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价值和路径研究

2024-09-11 00:00:00田薇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期刊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发挥着记录、传播和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传播需求也愈发迫切,期刊承担的文化创造与传播使命更加重大。为此,探究并阐述期刊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价值,不断创新与优化期刊在现代传播环境中的发展路径,强化现代文化传播效果,从而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意义重大。

文章采用观察研究、文本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分析期刊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价值,认为期刊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中具有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优越性,如在文化诠释方面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刻性;通过分析期刊在现代传播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期刊的冲击、数字期刊对传统期刊的冲击、新兴媒体与期刊的竞争、信息化时代期刊内容选择和品质提升的压力等,提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更新期刊出版机制、转变期刊传播方式、推进期刊“走出去”进程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路径。文章旨在信息化浪潮中强化期刊的现代文化传播效果,充分利用期刊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推动实现全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促进期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期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价值;挑战;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7.5;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050-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期刊协会高校期刊委员会编辑学研究项目“出版融合发展与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影响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B20220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1]。这份力量需要大力传递和弘扬,以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信息化时代,期刊作为承载着知识与智慧的传播媒介,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2]。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新兴媒体的崛起,期刊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探讨期刊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价值和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期刊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全新的文明体系,结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期刊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期刊肩负的使命重大[3]。

二、期刊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中的优越性

期刊有着丰富深刻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话语范式,在促进文化传播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与其他媒体相比,期刊的内容分类更为明确,不仅有致力于信息传播的综合类期刊,还有注重学术理论传播和表达的学术研究期刊,它们能够更深刻地阐释全新的理念、观点、学术发现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数字化技术、智能技术的普及,现代期刊已呈现出多样化、跨界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学术期刊、文化期刊、新闻杂志、时事评论等不同类型的期刊层出不穷,为公众提供了获取信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渠道[4]。

此外,期刊在文化阐释方面具有权威性和深刻性。期刊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是舆论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向公众宣传党的主张、传递国家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使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成为塑造公众舆论和价值观的重要力量。相较于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快餐”,期刊具有深入、系统地呈现新观点、新信息、新理论、新发现的能力[5]。

三、期刊在现代传播中面临的挑战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期刊的冲击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产生对期刊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超载和过滤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和学术信息大量涌现,这导致读者很难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可信度和假新闻问题。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误导性和虚假性,这些问题会对期刊的可信度和学术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三是知识产权争议问题。使用生成式模型生成的文章或内容可能侵犯他人的版权,引发作者的权益争议。

(二)数字期刊对传统期刊的冲击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阅读习惯,这种转变使传统期刊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受到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数字期刊和在线平台使获取信息更加便捷高效,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并下载相关内容,减少了对传统纸质期刊的需求。其二,在更新速度和互动性等方面,数字化媒体更具优势,这让读者更倾向于选择数字化媒体获取信息,导致传统期刊的读者逐渐减少。其三,数字化时代带来了公共领域信息的快速传播,传统期刊需要与时俱进,确保内容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以吸引读者关注。

(三)新兴媒体给期刊带来的竞争压力

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体扩展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选择范围,期刊在文化传播领域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剧[6]。

其一,社交媒体等平台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吸引了大量网络用户,使期刊面临着失去读者的风险。其二,新媒体平台的用户参与度较高,读者可以直接参与内容生成和评论,这更加暴露了传统期刊的发布模式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短板。其三,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呈现形式多样,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直播等,各种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使传统期刊的单一内容呈现方式相形见绌。

(四)信息化时代期刊内容选择和品质提升的压力

信息化时代,亟须消除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让期刊在内容选择和品质提升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一,海量信息给读者带来了选择困难,期刊需要精准把握读者需求,提供符合读者心理和价值观的内容,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其二,信息化时代追求内容的即时性和时效性,期刊须及时跟进最新科研进展和热点话题,确保内容的新鲜性和前沿性。其三,信息化时代注重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这要求期刊内容具有独特性和专业性,满足读者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

四、期刊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

(一)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一方面,致力于挖掘并推广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主题和内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实现创新性发展。期刊可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深度和专业性[7]。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当代社会等的结合,引入多元学科视角,挖掘文化内涵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关联,打造具有时代性和文化深度的特色内容。

另一方面,鼓励作者在文章中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与自觉、文化融合等议题,激发读者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8]。例如,开设专栏、征稿或专门组织研讨会等形式,吸引更多学者参与其中,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形成共享中华文明创新发展成果的平台。

(二)更新期刊出版机制

第一,将读者需求作为出版的重要导向。这需要通过市场调研、读者反馈等手段,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偏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内容策划和编辑工作。具体在中华文明传播方面,要积极关注能引发读者共鸣的文化宣传点。能够增强读者的民族认同感,引发文化传播自觉的中华文明内容和形式,应该成为期刊重点拓展的方向。

第二,建立完善的出版机制,不断优化和改进编辑、设计、排版、印刷等流程和环节,以提高出版效率和质量。同时,要合理规划出版周期和更新频率,以满足读者对即时信息的需求。例如,利用大数据生成接收中华文化内容的用户画像,利用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化内容生产效率,等等。

第三,拓宽产业格局。期刊可以积极探索数字化出版、在线期刊等新形式,拓展发行渠道和读者群体,还可以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如与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出版社等合作,共同推动期刊产业链发展和优化。

(三)转变期刊传播方式

第一,拓展多媒体出版形式。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增强期刊的吸引力。文明传播要全面兼顾受众群体,通过优化文化的表达方式,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欢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以此扩大中华文明的覆盖面和影响力[9]。例如,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展示汉服之美,传播中国美学,在期刊上印上短视频的二维码,读者扫码即可观看短视频,形成视音图文融合呈现的媒体传播方式。此外,还可以建设电子期刊官方平台,或者在已有的学术出版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品牌,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

第二,注重与读者互动,提高读者参与度。通过打造全新的互动传播模式,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社群进行互动交流,引导读者创作相关文化内容,可以营造出中华文明交流传播、人人参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浓厚的文化氛围[10]。

第三,利用线下活动与线上内容相结合的创新出版形式。交流可以强化内容的影响力,碰撞出新的文化创新灵感。期刊可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展览等形式,达到展示和宣传期刊内容和主题的目的,这既可以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又可以促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的新模式。

(四)推进期刊“走出去”进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期刊可以加强与国外学术机构、学会和出版社合作,共同组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加强稿件的交流和互相引用,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11]。例如,2023年,中国与希腊两国高校联合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在两国密切配合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推动两国高校开展“中国—希腊文明比较”联合学术型硕士项目,组织两国和其他国家学者互访、召开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举办“美德的种子”国际暑期研究班和“文明的起源与互鉴”学术冬令营,申办《文明互鉴》国际学术期刊,开展中希经典书籍互译等,取得一系列早期成果,对促进中希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积极作用[12]。

第二,积极引入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元素。期刊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成果,开展跨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吸收不同文化的优势,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碰撞,培育多元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13]。

第三,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加强期刊在国际舞台上的推广。通过在国际知名学术网络平台上推广期刊,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吸引更多国际读者关注和阅读期刊,并与国际学术社群互动和交流[14]。

第四,注重多语种发表与翻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期刊可以鼓励各种语言的原创投稿,并为作者提供相应的翻译服务,通过将期刊内容翻译成多种语言,更广泛地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15]。

五、结语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谱写文化发展新篇章。在此过程中,期刊承担着重大的传播使命,并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力。因此,期刊要持续研究与探索其在现代文明传播中的价值与作用,不断创新与优化发展对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强化现代文化传播效果,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增强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促进期刊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红彦,杨学博,许晴,等.总书记引领我们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N].人民日报,2023-10-08(01).

[2] 张晓云.期刊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3):149-152,156.

[3] 沈正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价值意蕴:基于文化传播学的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11):1-10.

[4] 杨红燕,冯正斌,武静蕾.基于文献计量统计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3):246-253.

[5] 蔡雯,汪惠怡.中国话语体系中的主流媒体:内涵演变、焦点流变与未来方向[J].青年记者,2024(2):31-39.

[6] 窦克林.打造智慧杂志,发力“二次传播”:期刊重塑影响力的路径探索[J].全媒体探索,2022(Z1):53-54.

[7] 蒋丽君.中国出版走出去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编辑,2024(1):28-32.

[8] 齐卫平,樊士博.新使命与新叙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创造[J].学术月刊,2024,56(2):21-32.

[9] 曾祥敏,刘思琦.媒体融合十年考:传播体系、社会治理与自主知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路径[J].现代出版,2024(1):47-60.

[10] 孔文静.传统品牌期刊平台价值的重塑[J].青年记者,2018(12):80-81.

[11] 张书卿.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探讨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走出去应注意的问题[J].新阅读,2020(5):58-61.

[12] 肖军正.文明交流为中希合作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N].人民日报,2024-03-10(03).

[13] 胡钰,朱戈奇.中华文脉传承与传播的理论进路[J].新闻与写作,2024(2):5-13.

[14] 刘鑫,刘琳. TOP学术期刊跨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力研究述评[J].中国报业,2016(18):14-15.

[15] 史兴松,徐文娟,单晓晖.近十年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J].全球传媒学刊,2019,6(4):103-120.

作者简介 田薇,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