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虚拟仿真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应用于教学具有多重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育趣味性;跨越时空限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实践方式,降低学生社会实践成本等。正因如此,虚拟仿真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受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影响,高校在运维平台,开展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中面临困扰;由于知识储备和技能不足等,教师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面临困难;因虚拟仿真世界信息过于庞杂、学生注意力有限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问题。基于此,文章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深入分析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学校方面,配备专门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应用于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开设虚拟仿真技术培训及课程,提升师生的素养和技能;联动校外资源,形成校内外攻坚克难合力。教师方面,注重思想培育,肃正价值观念;加强理论教育,提升理论素养;强化能力锻造,提升综合能力;学生方面,纠正错误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能力培养。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爱国主义教育;优势;困境;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fa23dd000f8d2d48c9ed262aefbe9362024)14-0023-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培育项目)“虚拟仿真技术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23PYO3;2022年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中特专项科研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政治必须提高‘三种能力’的重要论述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KY2022ZTB04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引导人们深化对国之知、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1]。
虚拟仿真技术是一项利用电脑模拟三维空间并可与使用者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交互的模拟技术[2]。虚拟仿真技术的日渐成熟,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其应用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困境,需不断探索,实现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融通发展。
(一)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育趣味性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主。长期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倦怠感,从而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后,可以营造出自主探究、互动学习的沉浸式新课堂,给爱国主义教育插上“数字翅膀”[3],增强教育趣味性。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让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知识点,实现知识迁移[4]。
在虚拟仿真技术营造的虚拟空间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多向对象化活动。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运用逼真的历史事件场景、经典人物等来熏陶学生;学生可以沉浸在历史场景事件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与经典人物对话。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教育趣味性,让师生均能够获取好的体验,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二)跨越时空限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当代大学生不喜欢被动灌输,更喜欢沉浸式体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时空限制的难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要有配套的设备,就能随时随地学习。比如,设计历史事件场景,学生可如参演电影一般参与到历史事件中;设计爱国题材的VR游戏,学生可在过关斩将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新颖的载体和教学方法,以可视化手段表达教材中的抽象概念,用光电多维临场环境重构教师的言语表达方式,声情并茂地带领学生回溯经典历史事件,重现社会生活场景[5]。这种虚拟性、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学活动,充分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6],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实践方式,降低学生社会实践成本
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才能把人的思想变成直接现实存在的现实[7]。因此,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后,应通过社会实践,把对国之知、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然而,传统的实践方式如参观学习、社会调研等,都存在时间、资金成本高,难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创新了实践方式,很大程度降低了学生社会实践成本,保障了学生安全。比如,不论何时何地需要参观爱国主义场所,学生只需戴上VR眼镜,便能瞬间穿越到实践教学现场[8];需要进行社会调研时,学生可以先将问题设计好,再在技术的支持下发布问题,在虚拟空间中展开调研。
总之,高校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爱国主义社会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较小[9],学生不必往返于具体场地进行实践活动。这降低了组织难度,提高了实践效率,节省了学生的时间、精力以及高校的开支,有效避免了组织外出实践活动学生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10]。
(一)学校面临的困扰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给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也带来了一些困扰。
资金、设备和技术的困扰。虽然高校积极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爱国主义教学,但受虚拟仿真技术开发、运维、使用的成本限制,以及硬件设施设备、教学实践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多重限制,目前仍无法大规模投入教学使用[11]。组织、管理和协调的困扰。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大多数高校师生对其并不了解。高校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教师进行培训,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同时,虚拟仿真技术的配套设备多为精密仪器,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注意防过热、防潮等问题,这对高校管理而言是不小的负担。此外,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高校需与相关部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协调和技术对接,这一定程度增加了工作量。
(二)教师面临的困难
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给教师带来了一些困难。
内容筛选难度加大。爱国主义素材琳琅满目,教师较难在诸多素材中筛选出具有理论教育价值、实践操作性,且能够与虚拟仿真技术相融合的素材。存在“技术鸿沟”[12]。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虚拟仿真技术的机会不多,所参加的相关培训也不多,导致其对这项技术较为生疏。将历史人物活化成血肉丰满的虚拟仿真人物、将爱国题材的故事设计成有趣的VR游戏,对于教师而言是个难题。师生关系失衡。在虚拟仿真世界中,学生难免会沉浸于生动的场景、沉迷于精彩的VR游戏,而忽视教师的引导以及与教师的互动。当爱国主义教育主体错位,主客体之间失去平衡,则可能出现教育秩序混乱,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三)学生面临的问题
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虽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融合过于机械,不能掌握理论精髓。虚拟仿真技术与课程融合不足,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过于简单[13],学生在虚拟仿真世界中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教学效果实则与传统课堂无异。场景过于繁杂,难以抓取有效信息。虚拟仿真世界中的信息量巨大,学生置身其中仿佛置身知识的海洋。在其中筛选、抓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场景过于生动,难以集中注意力。虚拟仿真世界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景、人物生动鲜活,学生可能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趣味性信息而非关键信息上[14]。
(一)整合资源,形成校内外攻坚克难合力
高校要想更好地发挥虚拟仿真技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优势,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必须整合资源,形成校内外攻坚克难合力。
一是配备专门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高校应做好预算,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虚拟仿真设备及平台的运维;强化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帮助其掌握虚拟仿真技术;引进高端虚拟仿真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开发、运用和维护;招标专业的技术公司,获取技术支持。二是开设虚拟仿真技术培训及课程。高校可通过购买线上资源和开展线下培训的方式,让教师掌握虚拟仿真设备的使用方法,甚至掌握虚拟仿真课程开发技术。同时,面向学生开设与虚拟仿真技术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揭开虚拟仿真技术的神秘面纱。三是联动校外资源。高校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与其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和相关部门等形成联动。比如,与其他高校共享虚拟仿真课程;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等共建虚拟仿真实践平台;与相关部门共建虚拟仿真工作室等。
(二)强化主体,提升教师综合教育能力
为让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更好作用,高校必须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工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一是注重思想培育,肃正教师价值观念。个别教师为了追求新鲜感,引用不合时宜的素材。对此,高校应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对其进行工作理念教育,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其爱岗敬业思想,防止其在政治上偏航、在工作上懈怠。二是加强理论教育,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仿真世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都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学习掌握爱国主义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更准确地抓取教学素材,并将之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三IotL1uETHwGoG5Srv1bBpg==是强化能力锻造,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其一,锻造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比如,阅读书籍、线上观看视频、进入VR体验馆亲自体验等。其二,锻造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学设计时,要协调好现实与虚拟、理论与技术等的关系。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遵循“适应超越”基本规律,教学形式必须呈现教学内容,在学生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保持适当张力,不能为了博眼球采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虚拟仿真形式[15]。其三,锻造管理能力。学生在虚拟仿真世界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面对黑客侵袭系统,在虚拟仿真世界散播不良信息、不当言论,教师应锻造应急管理能力;面对学生在虚拟仿真场景中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应锻造虚拟世界课堂管理能力。
(三)优化客体,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还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是纠正错误观念。虚拟仿真技术新奇、刺激,致使个别学生沉迷其中,误认为这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对此,要教育学生,使其明确虚拟仿真技术只是辅助爱国主义理论学习的工具,感受历史事件场景不是目的,与爱国人士互动也不是目的,在游戏中过关斩将更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学习爱国主义知识,进行爱国实践,从而深化对国之知、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二是加强理论教育。学生应加强学习爱国主义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为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爱国主义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教师则应在日常课堂中深化爱国主义理论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领悟思想。三是强化能力培养。在虚拟仿真世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需具备相应的注意力、理解力、分辨力、思维力等。高校可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益智活动等,帮助学生培养相关能力,为其在虚拟仿真世界中筛选、抓取、消化、应用爱国主义知识,进行爱国实践提供支撑。
高校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高校教师和学生应积极学习掌握虚拟仿真技术,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不断攻坚克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31(01).
[2] 余俊渠.虚拟仿真技术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7-30(08).
[3] 周凯,段月月,崔唯一.高校虚拟仿真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的功能定位与比较优势[J].思想教育研究,2023(9):98-103.
[4] 卢勇.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1(4):79-84.
[5] 冉金昊.也谈虚拟仿真技术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N].山西科技报,2022-12-05(B06).
[6] 杨敬辉,徐红.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63-66.
[7] 郑永廷,胡树祥,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5.
[8] 刘克方,杨军.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24(Z1):102-105.
[9] 苏淼,李琦,冯留建.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1):57-59,91.
[10] 蔡小葵.高职院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初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9):78-81.
[11] 宋伟,曾中令.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优势、现状及未来[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6(4):41-44,70.
[12] 于铁山.虚拟仿真技术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22,11(31):73-76.
[13] 刘华,黄秋玉,孙喜妹.近十年国内虚拟仿真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3):4-7,14.
[14] 李蒙.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11):64-65.
[15] 康海轩.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1):45-47.
作者简介 马玉姣,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段丹东,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