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专题片配音创作的情感表达研究

2024-09-11 00:00:00张峰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近年来,风光专题片作为记录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影片类型,得到长足发展,并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品,广受观众好评,掀起该领域的创作热潮。在风光专题片创作中,配音是一个关键元素,其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风光专题片的真实性较强,但也要求艺术的审美性。在配音过程中,合理的情感把握是提升风光专题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方式,因此配音是风光专题片的重中之重。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风光专题片的创作手法、镜头运用等方面,对风光专题片配音创作的研究较少,对风光专题片中配音的情感表达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文章查阅大量文献,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对比与总结,深入分析风光专题片的内涵、特点及配音类型,进而探讨配音中情感表达的具体方法。文章旨在揭示风光专题片配音中情感表达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加深人们对风光专题片以及配音工作的认识,更好地处理声音与文本、画面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风光专题片制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风光专题片创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风光专题片;配音;创作;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138-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叙事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BC016

一、引言

相较于传统专题片,风光专题片具有显著的特征:主要聚焦于自然与人文风光的记录,题材和表现方式丰富多彩。

通过这类影片,观众能够领略到大自然的瑰丽与神秘,以及人文历史的深厚底蕴。

在欣赏风光专题片时,观众不仅追求视觉享受,还期待配音与画面的完美融合。音画结合能够更好地彰显影片的艺术魅力。

当前风光专题片以记录与宣传功能为主,再加上制作人员的思维定式,导致风光专题片的配音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配音过程中只注重声画同步,忽略了配音的情感表达,影响了风光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力[1]。

基于此,本文聚焦风光专题片中配音的情感表达,以期在配音实践中更精准地把握细节,妥善处理声音、文本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提升风光专题片的制作质量,同时为风光专题片制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2]。

二、风光专题片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阐述

风光专题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视频节目形式,借助专业的记录手法,细腻地捕捉并展现自然景观的瑰丽与人文景观的底蕴。风光专题片题材与内容主要聚焦于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涵盖山川、河湖、海洋、植物、动物、人工建筑等多样化的自然与人文元素。

目前,关于风光专题片,尚未有权威的界定,仅能从百度百科等网络百科全书中探寻其大致含义,即“以展现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的影片”。然而,在笔者看来,这种定义尚不足以全面揭示风光专题片的深刻内涵[3]。

当前,风光专题片主要呈现出两种形态:一般类型的风光专题片和风光艺术专题片。前者在创作过程中侧重于客观记录,力求真实再现自然与人文风光的原始风貌;而后者则更加注重画面艺术语言的运用,通过拍摄和后期处理,深入挖掘并展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独特神韵。这两种形式共同构成风光专题片丰富多样的艺术景观,为观众提供不同层次的视觉享受与心灵触动[4]。

(二)风光专题片的特点

1.以自然与人文景观为核心

风光专题片的核心在于记录并展现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壮丽与独特。自然风光不仅涵盖山川、河湖、海洋等自然景观,还包括动植物、气候环境等;而人文风光则聚焦于人类社会文明所遗留的痕迹和成果,如房屋建筑、桥梁、工业建筑等。

这些内容不仅传递了自然与人文之美,还加深了公众对人类社会及生存环境的认识与理解[5]。

2.展现多样化的美学元素

风光专题片通过记录不同类型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展现多样化的美学元素。观众可以领略到山的雄伟、海的壮阔以及动植物的多样性。同时,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也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成果的关怀。

风光主题片不仅关注人类生存的痕迹和精神财富,还理性看待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体。风光专题片以类型化的美学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世界的多样与精彩[6]。

3.彰显社会责任

风光专题片所展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还承载着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风光专题片通过展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引导观众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潜移默化地传播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还能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共同守护人类美丽的地球家园。

三、风光专题片配音的类型

(一)叙述性配音

叙述性配音是风光专题片不可或缺的语言形态,要求配音者以整体叙述的视角,清晰阐述风景及人文内容的演变、发展过程,从而构建风光专题片的逻辑框架。

配音者要准确传达作品的时空属性,使观众在欣赏叙述内容的同时,体验到时空的流转,从而深化对风光专题片的认知。

以《中国风光:泰山》为例,配音员在介绍秦刻石时说:“秦丞相李斯书写的九个篆字,俗称秦刻石,原立于泰山顶部,碑文记载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登封泰山的伟业。”这句配音精准阐述了秦刻石的历史背景,是叙述性配音的典型应用[7]。

叙述性配音强调客观、平实,确保内容的稳定传达,从而全面展现叙述内容的全貌。

(二)抒情性配音

抒情性配音在风光专题片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求配音员运用主观化、诗意化的语言,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抒情过程中,配音员须准确把握尺度,避免过于夸张,以确保情感表达的自然与真挚。

在《香巴拉深处》的开篇,配音员以动情的语调描绘:“高山、深谷、草原、密林,这里被誉为香巴拉,即人间仙境、神话世界。”[8]其中,“高山、深谷、草原、密林”之间的停顿,既营造了深邃的氛围,又引发了观众的好奇。后半部分,配音员以淡然的语气述说,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无忧无虑的神话世界,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观赏兴趣。

抒情性配音在风光专题片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旨在引导观众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三)描述性配音

描述性配音与叙述性配音相似,但更侧重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描述风光专题片中的影像内容。配音员需要针对某一事物或状态进行详细描述,为观众呈现更具体、生动的视听体验。

在《大美中国·春天系列》中的“东莞松山湖的木棉花如烈火般热烈奔放,生命在此怒放,万物复苏。黄花风铃木与火红木棉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9],即是描述性配音,生动描绘了木棉花与风铃木的形态和色彩,与画面内容相呼应,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

描述性配音要求配音员通过客观或主观的描述,使观众清晰地感知事物细节,是风光专题片中强调重点内容的重要配音形式[10]。

四、风光专题片配音的情感表达

(一)打破视觉局限,营造氛围感

配音是风光专题片中的重要元素,还在传递影片深层内涵上发挥着关键作用。风光专题片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示了自然界的瑰丽与人文风情的魅力,兼具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为了充分展现这些特点,配音员在配音过程中须精准把握情感需求,结合画面内容,以真挚的情感投入,与音乐素材和谐统一,使有声语言在情感表现上达到最佳状态。

这一做法不仅能丰富风光专题片的表达形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画面的局限,为影片营造更强的氛围感[11]。

利用声音打破视觉局限,增强风光专题片的氛围感,是配音工作的重要追求。在配音过程中,配音员应深入理解并融入影片情境,与画面紧密结合,运用精湛的技巧将语言转化为特定的情感表达,使音画关系更加紧密,从而营造出完整且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氛围。这不仅是对配音员专业素养的考验,还是提升风光专题片艺术魅力的有效手段。

(二)声音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在风光专题片中,声音具有不可或缺的气氛渲染能力,这是增强配音感染力的重要基础[12]。要有效利用声音渲染环境气氛,关键在于注重语言的细微之处,如节奏的掌控和发音的细节变化。

由于文本在情感表现上比较有限,声音的渲染能将这些缺乏情感表达的文本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

若配音过程中语言缺乏声音形式的变化,就无法有效传递风光专题片的思想情感,进而无法形成独特的声音氛围和感染力。

因此,配音员要深入感受画面内容,调动个人创作情感,通过声音的高低、停顿、语势等变化,展现文本的多样情感,使声音与画面内容紧密配合,共同营造风光专题片的独特氛围,增强感染力[13]。

风光专题片的配音目标是通过声音渲染气氛,实现声音与画面完美融合,进而增强配音的感染力,优化风光专题片的艺术表现效果。这要求配音员在配音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声音本身的表现力,还要深入理解画面内容,通过声音的渲染,将观众带入风光专题片的情境中,引发情感共鸣,提升观影体验[14]。

(三)体现出情感表达的大众性

在为风光专题片配音的过程中,配音员应着重考虑公众的审美需求,通过声音表达情感,提升风光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力。配音作品最终面向的是多样化的观众群体,因此配音员不仅要全面理解风光专题片的文本与画面内容,还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15]。

对风光专题片而言,文本内容是固定的,配音员要确保观众能够轻松接受文本内容。例如,在表达某一情感时,应巧妙运用语言节奏的变化,确保情感表达张弛有度,既抒情又阐述,避免过度煽情。

同时,配音员要准确把握风光专题片的画面与文本内容。例如,当航拍画面呈现巍峨的山峰时,配音应传达出惊叹或崇拜的情感,这种情感既符合画面情境,也符合大众对风光专题片的普遍认知。

(四)体现出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情感类型多种多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非是喜怒哀乐的表达,对风光专题片而言,配音不仅要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绪,还要让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感染观众,形成强大的表现力[16]。

配音员表达的情感应具备感染性,以真实的情感打动观众,用真实的情感带动观众的情绪变化,让观众在欣赏风光专题片展现的壮丽美景时,感受到配音所带来的情感触动。

要想在风光专题片中体现出情感的真实性,不仅要求配音员熟悉文字脚本内容、图像内容,还要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性收集。在正式配音之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分析专题片的主要内容及每一个镜头细节,通过对解说词的深入分析,掌握解说词的主次关系。

在此基础上,针对解说词文本内容进行标注,标注内容主要是一些细节要点。只有这样,才能在配音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表达真实自然的情感。

五、结语

风光专题片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专题片,以展现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为主,包含多样化的美学元素,在向公众传递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同时,传播了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价值。

为确保风光专题片配音过程中声音情感价值的充分体现,必须遵循情感表达的大众性、真实性和艺术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配音工作中有效营造氛围,并通过声音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李菁.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与配音[J].记者摇篮,2019(4):88-89.

[2] 罗幸,王添.音意韵:季冠霖影视配音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8-12.

[3] 匡文恒,车咏君.电视专题片配音创作路径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2):79-80.

[4] 张轶鸿.关于电视专题片的配音原理及技法的探讨[J].记者摇篮,2021(4):98-99.

[5] 李立宏.表演艺术之有声语言再创造:影视剧配音创作浅析[J].当代电影,2007(6):95-98.

[6] 张维.当前影视配音中的问题探究及优化策略[J].声屏世界,2022(15):44-46

[7] 杨畅.影视配音中的情感运用技巧探究[J].声屏世界,2020(17):61-62.

[8] 蔡雨昕.关于如何更好地把握纪录片配音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9(28):73.

[9] 张利.浅论纪录片创作中解说的作用及配音方法[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11(2):93-98.

[10] 栾丽曼.纪录片创作中解说的定位及艺术技巧[J].科技传播,2019,11(8):177-178.

[11] 李冬梅.电视专题纪录片配音技巧把控[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6):170.

[12] 唐涤非.述说如歌:浩宇纪录片解说的非语义性表达[J].青年记者,2019(11):70-71.

[13] 边剑峰.有声语言的有关理论和技巧[J].传播力研究,2019,3(26):247.

[14] 李月安.谈森林生态旅游风光片的摄制[J].吉林林业科技,2004(3):43-44.

[15] 贾睿.对于电视专题片配音留白艺术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3(34):202.

[16] 李臻.电视专题片配音用声技巧[J].内江科技,2016,37(8):58-59.

作者简介 张峰,二级播音员,研究方向:广播新闻播音、广播节目主持、专题片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