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诸多相关合作协议的背景下,双边经济合作得以快速升温,但随着地缘政治越来越复杂以及国际形势的复杂演变,两国合作发展前景难以明晰。基于此,文章以菲律宾主流媒体《菲律宾星报》为样本,对其有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文本进行审慎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总结报道的趋势、剖析报道的焦点、提炼报道的主题框架,并揭示其态度立场。研究发现,该媒体有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历时性的波动和变化,包括政治变迁、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因素。在特定时期,报道态度也经历了从积极到负面再到积极的变化。高频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该媒体报道关注焦点的演变,其关注焦点随时间变迁,逐渐从对经济影响的考察扩展至对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议题的讨论。最后,通过对新闻文本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该媒体报道的主题框架以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为主,经济框架的叙事较为正面且客观,而地缘政治框架则呈现出较为负面的立场。文章旨在为优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菲传播提供可据的参考与建议,呼吁从加强国际传播、强化经济合作、重视文化交流、创新叙事方式等方面深化中菲合作、引导传播叙事,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菲律宾主流媒体;《菲律宾星报》;新闻建构;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042-08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科研创新一般项目“菲律宾主流媒体对华‘一带一路’报道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JX05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这是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及国际传播叙事体系建构作出的重要指示。位于南海之滨的菲律宾一直是我国区域国际传播实践的重点国家。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菲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2],并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农业等多个领域。共建“一带一路”的双边合作标志着双方在经贸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了两国发展,也为地区合作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种种因素导致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东南亚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常常遵循“对冲”与“等距”的传统,通过与多个国家建立和加强外交关系,避免过度对特定国家、单一市场或供应链的依赖。同时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外交政策,以便迅速应对新情况。
2022年,菲律宾新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上任,美菲关系迅速升温,同时小马科斯也强调要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推动菲律宾“大建特建”计划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
在此背景下,正确评估中菲经济合作的优势、重新考察菲律宾主流社会如何看待和评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正如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所指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和语言的世界,话语和权力具有不可分割的共生性[3]。话语权的重要来源之一便是媒体。媒体所呈现的言论往往是各国政府及其官方代表对该议题立场的媒介化表达,通过主导舆论的方式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除个人经验以外的认知往往依赖大众媒体的传播,这种依赖信息源的获取渠道塑造着公众的认知。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4],其指的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对人们的认知、行为甚至客观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通常由“自塑”和“他塑”两部分构成,而主流媒体在引领大众思维、反映大众认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整理、分析菲律宾主流媒体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相关项目工程的报道至关重要,有助于了解菲律宾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取向以及中国国家形象在菲律宾的塑造过程,可为中菲关系的发展走向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鉴于此,本文以菲律宾主流媒体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文本为分析对象,探究菲律宾媒体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建构。具体研究问题包括:菲律宾主流媒体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焦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主题框架?呈现出怎样的内容特征和态度倾向?构建了什么样的形象?
通过回溯文献发现,当前学术界对菲律宾对华认知舆论的研究有以下特点:早期的文献立足于中菲领土争端的背景,多聚焦于菲律宾主流媒体对“南海争端”问题及相关事件的具体分析。周洋[5]选取2012年两国南海争端爆发以来菲律宾三家主流媒体《每日问询者报》《菲律宾星报》《马尼拉公报》对该问题的评论作为分析文本,以框架理论为理论来源,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考察了菲律宾主流媒体对于此次争端的评论框架。李苏苏[6]以《每日问询者报》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该报对中日关系与中菲关系在报道数量、立场态度等方面的不同。李德霞[7]以《每日问询者报》在2014年11月刊登的南海问题相关报道为例,借助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报道进行了话语剖析,挖掘报道隐含的菲律宾官方意图。
随着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中菲关系趋于缓和,2016年后的文献逐渐转向研究菲律宾主流媒体对中国总体国家形象建构的变化。臧雅睿[8]以《每日问询者报》的10篇涉华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菲总统杜特尔特上任后菲律宾主流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以杜特尔特执政作为研究起点,赵向阳、朱智奕[9]主要研究菲律宾另一主流报刊媒体《马尼拉公报》2018年的305篇涉华稿件,以此分析其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国家形象。汤文君、李莉文[10]将研究对象从菲律宾主流媒体拓展到了政界的相关政策言论以及学界的学术文章,以此分析杜特尔特总统上台以来菲律宾主流社会对华政策、南海问题、中菲两国合作等议题舆论取向的总体变化。吴明华、岳慧仪[11]聚焦于“中菲‘一带一路’合作”这一议题,以《马尼拉公报》为分析文本,探索从阿基诺三世到杜特尔特政党更替下菲律宾主流媒体对此议题态度的差异。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已较为丰富。然而,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议题过于广泛、研究时间跨度较短以及在大数据挖掘分析方面存在不足。自2018年中菲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国际事件的影响。这些事件使菲律宾主流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舆论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菲律宾新任总统马科斯上台,两国在“一带一路”合作方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考虑到上述背景,本研究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2018年以来菲律宾主流媒体涉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项目等相关议题的报道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和研究,以此探究菲律宾主流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舆论取向的变化。
本研究选取《菲律宾星报》作为菲律宾主流媒体的代表。《菲律宾星报》成立于1986年,是菲律宾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也是菲律宾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之一。其以全面的新闻报道、评论文章和广泛的在菲受众群体而闻名,因此适合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在文本检索和选取方式上,本研究通过检索道琼斯Factiva新闻数据库来收集文本,以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1日为检索时段,将资讯来源设定为《菲律宾星报》,语言为英文,检索其标题或内容含有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或“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的新闻报道及评论文章,并结合在《菲律宾星报》官方媒体网站的搜索结果进行查漏补缺。在剔除内容不相关和重复的文本后,最终获得有效报道102篇作为研究的语料库,共计65366个英文字符。
新闻报道的主要处理方法是框架法。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对“框架”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他将其视为人们用来理解客观现实、形成主观认知所凭借的诠释图式,人们根据它来认知、辨别和解释信息[12]。后来,学者开始将这一理论概念引入媒介研究。臧国仁将框架定义为“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13],分成高、中、低三种框架结构。高层次框架关注的是对新闻主题的界定,包括报道数量、篇幅以及整体倾向等。中层次结构包括具体新闻事件的内容、归因、结果和影响等。在低层次结构中,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报道文本的语言和修辞等符号。本研究借鉴臧国仁的三层框架理论,采用高层次新闻报道框架分析《菲律宾星报》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将语料库中的文本经过处理后编码,分析报道数量和报道态度倾向的变化趋势、报道焦点的迁移,以及报道的主题与框架内容,从而直观展现菲律宾主流媒体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议程设置热点的历时性变化,同时为优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提出建议。
(一)报道数量的变化趋势
2018年至2023年,《菲律宾星报》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2016年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任后,中菲关系从南海争端低谷逐渐走向缓和。2017年,杜特尔特政府推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引发了菲律宾主流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关注。从2018年起,《菲律宾星报》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逐步攀升,这一时期是菲律宾社会对该倡议的集中观察和讨论时期。2018年11月,中菲正式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随后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等领域展开紧密合作。因此,相关报道在2019年达到历年峰值,从2018年的31篇上升至45篇。然而,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两国合作项目受阻,相关报道数量开始下降,2020年、2021年、2022年的报道数量逐渐下降到10篇、6篇和4篇。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菲律宾国内不仅需应对疫情蔓延,还面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新任总统选举等重大事件,国内新闻报道的关注点发生转移。直到2022年6月,新任总统马科斯上任,相关报道数量才再次呈现回升态势。2018年至今,《菲律宾星报》相关报道数量的变化明确反映了菲律宾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关注度的波动情况。
(二)报道的倾向和态度变化
本文运用TextBlob库进行情感分析,以评估每篇报道文本的情感极性。情感极性的取值范围为[-1,1],其中得分小于0属于带有消极情感的负面报道,大于0.1被看作积极正面的报道,其余则被视为中性报道。图1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关报道总体上呈现出中立倾向。在102篇报道中,有61篇报道被归类为中立,占比约为59.8%。中立报道的占比在历年报道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与之相对,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占比呈现出明显的历时性变化。2018年至2019年杜特尔特政府执政期间,共有7gmU44b2sSR3C7NxqzpNriN2A16xvbIhALQD9jkrP6uI=6篇新闻报道和评论。其中,以积极情感倾向为主的报道达到23篇,负面报道仅有7篇,显示菲律宾主流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然而,到2020年、2021年,积极报道仅有1篇,而负面报道的占比上升至31.25%。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22年菲律宾新总统上任后才发生改变,正面报道的数量有所增加,负面报道的比例重新开始下降,整体报道的倾向趋于积极。
(三)报道关注焦点
本研究采用自然语言工具包NLTK,通过词语切分、删除特殊字符、扩展缩写词、大小写转换、删除停用词等一系列步骤,统计《菲律宾星报》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部新闻报道和社论文章的双连词频数,得到总排名前20的高频双连词(见图2)。
词频统计结果显示,关注度最高的词为“债务陷阱”,在全部报道文本中共出现了37次。“债务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参与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时,由于高额的外部借款,最终可能陷入无法偿还债务的经济困境[14]。近年来,斯里兰卡、尼泊尔、老挝都遭遇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便毫无根据地将其归结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企图诋毁、污名化这一全球发展倡议。这表明菲律宾主流社会受到西方阴谋论话语的影响,对于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所提供的贷款和投资是否会引发债务风险产生担忧。菲律宾主流社会还关注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贸易投资,凸显了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菲两国聚焦于水坝、港口、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合作模式和特征。除了以上经济合作领域的议题,高频词还包括“和平稳定”“海岸警卫队”“双边关系”等军事政治类高政治议题。“美国”“亚洲国家”“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高频词也显示菲律宾主流社会十分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区域范围,会从更为广阔的范围来考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本文还对不同时段菲律宾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梳理,按照上文的分类方式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杜特尔特执政前期(2018—2019年),当时菲律宾刚刚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其次是杜特尔特执政后期(2020—2021年),当时正值疫情蔓延;最后是新任总统马科斯上台执政后(2022—2023年)。不同时间段内,菲律宾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焦点呈现显著差异。整体来看,2018—2019年的高频词主要聚焦于经济议题,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投资对菲律宾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关键词包括中菲具体的合作项目,如油气开采和富加岛开发等,也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的经济争议,如债务陷阱和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对其的影响。2020—2021年的高频词发生了显著变化,《菲律宾星报》的报道焦点转向讨论合作项目中基础设施项目如修建水坝可能给当地环境和社区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涉及土著居民的问题。“美国”和“印太”这些词语在报道中的出现频率上升,表明受到西方一些歪曲言论的影响,菲律宾媒体开始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影响。2022—2023年的高频词出现了“马科斯政府”,显示了从杜特尔特到马科斯政府更替的政治背景。在新政府执政背景下,出现了“海岸警卫队”“护卫舰”“军事基地”等关键词,说明菲律宾主流社会在这一时期开始关注与菲律宾海洋安全和军事相关的问题。
总体来看,不同年份高频关键词的变化显示出《菲律宾星报》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关注焦点的转移,从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到环境影响等不同层面的议题,也反映了媒体不同时段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影响的不同看法。
(四)报道的主题框架
《菲律宾星报》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焦点议题涵盖广泛,呈现历时性的变化趋势。为了更好地将其归纳分类,从而甄别出文本数据隐藏的主题框架和语义结构,本研究运用LDA模型对报道及其社论作主题分析。结果表明,《菲律宾星报》的相关报道深度聚焦于经济发展、地缘政治、环境保护、文化交流及意识形态五个主题框架,其各自的代表性词语和所占文本比重见表1。
由表1可见,经济发展类的主题体量最大,占比达56.82%。按照主题相关度,在报道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首先被视作国家的经济战略,媒体对于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一框架涵盖多个方面,涉及经济交易、贸易合作、市场开拓、投资金额、就业增长以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领域,体现出报道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增长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认可与期待。报道还关注中菲“一带一路”双边合作中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强调了菲律宾谨慎对待的态度。
地缘政治及其所涵盖的军事安全类议题是《菲律宾星报》报道关注的第二个主题,在所有报道主题中占37.97%。报道不仅关注该倡议在东南亚产生的影响,还将其放在印太区域框架下考量。“印太”是一个由地缘因素构成的概念,涵盖东亚、东南亚、南亚、大洋洲等地区分布的国家,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重中之重,后者致力于通过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合作促进与印太地区国家的关系[15],菲律宾也位列于此,是美国政策作用的重点对象。因此,报道中也出现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关键词。在这一主题框架下,报道引用了很多来源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报道,这些报道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贸易、投资和债务置换协议歪曲为加深沿线国家对中国依赖的政治手段,将中国对菲律宾岛屿旅游资源的开发看作对菲律宾主权的侵犯,错误认为其会给菲律宾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除了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菲律宾星报》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还包含环境保护、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主题。环境保护类的报道主要集中于讨论水坝等大型工程建设对当地环境和社区的消极影响,认为其会导致土著居民的搬迁、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文化交流方面的报道则多为正面,主要在于探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促进中菲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以及中国的茶文化和语言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弘扬和传播。尽管这些主题在报道中的占比较低,但其存在依然呈现出报道多样化的视角。总体而言,《菲律宾星报》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报道的主题仍以经济和政治为主,反映了其报道务实的取向。
本研究选取菲律宾主流媒体《菲律宾星报》为研究对象,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项目的相关报道进行深入分析,描绘了菲律宾主流媒体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变化轨迹。基于大数据分析软件对报道文本的挖掘与分析,本研究总结了菲律宾主流媒体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所具有的特点。首先是报道趋势和态度的波动。《菲律宾星报》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呈现出历时性的波动,报道数量在不同时期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生波动,包括政治变迁、疫情、自然灾害等。报道的态度在特定时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积极到负面再到积极的转变反映了菲律宾复杂多变的社会观感。其次是关注焦点的演变。从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扩展到环境影响、国家安全等更为广泛的议题上,反映了媒体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带来的多层面影响有不同层次的关注。最后是主题框架的多元性。研究显示,报道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地缘政治、环境保护、文化交流及意识形态等五个主题框架。经济发展在报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地缘政治及其所涵盖的军事安全类议题则为次要焦点。总体来看,《菲律宾星报》在报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相关项目时所构建的新闻框架产生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在引导菲律宾社会主流认知和态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优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传播实践,推动中菲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开展更为深远的合作,本研究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第一,加强国际传播,拓展中国对菲律宾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在拓展媒体渠道方面,可以与当地主流媒体开展合作,进而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当地的曝光度。例如,可以与《菲律宾星报》等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正面报道的传播。除此之外,重视新兴社交媒体的建立和运营,打造多媒体矩阵。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定向宣传活动,在发布的帖文内容中引入更多本土化的故事和话题,吸引菲律宾网民参与讨论,深化大众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从而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积极传播。
第二,强化经济合作,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由上文分析可知,经济发展类的主题在《菲律宾星报》的报道中体量最大,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将合作成果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菲律宾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展示具体合作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不断加深该国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理解。而针对菲律宾报道中关注的经济风险问题,须加强对相关合作项目的审慎管理,提高项目的透明度,消除大众对经济合作的担忧与质疑。同时,强调重视企业环境与社会责任,开展可持续合作,确保合作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三,重视文化交流,促进教育合作。研究结果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和语言传播。通过加大对中菲文化交流项目的投入力度,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可以深化两国人民对彼此的了解,从而传播中国文化,塑造更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同时,推动中菲两国进一步开展教育合作,提供更多的人才交流项目,使更多菲律宾青年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为未来中菲两国的沟通与友好往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创新叙事方式,提高报道质量。在扩大正面报道的同时,要注重提高新闻媒体的报道质量。在地缘政治类主题框架下,菲律宾主流媒体引用了很多来源于西方国家的报道,导致部分菲律宾民众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了误读与曲解。为增强新闻媒体的话语权,使菲律宾主流媒体更多地引用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可以多采用贴近菲律宾民众思维和阅读习惯的报道方式,按照当地受众的接受习惯,用生动平实的语言报道新闻,创新叙事逻辑,从而提升我国主流媒体文章的被转引率,进一步强化我国对外传播效果,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2022-10-25)[2024-04-30].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陈瑶,霍小光,骆珺.习近平同菲律宾总统会谈 两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EB/OL]. 中国一带一路网,(2018-11-20)[2024-04-30]. https://www.yidaiyilu.gov.cn/ p/72246.html.
[3] 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8.
[4] 沃尔特·李普曼.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5.
[5] 周洋.中菲媒体在黄岩岛争端中的“评论框架”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3):33-49.
[6] 李苏苏.菲律宾主流媒体涉华“领土争端”报道研究:以“钓鱼岛之争”“黄岩岛之争”的报道为例[J].文化与传播,2014,3(40CJFKzP/uenfWmoT+fHacZkEO9ukOHmYInve2B3uyFI=):20-24.
[7] 李德霞.菲律宾主流媒体南海问题相关报道的话语分析:以《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为例[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7(1):213-231.
[8] 臧雅睿.杜特尔特上任后菲律宾主流媒体网站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以《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网站Inquirer.net为例[J].新闻传播,2017(6):7-10.
[9] 赵向阳,朱智奕.菲律宾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9(8):95-100.
[10] 汤文君,李莉文.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中菲合作创新:基于菲律宾中国观调查分析视角[J].区域与全球发展,2020,4(6):45-67.
[11] 吴明华,岳慧.政党更替语境下“一带一路”倡议差异化的阐释与启示:基于菲律宾《马尼拉公报》报道的分析[J].对外传播,2021(4):73-76.
[12] 李海波.新闻框架:一种整合式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0(4):87-92.
[13]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M].台北:三民书局,1999:27.
[14] 德博拉·布劳蒂根,梅格·里思迈尔.中国的“债务陷阱”是一个谬论[EB/OL].大西洋,(2021-02-06)[2023-12-12].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21/02/chinadebt-trap-diplomacy/617953/.
[15] 陈宇.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视域下的“印太”及其内在张力[J].东北亚论坛,2022,31(2):66-80.
作者简介 刘烜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周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全球治理。韦璇,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全球治理。陈宇昕,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叶林红,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