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探究

2024-09-11 00:00:00沈蓓蓓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艺术类大学生热爱文化艺术生活,善于创作并传播文化作品。艺术手段在挖掘文化意蕴、彰显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探索并培育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创造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指出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艺术专业知识丰富但文化素养欠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但理想信念不坚定、艺术创作能力强但对主流文化关注度不高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及困境,发现培育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信心不够、对革命文化认知不足、文化自信培育受外来文化冲击、新媒体平台消解文化自信、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挥引领作用不够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更好培育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提升对主流文化的关注和认同;正确认识、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文化素养;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和创新作用。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文化自信;现状及困境;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063-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SJSZ0161

一、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键在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平台,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的职责使命。

艺术类大学生热爱文化艺术生活,在创作文化、传播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重视培育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创造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为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一)艺术专业知识丰富但文化素养欠缺

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艺术类专业知识的熏陶与培养,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但也因投入大量时间进行专业训练,导致其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有所忽略。在与艺术类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在基础公共课、文字语言运用表达甚至是基础常识等方面存在欠缺。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艺术类大学生接触外来文化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大量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是影响其积淀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

(二)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但理想信念不坚定

艺术类大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对事物的观察十分敏锐,能够创造性地将自己的感知融入艺术作品中。他们发散性思维强,追求自由、浪漫,但由于心志尚未成熟、对事物的看法不够全面,抗压能力还不强、自我意识强烈而集体观念不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缺少理解与坚守[2]。

互联网时代,艺术类大学生徜徉在网络世界的海洋里,由于分析、甄别信息的能力较弱,他们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动摇理想信念。

(三)艺术创作能力强但对主流文化关注度不高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倡导的、起主要影响的文化,是一个社会一定时期多元文化形态中的主流,它主导着这个社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体系,主导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和理想追求[3]。

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下,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善于将所见所感融入艺术作品,但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对新理念、新思想盲目崇拜和追求。这导致他们关注主流文化的空间不断被各种非主流文化挤占,对主流文化的关注度不高。

三、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及困境

(一)对传统文化信心不够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并流传至今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对于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4]。

艺术类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大量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有的学生甚至把追求来自西方国家的“时髦的”文化、崇尚洋文化视为走在艺术前沿的表现。

近年来,虽然有不少艺术类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展现传统艺术文化,如传统服饰、古典音乐、书法绘画等,但都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展示层面。

并且,即便是在互联网技术、新媒体飞速发展和短视频热潮下,传统文化也并未借势得到很好的传播。种种原因导致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

(二)对革命文化认知不足

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创造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对革命文化的自信,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5]。

艺术类大学生对革命文化中蕴含的历史史实、当代价值的理解,显现出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能力不足、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追求,挤占了艺术类大学生学习、理解、认知革命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导致他们缺少对革命文化的感知和体悟。

并且,艺术学习强调自由、浪漫,对革命文化产生较大冲击,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对革命文化不重视甚至产生怀疑。

(三)新媒体平台消解文化自信

通过交流与访谈发现,艺术类大学生热衷于网络世界的快餐式文化[6]。新媒体日渐成为他们学习和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拓宽视野的重要方式[7]。新媒体不仅深刻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还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也就是说,短视频、网络直播、社交媒体等新方式、新业态,很大程度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认识。

除此之外,新媒体能为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学习乃至就业提供广阔的机会,这容易造成他们在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就蜂拥而上,偏离正确方向。

(四)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发挥引领作用不够

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对于高校引导学生培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对于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比较欠缺。在各类文化活动中,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艺术性,在艺术创作中未能做到将思想价值引领同艺术文化传播充分结合。

四、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推动教学体系改革,将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学习中,围绕思政主题开展宣传教育和艺术创作,将思想教育、主题活动、专业学习有机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8]。

其次,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课程中覆盖面最广的基础性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9]。高校要着力加强传统文化在思政理论课中的融入,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最后,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艺术类文化活动资源丰富,高校应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艺术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推进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革命文化是历史的见证,只有学好革命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10]。

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习、理解、认同、继承革命精神[11]。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革命文化中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质的文化内容,艺术手段在挖掘历史意蕴、彰显革命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教育工作者应以专业优势为依托,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创作、开展弘扬革命精神的专业艺术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实践与革命文化主题的高度融合,引发学生共鸣,从而实现教育引导的目的。

(三)提升对主流文化的关注和认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主流文化由于权威性等特征,主要通过传统的传播渠道进行发布与传播。而身处互联网时代的艺术类大学生接触传统传播渠道的机会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主流文化的关注和认同。

对此,高校应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对网络上的信息加以甄别,积极利用新媒体获取并传播主流文化[12];应加强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强化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牢牢占领宣传主阵地,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关注和认同。

(四)正确认识、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

当下,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艺术类大学生热衷于在新媒体平台上表达自我。用好新媒体培育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整合信息资源,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学习、理解先进文化,培育文化自信;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创作并发布优质文化作品,推动文化传播和文化实践;重视意识形态阵地和校园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努力提升宣传教育阵地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充分发挥“环境思政”作用。

(五)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理论知识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根基,然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对此,教育工作者应在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育课程等的授课过程中革新授课方式,提升文化涵养;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风建设活动,如新生入学教育、辩论赛、各类知识竞赛等,促进理论知识学习,营造良好的理论知识学习氛围;通过开展各类专业、艺术创作实践以及参观文化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文化实践,不断创作出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的艺术作品[13]。

(六)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和创新作用

培育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发挥好党建工作的引领和创新作用[14]。

高校应加强思想引领,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艺术实践,开展贴近师生、贴近专业的教育和创作活动,调动师生参与培育文化自信的热情;聚焦党建工作和党组织、党员师生的作用发挥,以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创作、社会实践与服务等为着力点,在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艺术理念的同时,激发师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自觉投身到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中,将培育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覆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所有领域。

五、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艺术类大学生热爱文化艺术生活,善于创作并传播文化作品。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认为,只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发挥艺术手段在彰显革命精神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关注和认同,引导其形成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正确认识、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发挥“环境思政”作用;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文化素养;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和创新作用,才能进一步培育和坚定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解甜雨.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59-60,70.

[3] 宗波.新时代主流文化建设的理论遵循[EB/OL].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24-06-28]. http://sscp.cssn.cn/xkpd/sp_ 1888/202010/t20201028_5202351.html#:~:text=%E4%B8%BB%E6%B5%81%E6%96%87%E5%8C%96%E6%98%AF%E4%B8%80%E4%B8%AA%E7%A4%BE,%E6%84%8F%E8%A F%86%E5%92%8C%E7%90%86%E6%83%B3%E8%BF%BD%E6%B1%82%E3%80%82.

[4] 贾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4(3):87-88.

[5] 王萌苏.逻辑、困境与提升:短视频热潮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1):124-128.

[6] 崔小云.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74-75.

[7] 林红.艺术类民办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3(2):91-93.

[8] 张锅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20(8):101-105.

[9] 朱昊.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6):63-66.

[10] 许千钧.新时代大学生中国革命文化传承路径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3,33(4):146-149.

[11] 段葳,曹胜亮.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1):37-40.

[12] 周静.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8(2):184-188.

[13] 苏扬,汪文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23(22):50-54.

[14] 吴一凡,陈建华.新时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6):107-108.

作者简介 沈蓓蓓,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