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典诵读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2024-09-11 00:00:00刘赛刘娅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高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阵地,培养从事播音、主持、策划、采编、制作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人才。播音员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新闻工作者,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旨在提升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将经典诵读融入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通过诵读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

文章从人才培养视角入手,指出高校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应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实践活动,明确经典诵读融入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进一步丰富包括厚植家国情怀、坚守理想使命、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拓展语言能力、提升艺术修养等在内的培育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诵读教学、诵读竞赛、产学融合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培养路径,引导学生做好语言文字、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关键词:经典诵读;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语言文字;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142-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播音与主持”研究成果;2022年度浙大城市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播音与主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212;2022年度浙大城市学院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SJ2215

融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复合型知识结构、融媒体素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重点。

将经典诵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能够进一步巩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地位,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大学生作为未来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提升其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一、起源与背景

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1]。长期以来,“语言文字工作皆以学校和教育领域为基础”[2]。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强调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阵地,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语言文字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有机融合”,明确了增强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高校应重视语言文字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大力传承和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诵读、书写及讲解经典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4],“通过经典诵读这一艺术形式在传统文论、历史典藏、戏剧影视和民族语言技艺中汲取文化养料”[5],做好语言文字、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二、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在高校教学中至关重要。基于经典诵读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应努力挖掘经典诵读工程建设内涵,结合高校实际,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挖掘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构建有效的传播机制和路径,展现出中华文化内在意蕴和时代风采”[6]。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确立课程思政的核心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实验设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全过程,体现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性,“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7]。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在演播室、录音室等地开展实验教学,注重方法创新与教学互动,以诵读的形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知识目标

诵读是在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调动内心丰富的情感,运用艺术发声和语言表达技巧进行的创作。诵读者需要运用声音、情感、技巧等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理论学习与实践,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经典诗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声语言艺术作品鉴赏能力、艺术语言表达能力等,挖掘作品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达到“声随情动、言为心声”的艺术效果。

(三)育人目标

结合中华经典诵读等竞赛开展教学实践,带领学生用各种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学生具有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专业使命、文化自信。

三、丰富培育内容

媒体融合时代,“在更为多元、广阔的新视听媒介环境中,求突围与谋发展成为播音主持创作实现纾困与进阶的主引擎”[8],高校应从播音主持岗位从业要求出发,守正创新,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

(一)厚植家国情怀,坚守理想使命

高校应根据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大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现状,结合经典诵读,制定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朗诵、主持、宣讲、测评等多种形式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

学生应“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领悟经典的精神内核”[9],激发内心的家国情怀,明确责任与担当。

(二)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诵读活动将思政育人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把握融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掌握融媒体传播方法,“以国学经典为精神内核,利用学科所长,让播音主持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手段,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贡献学科力量”[10]。

(三)拓展语言能力,提升艺术修养

“诵读艺术富含审美特性,是一门由声音传承文化、温润心灵、启迪智慧、凝神铸魂的语言艺术。”[11]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学习诵读理论、参加各类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艺术素养、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满足职业发展各项需求。

四、重视实施管理

“学生是经典诵读的主体,教师在诵读过程中既是指导者,又是合作者。”[12]高校培养人才应重视实施管理,思维转变是核心,提升能力是关键,持续发展是方向。教师应积极拓展人才培育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诵读教学、诵读竞赛、产教融合等活动,引导学生以诵读的形式体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一)积极推进诵读教学

基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以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务,教师应在课堂内外积极开展诵读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会贯通,采取大课讲授和一对一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实行课堂内外结合和课程间联动,“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诵读课堂真正的主人”[13]。

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诵读作品内容,学习诵读方法,根据体验、情感以及个人特点对文学作品进行诵读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进行艺术创作,正确把握朗诵情感,从气息、声音的对比和变化上构思,在停连、重音、语气等细节方面反复练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内驱力、创造力,使朗诵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外,教师应将数字化应用贯穿实践教学始终,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关注教学反馈,注重因材施教和扬长发展,督促学生进行日常训练、项目实验、延伸拓展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使学生实现阶梯式成长。

(二)深入开展诵读竞赛

积极开展“以赛促学”活动,联合校内外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朗诵、演讲、配音等比赛,“将教学与比赛有效结合起来,将知识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增强学生国学读、写、说、解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14]。

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各类竞赛指导,明确竞赛要求和评分标准,观摩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业界导师、专家等人员担任本校竞赛指导专家,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开展专题研讨,深入剖析赛学融合经验。

此外,将竞赛与教学相结合,注重环节设置与过程管理,将学生参赛纳入评分体系,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的评价。

(三)注重诵读产学融合

高校应将基于经典诵读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与传媒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机融合,积极开展诵读产学融合,以学生为基础,以双赢为目的,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发挥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相关的学业指导、实习实践、就业推荐等工作,培养广播电视、新媒体、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与口语传播相关领域的播音主持人才。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让学生坚守专业使命,勇担社会责任。

“一系列新兴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为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创新空间。”[15]学校还需要关注媒介技术变革,根据传媒产业现状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挖掘实践资源,引导学生在播音主持实践与工作中进行角色转换和心理调适,注重适时反馈并及时调整,打造产学育人新模式,真正实现学校教学与单位用人接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扎实推进学校和传媒机构协同发展。

五、结语

基于经典诵读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策略以课程为起点,引导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主动实践再到自觉推广,延伸到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实践中。

高校应持续关注媒介技术变革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影响,创新发展“互联网+诵读”“人工智能+播音主持”等新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加广泛深入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语委.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9-26)[2024-05-06]. https://hudong.moe.gov. cn/srcsite/A18/s3129/201809/t20180929_350445.html.

[2] 张世平.经典诵读:中华文化融血脉、入基因的工程[J].语文建设,2018(34):4-7.

[3] 姚喜双.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J].语言文字应用,2022(4):15-22.

[4] 刘恋.高校经典诵读课程实施途径与考核评价:基于MOOC+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31(2):154-159.

[5] 殷航.经典诵读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泛文化品性[J].当代教育科学,2018(12):26-29.

[6] 李子华,刘庆.高校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在意蕴与建构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1):107-112.

[7] 教育部,国家语委.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2-11-29)[2024-05-06].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29/content_5729355. htm.

[8] 王秋硕.表征辨析与价值反思:播音主持艺术新现象透视[J].中国电视,2022(1):69-73.

[9] 李海宏.论经典诵读在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实践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5):141-143.

[10] 刘聪聪.国学经典与播音主持教学融合发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8):69-71.

[11] 李星.中华经典诵读的视听审美特性及表现方法探析[D].重庆:重庆大学,2022.

[12] 王叶青,黄亚丹.新媒体时代高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3):17-18.

[13] 谭芳.高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训练现状分析及建议[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0):118-120,129.

[14] 孙建国.基于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3(17):125-128.

[15] 赵娜.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20年: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传媒,2020(12):38-41.

作者简介 刘赛,讲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出镜报道。刘娅,讲师,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