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因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人们的自我表达提供了便利,同时对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平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从新媒体环境的特性出发,深入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包括挖掘心理健康风险、整合教育资源以及打造资讯沟通平台等。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如适应能力差、应用能力不足、教育内容单一、教育形式受限以及媒介监管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融合平台教学模式、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生内容甄别能力、丰富与创新教育内容以及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监管机制等。这些对策旨在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强化教学与新媒体环境的衔接,为高校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160-06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教育厅思政专项“基于心理问题学生现实困境,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探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sszsx121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重要节点,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落实高校育人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时代变迁、社会环境以及思维方式变革等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约有22%的大学生存在抑郁风险,超过45%的大学生存在焦虑风险,这严重阻碍高等教育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作为促进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媒体新技术凭借自身在信息传播与交互过程中的效率优势得到快速发展,并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相关院校与教师应当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各项特性与优势,积极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情绪状态,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惑与情绪问题,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抗挫能力、耐压能力及心理素质,不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一)新媒体环境的内涵
新媒体环境是一个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环境,相较于传统的媒体信息传播模式,其灵活多变、快捷交互、多向延伸,未来新媒体将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TYgorpiIFlOvc+DT6au+L6d/fL78qp2ne2ysDJCbziA=(二)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1.信息即时性
作为新媒体环境营造、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得信息的传播与更新更加便捷[1]。相较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基于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传输与转播,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与受众的实时交互,有效压缩信息传播所需的时间成本,同时便于受众筛选信息,使信息传播更加符合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2.形式多元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载体更加多元,涵盖移动App、浏览器网页等,传播形式涉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并不局限于上文所述的各种载体与形式,传媒从业者还能协同运用不同载体,使受众获取更加系统化的信息服务,助力媒体信息服务质量不断提升[2]。
3.传播互动性
传统的报刊与广播电视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单向的,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收信息,与传播媒介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面临较大阻碍,这不利于扩大受众基础。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能与媒介顺畅地互动与交流。这为新媒体更加直观全面地捕捉社会热点和受众信息需求提供了便利,并能够基于受众反馈,及时调整与创新信息传播策略,以进一步满足受众需求,推动受众地位不断转化,突出媒介受众的主体性特征。
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系统梳理与分析时代变革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现状,发现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如下影响。
(一)可及时挖掘学生面对的心理健康风险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常常以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异常的情绪波动与心理健康风险,这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3]。
除此之外,对比初高中阶段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学阶段对学生的自我控制与调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学生的思维认知未及时转向,没有确立明确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对所学专业与内容不太感兴趣,从而陷入空虚、迷茫之中,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积极推动新媒体环境的变革与发展,有助于发挥新媒体数字化、虚拟化与实时交互性的相关特性与优势。同时,应及时捕捉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情绪波动,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辅导方案,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疏导水平。这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进而成熟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和社交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展目标与成长路径。
想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风险,须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状况及情绪波动,全方位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风险,有效增强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更好地落实高校育人目标[4]。
(二)可全面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以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受限于理念因素、技术因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整合与挖掘利用,相关教育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的契合度不高,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5]。另外,目前很多高校均建立了心理服务机构及心理咨询部门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咨询组织,但上述组织的运行状况大多不太乐观,其服务对象不够明确,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互动,部分学生甚至没有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导致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难得到针对性解决。
而借助新媒体环境与渠道,能够全面整合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心理健康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针对学生开展宣教活动提供条件,全面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与合理配置。另外,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十分频繁,能够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并给予针对性的引导与支持。在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鼓励下,学生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情绪控制能力,能够采取合理手段调控自身的心理状态。这也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高校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可构建高效的心理健康咨询沟通平台
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与情绪问题。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能够形成合力,积极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沟通交流中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打造专业、积极、开放的校园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体系,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6]。
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能够综合分析大学生成长发展及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基于网页、移动App等,建设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沟通平台,使其实现咨询预约、线上课程教学、心理自助评测、专家连线以及活动信息发布等功能。这一方面能使学生较为便捷地接受高校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保持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能借助留言板、远程连线等功能,及时向专业咨询团队反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发生了变革,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未能充分适应新媒体环境变革
新媒体环境下,相关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有助于及时挖掘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同时按需构建高效的心理健康咨询沟通平台。但从教育现状来看,很多高校暂未认识到新媒体环境给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变革,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媒体内容发展较为缓慢,高校师生对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缺乏理性认识,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7]。
调研分析与统计现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未依托新媒体渠道建立起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没能给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心理健康咨询渠道。
新媒体环境下,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引导流于形式,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策略与模式缺乏认知。受此影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缺乏针对性、互动性与体验性,相关教育路径及教育手段未充分契合新媒体时代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的新要求。
另外,相关教育咨询机构未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和传播资源,导致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路径单一、传播范围有限。这严重阻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8]。
(二)教师欠缺应用新媒体教育模式的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教师的能力与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成效。但从目前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与推进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并不具备应用新媒体教育模式的能力。因为他们对新媒体特性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未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这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关信息传输不及时、师生之间互动不够密切、相关教育模式的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严重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9]。
分析部分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后发现,部分院校教师对新媒体平台及相关技术手段的运用依然存在一定偏见,相关技术引进遇到了不少障碍,教育过程较为机械、单一。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不利于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与视野。
另外,部分高校虽积极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未全面优化其教育教学团队,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员、新媒体宣传推广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确。这导致新媒体平台建设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严重脱节,宣传推广渠道与教育引导策略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较为单一
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看,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丰富教育内容,进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开展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然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现状可以发现,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较为单一,未深入挖掘与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学生难以充分体会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0]。
从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情况看,相关教育内容多为课程式教育和个性化心理咨询两个方面。
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往往通过案例宣传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特性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力求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关案例往往具有一定的消极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往往较为被动,对于案例中所涉及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未能及时内化与吸收,教育活动的开展难以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相关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此外,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未能有效运用专业化咨询与疏导方法,往往表现为一边倒的说教与劝阻,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缺乏趣味性
趣味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键。但很多院校在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未结合学生学习状况与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这导致相关教学形态缺乏趣味性,大多数教育与引导活动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心理健康征文、“背靠背谈心”等层面,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解决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的痛点。
缺乏趣味性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其有限,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认知出现偏差,使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五)新媒体教学媒介缺乏监管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出现一系列变革,教学资源也得到全面整合与优化配置,但这也让正常的高校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一定的冲击。部分高校对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正确理解与认识,未规范监管新媒体教学媒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相关教学工作开展较为粗放,阻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很多高校在借助新媒体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对于教师团队的资质与能力未能进行有效监管,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内容的了解不够深入,运用新媒体时面临一定障碍,因此高校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局面,一方面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冲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规范化发展,阻碍了高校的持续进步。
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关院校与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新媒体平台融合
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及新媒体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心理健康教育重心发生转移。因此,有关院校与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新媒体平台融合,全面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11]。
相关院校与教师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即时性、互动性等优势,及时挖掘与深入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院校与教师可依托新媒体,打造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一方面,这能简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流程与环节;另一方面,这能有效保护学生个人隐私,让师生在一个较为安全的环境下沟通与交流,满足师生互动的个性化需求,为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相应支持。
此外,相关院校与教师应当突出新媒体打破时空限制的优势,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借助新媒体,随时随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这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提高教育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契合度,按需调整教学模式,助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培养
新媒体环境下,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引领者,其能力与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12],因此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培养至关重要。但从各大院校教师团队培养建设现状来看,其素养建设往往不容乐观。
一些教师对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缺乏感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相关院校应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培养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新媒体素养,使其对新媒体环境下极具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水平[13]。
相关高校应当构建校、企、师三级联动机制,深入探索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价值,并能从实际出发打造系统化的新媒体素养培育环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团队能够得到系统、精准、智能、高效的引导与培训,充分加强教师团队对新媒体渠道的了解,借助新媒体平台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支持,引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朝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甄别能力
现阶段,很多学生对新媒体平台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甄别能力不强,导致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未充分发挥价值和作用,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因此,有关院校与教师在改革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之前,应针对性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甄别能力。
具体而言,要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并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教学活动,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
(四)丰富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在新媒体的推动与支持下,有关院校与教师应进一步丰富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除基础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外,教师还应当借助新媒体渠道引导学生测试心理状态,明确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掌握较为科学的心理调节方法,保障心理健康[14]。
(五)构建完善的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监管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模式较为粗放,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因此,相关院校应从实际出发,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监管机制,明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及评价原则。
在此基础上,相关院校要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使相关教学模式充分适应学生学情特点,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15]。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生深刻变革。高校与教师应系统分析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影响,并从实际出发,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机制的构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9):30-33.
[2] 李秋云,贾恩礼.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构建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4):170-172.
[3] 魏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8):161-163.
[4] 李成,温金梅,夏运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5):16-18.
[5] 顾妍.探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电脑校园,2023(9):138-140.
[6] 刘慧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分析[J].山西青年,2022(13):187-189.
[7] 刁佳玺,郑姚慧.“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才智,2023(16):126-129.
[8] 金嘉欣.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构建[J].长江丛刊,2022(25):100-102.
[9] 刘琴.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探讨[J].商情,2022(50):119-121.
[10] 张争,程成,刘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23(24):44-47.
[11] 贾洁,郑孟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2):187-189.
[12] 李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教学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2023(12):38-40.
[13] 依麻木江·沙力江.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9):222-223.
[14] 王冬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策略研究[J].教师,2023(5):9-11.
[15] 王姝,郝宁,陈宁宁,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20):148-152.
作者简介 张志平,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