):157,156.
[13] 张彩鹏,徐爽.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0):162-163.
[14] 张肖.浅谈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4):64,67.
[15] 吴璇.高校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196-197.
作者简介 段茹楠,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