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守正创新之策探究

2024-09-11 00:00:00王任飞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出于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逐步表现出娱乐性与趣味性。文章旨在探究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的守正创新之策,以期为当前民生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助力。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民生电视媒体守正创新的缘由,发现在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虚假低俗信息泛滥等问题,同时表现出公共性发展特征。文章得出结论,民生电视媒体一方面要守住民生电视节目之“正”,确保节目受到受众的信赖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开拓创新,在选题、形式等方面持续改进,担负起主流电视媒体的责任担当,为优化社会治理提供助力。

文章据此提出,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在守正方面,第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保障;第二要坚守真实性,这是民生电视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支撑;第三要坚持走亲和性路线,这是民生电视媒体立足的根本;第四要继续坚持地域性原则,守住身边民众的阵地。而在创新方面,媒体则要从节目选题、形式及制作手段方面突破,丰富节目亮点,从而吸引流量,保证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关键词:泛娱乐化;民生电视媒体;守正创新;新媒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133-05

民生电视媒体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需要,逐步表现出娱乐性与趣味性,呈现出泛娱乐化特征。

深受泛娱乐化影响的民生电视媒体不仅难以做好为民生服务的本职工作,更不能实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而电视民生新闻作为关系民生、贴近群众的新闻类型,本应当起到构建社会治理交流平台、促进社会治理优化的作用,成为连接政府和人民的桥梁[1]。

可是,当前不少民生电视媒体却难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因此民生电视媒体有必要探讨守正创新之策。

一、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守正创新之缘由

事实上,民生电视媒体作为服务于民生的新闻媒体,本就具备四大社会治理功能,即监测社会环境、监督政府职能部门、设置民生议题的公众议程以及提供多方性沟通平台。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民生电视媒体在促进社会治理、加强舆论监督、促进媒介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在坚守自身原则及底线的基础上,也应当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行业环境的变化,由此明确创新着力点。

(一)民生电视媒体当前存在的问题

受泛娱乐化的影响,民生电视媒体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容同质化。民生电视媒体作为以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媒体,极为强调信息获取的高效性与独特性,其市场竞争优势在于能更快、更好地呈现与身边民众相关的重要内容,从而吸引受众关注,激发受众观看兴趣,实现媒体的高质量传播。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共享速度加快,信息共享质量提高,导致民生电视媒体在信息获取优势削弱,大众不再只依靠电视媒体获取资讯。所以,当民生电视媒体依旧将目光投在民生小事上,就必然出现“撞衫”的尴尬局面。

同质化内容的电视民生节目不仅会引发受众反感,还会影响民生电视媒体整体发展,削弱民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激化行业竞争矛盾,加重行业竞争。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不少媒体都存在反复播放同一内容的情况。

这种同一主题谈了又谈、说了又说的做法引发了受众的强烈抵触,很多受众甚至一听节目开头的介绍,就再无耐心观看下去[3]。可以说,民生电视媒体内容同质化泛滥严重,必须对其予以重视。

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还存在大量低俗消息。迫于竞争压力,一些民生电视媒体常常对信息进行过度包装,导致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大量低俗内容。许多电视民生节目通过热线征集线索,来电者的身份尚未明确,其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或许就因为吸睛而被选入报道[4]。这种做法导致低俗新闻泛滥,影响了民生电视媒体的权威性。

从调查结果来看,一些民生电视媒体故意在节目中放入色情、暴力等元素,抓住大众的好奇心和八卦心理,刻意炒作不当话题,因此吸引了不少关注。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此类做法断不可取,会败坏民生电视媒体的整体口碑。

(二)电视民生公共性的发展需求

电视是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从新闻传播层面来说,时至今日,电视新闻依旧肩负着较大的社会责任。

作为政策信息的传播者和民众心声的反映者,电视新闻媒体在泛娱乐化大环境下,更应当坚守民众利益,践行公共性服务职责。如今,电视民生节目多具备交互性,能够充分同民众对话[5],使民众高效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对推动公共事务建设和优化基层治理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北京卫视推出的《向前一步》就是电视民生问政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节目以媒体参与社会治理为主要目的,主题多为城市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所邀嘉宾多为城市管理者、优秀律师等。

这种多方现场讨论的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民众同政府的交流,一方面加深民众对政策的了解,另一方面巩固政府在民众心中的权威形象,提高相关政策的影响力,是践行群众监督政府工作的有效途径及展示窗口。由于节目常常直击民生痛点,因此一经推出,就收获良好反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泛娱乐化大环境下,随着融媒体的不断推进,电视这一媒介的影响力虽然在逐渐削弱,但并不意味着民生电视媒体已失去了发展活力。

凡事总有两面性,融媒体时代虽然冲击了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但也为民生电视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融媒体的发展同样为民生电视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展示手段,民生电视媒体可以建设网络客户端、节目数据库等,构建新型传播体系,从而扩大民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扩展受众面,这也恰是民生电视媒体须得守正创新之缘由。

二、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守正创新之策略

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之所以要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是为了践行其为民生服务的初心,促进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社会治理成效,助推我国政府转型[6]。我国民生电视媒体须坚守底线,守住电视节目之“正”,还须在选题、形式及制作手段方面积极创新,打造令人眼前一亮的节目。

(一)守正: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真实性、亲和性与地域性

1.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应当坚守正确政治方向

电视民生新闻肩负着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任,所以应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准则,扮演好民生问题的监督者、解决者与服务者,在处理民生事件的同时,宣传社会正能量,积极开辟人民同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促进民生难题和社会治理问题得到协商与解决,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7]。

例如,《向前一步》选题“拆迁时女儿是否能同等享受补偿政策”引发热议,反映了当前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而节目所传递出的社会正能量,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

总之,民生电视媒体要时刻发挥主流媒体的担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城市治理中,并构建一个以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基层治理为核心的多方交流平台,促使民生难题和社会治理困局在交流讨论中找到应对之策,推动难题及困局加快破解,践行媒体监督责任,推动城市治理进步。

2.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首先应当坚守真实性

真实性是民生电视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支撑,也是电视民生节目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动力。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持续应用,新媒体传播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民生电视媒体受众严重缩水,且受众群体以老年人居多,受众后续支持动力偏弱[8]。因此,民生电视媒体倘若要突破发展困境,必须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这是在新媒体持续挤压市场的背景下,电视媒体获得发展的关键道路。

只有坚守真实性,才能在抓住已有受众目光的同时,依靠内容的真实性和高权威性吸引更多受众。要想守住真实性,民生电视媒体至少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为了确保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民生电视媒体从业者应当践行“四力”,实地探访基层,深入百姓,不断发掘民生故事深层意义,编写出优质的、真实的、可信的新闻内容,从而为新闻节目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从业者应当尽可能向受众展示真实性,如采用现场录制节目、邀请观众参与节目、节目现场直播等方式,使受众真正看到节目涉及的民生内容是如何被解读及讨论的,由此增强受众参与感,提升受众信任值。

三是民生电视媒体可采用真实的环境作为录制现场,从而强化节目的真实性,优化受众情感体验,丰富节目内容[9]。倘若某个民生电视节目的选题为违规乱建,则可以选取一处真实的违规乱建建筑作为节目拍摄现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节目的真实感,还有助于增强受众代入感。此外,真实的录制现场也更能抓人眼球,对吸引流量有益。

3.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需要保持亲和性

亲和性是民生电视媒体立足的根本。民生电视媒体始终是为民服务的媒体,推出的节目应当继续走亲民化路线,保证亲和性,拉近同大众之间的距离,贴近人民的内心,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取人民的信任,展示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10]。

相关调查显示,不少民生电视节目之所以受众日渐减少,除了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受到新媒体冲击等常见原因以外,还同其节目中存在的说教有关。如今,灌输式说教及演戏式煽情已经很难调动人们的情绪,民生电视媒体倘若继续保持高高在上的态度,势必远离群众,甚至使群众产生抵触心理,最终导致受众减少。因此,民生电视媒体应当注意节目的选题、形式等是否符合人民群众观看需求,注入情感,并采用亲和性语言,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提出人民群众存在的疑问。

民生电视媒体只有以赤诚之心待人民,为人民排忧解难,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11]。目前,民生电视媒体可采用增强节目互动性来提升亲和性。例如,可以在节目中设置观众扫码发弹幕的环节,让屏幕外的观众能够通过发送弹幕的形式将自身看法实时传到节目上,既有利于拉近同受众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进一步挖掘节目内容的深度价值。

4.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应当坚持地域性原则

守住身边民众的阵地,民生电视媒体就要坚持地域性原则。虽然在科技加持下,快速获取全国各地信息并筛选出新闻选题已不是难事,但民生电视媒体作为为身边民众服务的媒体,依旧需要坚持地域性原则,关注当地民生实事,由此突出节目地域性特色,发挥节目品牌化效应。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收视率较高的民生电视节目均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如北京卫视的《向前一步》《都市晚高峰》、河南卫视的《小莉帮忙》、浙江卫视的《1818黄金眼》等。这些节目不仅真实展示了当地的民生事件,还彰显了当地的人文特色,深受当地人民喜爱[12]。当然,这些节目的受众远不止当地群众,凡是对当地文化感兴趣、对节目报道的某些事件感兴趣的群体,均是节目的潜在受众,同样可能为节目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创新:节目选题、形式及制作手段

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除了要坚守正确政治方向、真实性、亲和性与地域性之外,还要推陈出新,在节目的选题、形式及制作手段等方面发力,以吸引受众目光,增强自身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提升综合竞争力。

首先,在选题上,民生电视媒体要想制作出优质民生电视节目,就必须保证选题新颖,且能够切中城市发展的痛点。由前文可知,当前民生电视节目要想实现发展,必须增强公共性,做到为公共性事务建设及基层治理服务,从而践行民生服务理念,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所以,民生电视节目最好采用社会层面的话题,如新出台的民生政策、与城市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等,从而吸引受众关注,激发受众共鸣[13]。例如,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就成为不少民生电视节目的一期节目主题,这些节目邀请了专家、群众等参与,从多个角度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与分析,很多观看节目的民众也因此对国家的相应医疗健康政策有了更为清晰、深入的了解。此外,民众身边的小事依旧是民生电视媒体的重要选择,但在选用这类选题时,要多多考量相关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如之前全网热议的“狗咬人”事件,看似小事,但却对法律建设等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被多个民生电视节目争相报道、解读、讨论,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热议。

其次,在形式上,民生电视媒体应当贯彻平等性原则,实现双向沟通,保证节目的亲和力和互动性。长期以来,我国民生电视媒体都以单向传播为主,电视民生节目所邀请的嘉宾往往单方面向观众输出自己的观点,观众即使对某些言论感到疑惑,也无法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实现同嘉宾的隔空对话,这导致嘉宾和观众之间存在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节目受众的进一步扩大[14]。泛娱乐化背景下,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电视民生节目也应当建立双向交流模式,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从而抓住受众目光,拉近同受众之间的距离,与受众一同探讨,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一是民生电视媒体在选择嘉宾时,除了要选择专业群体,如专家、学者等,还要选择民众及公共领域机构人员等,搭建民众同公共领域平等对话的平台,让民众可以借助平台问出自己的疑问,让公共机构可以有效回应质疑,从而协调民众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基层治理和公共事务治理。二是民生电视媒体要设置节目悬念,为节目增添一丝神秘感,吸引观众注意[15]。

最后,在制作手段上,民生电视媒体要尽可能采用新颖的制作手段,在突出节目风格特色的同时,增强节目的吸睛效果。例如,出于增强真实感和拉近同民众距离的目的,可采用当前流行的“去演播室化”录制手段,即不在演播室录制,而在相应的事件现场录制,真正走进民众生活,“接地气”,联基层。又如,出于迎合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目的,可采用“短视频微传播化”的制作手段,将节目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拆解为数个短视频,并分期录制,设置悬念,引人深思,最大限度增强传播效果。总之,在选择制作手段时,要着重考量节目的风格特点,放大节目优势,凸显节目内涵,从而有效引领主流价值[16]。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和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新闻行业迈入转型改革的关键阶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关注民生问题为核心的民生电视媒体同样受到泛娱乐化影响,表现出文化品格的消解、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受损以及真实性存疑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民生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作为反映民生、关注百姓的新闻媒体,民生电视媒体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融入娱乐性和趣味性元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民生电视媒体要放弃固有的真实性及权威性。

泛娱乐化背景下,民生电视媒体要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做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民生新闻的社会功能,在直面民生问题、感知民生温度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让民生新闻成为化解社会矛盾、助推城市治理、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形成的利器。

参考文献:

[1] 翟国鹏.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形态进化探究[J].新闻爱好者,2022(3):108-109.

[2] 叶冲.找回受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之路[J].青年记者,2020(14):73-74.

[3] 王国强.电视民生新闻的“适”与“守”[J].新闻文化建设,2024(4):187-189.

[4] 刘莉,祁红缨.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策略分析[J].记者摇篮,2024(1):102-104.

[5] 李正东.论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力[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20):57-60.

[6] 刘磊.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如何突围[J].新闻传播,2023(19):101-103.

[7] 杨彩霞.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工程的创新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3):227-228.

[8] 周培蓓.传统电视民生类栏目何去何从[J].新闻世界,2023(9):83-85.

[9] 李小余.新媒体语境下民生新闻如何借水行舟[J].记者摇篮,2023(7):81-83.

[10] 李旸.新媒体下电视民生新闻创新发展思考[J].中国报业,2023(12):138-139.

[11] 白杨.“互联网+”时代民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J].中国报业,2023(10):112-113.

[12] 王统计.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提升路径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3(9):115-117.

[13] 何璇.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转型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7):160-162.

[14] 徐华民.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服务策略研究[J].记者摇篮,2023(1):69-71.

[15] 田静.融媒体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力研究[J].中国报业,2022(21):80-81.

[16] 杜剑.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9):70-72.

作者简介 王任飞,主任编辑,北京广播电视台《向前一步》栏目副制片人,研究方向: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