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赋能电视片创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4-09-11 00:00:00何淼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赋能高校专业授课是新形势下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社会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是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对高校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以理论基础为主,结合时代的发展、媒介的变化以及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进行设置,现逐步加入实践动手环节,使学生更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其中,实践属性较强的有电视片创作课程。

文章主要通过梳理文化赋能新闻传播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总结电视片创作课程教学现状,以教师分析和学生反馈为研究对象,结合调研分析课程授课效果,得出文化赋能教学的重要意义和教学实施瓶颈,归纳问题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改善电视片创作课程的教学成效。文化赋能课程教学,能够转变当代大学生创作思路,拓宽创作外延与选题范围,使其摆正创作思想,端正态度,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优秀作品。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课程学习有深层次的了解,让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归属感与自豪感,共同助力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赋能;新闻传播;教学模式;创作课程;电视片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146-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辽宁地域文化融入传播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1DB283;2022年度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宁地域文化融入传播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g2022055;2023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基于‘数字辽宁’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播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YTMS20230871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传播学课程教学需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优秀文化属性,贯穿对优秀地域文化的引导,从而发挥高校课程育人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电视片创作课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中实践属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学生能在掌握基础理论与技巧的同时,树立正确理念,传播优秀文化。

一、文化赋能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优秀文化融入高校专业授课是新形势下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是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这能使学生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能让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完整传播,也能让学生拓宽创作思路,树立积极的创作理念[2]。

(一)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课程通过融入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文化现象,加深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优秀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还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将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和创作启发,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创作水平,使其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同时,学习相关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源流、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从而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与消化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内涵,拓宽创作选题范围,使作品更具包容性[3]。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创作与创新意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多元内容,可以为大学生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题材选择。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大学生可以找到与自己个性和兴趣相契合的创作方向,汲取其中的精髓,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作品[4]。基于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大学生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使自己的作品更具个性和特色,增强创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将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能培养文化敏感性和创意思维,有助于创作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5]。

(三)提升传播作品的质量与深度

将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可以为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和题材选择。文化传统、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英雄事迹等都可以成为创作源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灵感。这些文化元素既可以作为创作背景,也可以作为创作主题,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表现平台。

同时,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将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表达技巧,使学生从不同文化角度去审视和解读同一个主题,从而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对文化深度与广度的探讨[6]。

学生在深入理解和探索文化的过程中,能产生文化共鸣,感受到文化对个人学习、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影响,从而在创作中展现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主题[7]。

二、电视片创作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电视片创作课程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纪录片创作和剧情片创作,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案例分析、实践练习为辅。考试以阶段测验和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能使学生对不同形式的短片创作有深入了解,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拍摄实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但从教学效果及学生作业反馈来看,课程教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从剧本创作角度来看

学生创作态度良好,能积极思考剧情,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课堂所讲的格式和要点创作剧本,并且遵循剧本创作的整体思路。部分学生能创作出具有一定深度的作品,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架空题材,发散思维,创作出具有一定想象力的作品。但是小部分学生对分镜头脚本的格式依旧不太了解,存在分镜头脚本要点不齐全等问题。

除此以外,从作业内容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创作重点放在剧情矛盾的设置上,作品主题与情感升华没有体现出来,作品言之无物,无法体现积极的社会意义。原因在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正向引导不够,更多是进行理论讲授,导致学生无法明确作品的定位,作品缺乏深度。

(二)从短片创作角度来看

学生基本能够遵循视频创作模式来完成作业,作品完整,有起承转合。但是由于对剧情缺少打磨,对作品核心主题的探讨不够深入,剧情过渡不够自然,为了冲突而设置矛盾,逻辑思维不合理。

总体来看,选择拍摄纪录片的学生的作品质量欠佳,拍摄题材创意不足,拍摄手法趋于平淡,没有深度。由于对主题或受访对象的了解不足,以及叙事能力欠缺,作品无法清晰地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观众难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学生缺少对相关题材背景的调研,无法感知事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此作品看起来较为空洞,与现实脱节。学生在创作剧情短片时,还经常出现剧情设计不合理、不流畅,没有形成完整的故事闭环,作品呈现不完整的问题,这导致作品质量受到影响。

(三)从教师授课角度来看

教师更注重课堂的讲授环节,对片中内容缺少背景引导,导致学生作品深度不足。同时,教师停留在传统的纪录片创作理论和方法层面,对新兴的纪录片形式和技术缺乏了解,导致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无法满足创新需求。教师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讲解理论知识,未融入文化元素,没有对相关选题进行调研,学生眼界自然不够开阔,作品自然缺乏内涵。

从课程教授方法上来看,教师未结合实际项目讲课,导致学生的作品没有实际作用,也导致学生工作的态度不够积极,没有实际动手操作的紧迫感,作品没有实践应用性。

(四)从学生学习效果角度来看

学生对创作类课程大多比较感兴趣,但受限于学校的客观拍摄环境,无法了解其他题材,因此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创新性不强,社会实践意义不大。同时,作品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在创作一部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相关影视制作流程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但由于目前电视片创作课程的前后衔接不恰当,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断层的,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只对某个环节感兴趣,在某方面的学习较有成效的情况,这导致了整部作品的表现力不足,技术和内容脱节。

三、地域文化融入电视片创作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一)优秀地域文化案例融入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丰富的实际案例和优秀作品,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相关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是“拉片子”,即系统学习一部经典作品,以引导学生发掘创作题材,并借鉴其中的拍摄经验。

除了学习已有的经典案例,还可以提前安排学生上交作业,选择一节课进行公映,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评价彼此的作品[8]。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课程,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学生关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探讨当代社会背景下地域文化传承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使作品能够反映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9]。

(二)引导学生以地域文化为选题进行创作

教师要在课上多展示优秀作品,拓展学生思路。课堂上不仅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要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激发创作灵感。可以指导学生以当地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例如,探索当地特色文化、传统习俗、历史传承等,将这些元素融入纪录片或微电影中[10]。鼓励学生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拍摄场景,通过镜头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以当地的历史古迹、民俗村落、自然景观等为创作重点或创作背景,鼓励学生采访当地的文化传承人、民间艺术家、乡土作家等,记录他们的生活经历、创作心得和文化传承经验,展现当地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作品更具深度与社会文化属性[11]。

(三)加强全环节创作指导

加强全环节创作指导,确保学生掌握相应的拍摄和编辑方法。前期文案创作环节,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保证作品的政治方向正确,且逻辑通畅、内容创新、有深度可寻;拍摄过程中,教师应该抽时间随组指导,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每一个镜头的质量,提高后期剪辑的效率;后期加工阶段,加强监督工作,修正拍摄时的问题,为片子增光添彩。在后期制作阶段,可加入当地特色音乐、视觉元素等,强化对地域文化的表达,使作品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12]。通过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深度的教学指导,促使学生更好地认知和传承地域文化[13]。

(四)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专业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本地文化特点、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地理环境等信息[14],可以通过查阅地方史志、民俗文化资料,参加地方文化活动等方式积累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地方历史遗迹、博物馆、传统手工艺作坊等,了解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地域文化为创作题材,组织学生进行纪录片创作,促进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5]。

四、结语

地域文化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和思维能力。此外,如何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也是未来教学研究的重点方向。期待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地域文化传承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创作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J].青年记者,2018(25):35-36.

[2] 丁丽华.吉林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才智,2023(25):175-178.

[3] 马可,张艳霞.正确发挥考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理论学习,2008(5):30-31.

[4] 涂保铭.项目制教学在影视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究:以《微电影创作》课程为例[J].传媒论坛,2021,4(13):165-166.

[5] 王传领.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特征与文化使命[J].中国编辑,2024(5):90-96.

[6] 田珊.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及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155-159.

[7] 苏静.融媒体时代高校纪录片创作教学创新发展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7):57-60.

[8] 李云凤,章颖.案例教学在“纪录片创作实践”课程中的运用与探索[J].教育传媒研究,2022(5):39-41.

[9] 何淼.辽宁地域文化融入传播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2):152-154.

[10] 康延智.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2):151-152.

[11] 刘贺娟,辛舒.多元叙事、时代表征、国家记忆:中国援非医疗纪录片创作浅析[J].当代电视,2024(4):51-54.

[12] 张世明,桑付鱼.微电影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高教学刊,2024,10(10):78-81.

[13] 康延智.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改革[J].传播力研究,2020,4(11):61-62.

[14] 徐宜红.校园微电影创作教学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2021(11):93-94.

[15] 钟立明.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经典关系探究: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家国情怀教育实践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27):4-5.

作者简介 何淼,讲师,传播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