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研究

2024-09-11 00:00:00王柯淇贺曲彭波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要:文章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积极响应政策,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参与乡村建设的现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创新实践模式,以更有效地促进乡村发展。文章提出并论证一种结合线上数字平台与线下实践活动的新型社会实践模式,以应对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系统回顾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明确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在资源优化配置、文化传播效率及社区参与度提升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理论框架,详细阐述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如何通过线上宣传互动平台与线下实践活动的无缝对接,实现信息快速传播、项目精准落地和社会影响力最大化。选择贵州省“1家1”全家福拍摄团作为实证案例,深入剖析该实践团如何运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记录乡村家庭的温馨瞬间,如何通过社交媒体、云端展览等形式传播乡村文化,有效提升乡村形象,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自信。案例分析揭示了这种模式在推动社会参与、促进文化交流及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指出了其在技术普及、资源整合及持续运营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文章通过理论构建与实例验证,旨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融媒体时代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模式参考,强调数字化工具与实践活动结合的重要性,旨在为未来相关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执行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与策略,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乡村振兴;数字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团;“1家1”全家福拍摄团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4-0018-05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1]。这意味着大学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深入乡村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2]。这些实践活动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或教育支援,还包括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提供更多元化的支持和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加速迭代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融媒体时代到来,这为乡村振兴宣传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大学生实践团可以借助数字平台,拓宽乡村发展的宣传渠道,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资源投入乡村振兴[3]。

例如,“智慧农业”项目团队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通过数字平台的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乡村的发展。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也为乡村振兴的宣传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应注重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以确保实践活动能够真正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还应与其他组织和机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只有多方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绘就乡村更美好的未来。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运用线上线下融合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一)拓展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表明,数字平台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显著提升,为乡村文化的对外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4]。

乡村文化的对外展示不再受时空限制,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新媒体环境下,乡村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指出,线上平台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5]。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从而加深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

线下实地拍摄以真实性和直观性等优势,为线上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内容,使乡村形象得以立体化呈现。

线上数字平台和线下实地拍摄的结合,可以有效扩大乡村文化的传播范围,提高外界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度。这既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也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线上数字平台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用户提供了参与乡村文化传播的渠道,用户通过评论、分享等行为,不仅增强了自身的参与感,还促进了乡村与外界的深入交流。用户参与是强化文化传播效果的关键[6]。

线下实地拍摄则提供了沉浸式体验,让用户亲身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增强了用户体验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用户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分享自己的乡村体验和感受,与其他用户交流互动,促进线上社区的形成。这不仅能增强用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促进乡村文化传播,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一些乡村景点和特色文化得以被更多人所熟知,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从而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线上社区的不断壮大,乡村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用户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了解乡村的历史、民俗、美食等,甚至可以参与到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中。这能够使用户更加关注乡村的发展,为乡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背景下,乡村文化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特色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示和传播。

(三)整合乡村资源,以提升乡村振兴效率

线上数字平台不仅能够整合资源,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趋势和用户需求,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应用数字技术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乡村振兴的效率和质量[7]。

线上平台的互动性也能使乡村振兴的过程更加透明,让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决策中,共同为乡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线上数字平台还能为乡村带来创新的商业模式。例如,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打破地理限制,将乡村的特色产品直销到全国各地,甚至打开国际市场,从而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同时,线上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到乡村,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文化传承方面,线上数字平台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通过线上平台,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可以得到更好的记录和传播。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乡村的文化遗产,还能够激发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使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线上数字平台不仅能为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也能为乡村未来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

二、数字乡村: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助力乡村振兴模式构建

(一)创新文化传播形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线上数字平台为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线上平台创作和传播各类视频内容,记录和展示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例如,大学生可以制作乡村生活Vlog,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乡村的故事;也可以拍摄关于乡村风貌的短视频,展现乡村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这不仅能丰富乡村文化传播的形式,还能促进乡村与外界的互动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乡村。

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可以将线上数字平台与基层兼职、社团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校地共建等活动相结合,以传播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教育和乡村产业发展,从而提升乡村发展水平[8]。

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志愿服务,利用线上平台为乡村中小学提供素质拓展教育课程。通过规范志愿者组成、评价、培训和反馈体系,有效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并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9]。

利用线上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不仅能够创新文化传播形式,而且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记录和展示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为乡村提供教育、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构建乡村品牌形象

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中,线上数字平台已成为连接城乡、整合资源的重要枢纽。线上数字平台以独特的网络效应,有效汇聚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在内的多元化资源,为线下实地拍摄提供有力的支持。研究指出,数字乡村发展的资源整合机制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乡村振兴的效率和质量[10]。

线上平台能够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通过线上平台的资源整合,线下拍摄项目得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这不仅能够提升拍摄质量,还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线上平台能够使乡村文化和美景得以广泛传播,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线上平台的传播效应能够激发乡村居民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乡村文化传播,还能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线上数字平台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这些平台通过传播乡村的正能量故事,展现了乡村的积极变化,增强了村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可以拍摄并记录村民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过程,展现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记录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展示乡村的生机与活力。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能增强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线上数字平台的传播效应在提升乡村知名度、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浙江省的一个小村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利用线上数字平台开展了一次名为“美丽乡村,我的家”的活动。他们深入乡村,与当地村民共同生活,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期望,并拍摄记录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过程。活动不仅促进了乡村文化传播,还增强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2]。

线上平台为乡村居民提供了表达自我、参与决策的新渠道,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线上平台的推广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来到乡村,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乡村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和配置,乡村振兴也跑出了加速度。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的软实力,还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

三、“1家1”全家福拍摄团助力贵州省乡村振兴

贵州师范大学“1家1”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起初,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只是带着简单的拍摄设备,深入贵州偏远山村,为当地村民提供全家福拍摄服务。这对许多从未有过正式照片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次珍贵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不断成长,服务模式也从单一的全家福拍摄发展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服务。

团队涉足黔中多地,如六盘水、遵义、毕节、安顺、黔东南、黔西南等,他们用镜头记录温情,编织乡村记忆。在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支持下,团队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成功拓宽了乡村文化传播路径,利用线上数字平台的广泛覆盖能力,同时借助线下拍摄的直观性与真实性,有效传达了乡村文化的魅力,提升了乡村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团队的行动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青年志愿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展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提高了社会对高校的认知和评价,推动了社会与高校共同发展[14]。团队的参与丰富了乡村文化传播形式,通过Vlog(视频博客)、短视频等新媒体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乡村故事以更生动、更贴近现代审美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其不仅吸引了大量关注,还激发了人们对乡村文化传播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促进了乡村与外部世界的双向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五位一体”模式的实践学习,团队成员还参与乡村教育、文化、技术等领域的服务,切实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下沉和应用[15]。

社会实践活动在构建乡村品牌形象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通过志愿服务和文化传播,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形象,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正能量故事的传播,增强了村民的自信和参与意识,为乡村的长远发展蓄积了动力[16]。

未来,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须持续创新和深化。一方面,应进一步探索和利用AR、VR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传播体验,使乡村文化的传播更具互动性,能更有效地增强外界的参与感。另一方面,须注重解决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难题,如提升大学生对“三农”的认识,优化乡村就业环境,建立健全人才回流与培养机制,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长期、稳定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同时,高校应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乡村振兴新模式。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模式,推动更多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让乡村成为充满活力、和谐美丽的家园[17]。

四、结语

本研究以“1家1”全家福拍摄团活动为例,展示了线上数字平台与线下实地拍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融合价值。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线上平台的广泛覆盖和线下活动的真实互动,拓宽了乡村文化传播渠道,提升了乡村文化影响力。线上平台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地理边界,增强了用户参与感;线下拍摄为线上平台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视觉内容,使乡村文化传播更加立体。这种融合模式还促进了资源整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加速了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增强了村民的自信心和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实践中,“1家1”全家福拍摄团记录和传播了贵州多地乡村的美丽与变迁,提升了乡村形象,为数千个家庭带去了全家福照片,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在此过程中也吸引了更多志愿者参与,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未来,应利用新技术深化沉浸式传播体验,解决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问题,加强校地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形成更多可复制的实践案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总体而言,线上与线下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能,展现出巨大潜力与深远影响。未来应不断探索和优化这一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新的活力与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R].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09-26.

[2] 张华,刘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0(3):55-60.

[3] 李明,王瑞.媒介融合与乡村振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4):45-52.

[4] 李晓亮,张明,王志刚.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与实践研究[J].农村经济,2019(4):32-35.

[5] 张华,刘强,王晓东.新媒体环境下乡村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传播,2020(2):45-48.

[6] 张晓辉,刘洋,郭瑞.基于社交媒体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旅游学刊,2020(3):68-71.

[7] 王思宇,张慧,王晶.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农村经济,2018(10):44-47.

[8] 王金营,王博,张苗苗.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五位一体”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5):137-145.

[9] 王天一,王冬银.高校学生社团“互联网+”素质拓展教育研究: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例[J].科教导刊,2021(9):2.

[10] 王宏,李丹阳,张杰.数字乡村发展的资源整合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管理,2021(3):48-51.

[11] 赵新,刘婷婷,王鹏程.数字化背景下乡村发展的新机遇[J].信息化建设,2022(2):39-42.

[12] 王宁,刘婷婷,赵新.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内生动力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22(1):26-29.

[13] 陈晨,王晓东,张华.线上平台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与挑战[J].信息化建设,2021(3):45-48.

[14] 李明,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0(2):88-91.

[15] 赵雷,刘洋.新媒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价值[J].现代传播,2021(4):56-59.

[16] 王丽,刘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青年志愿服务研究[J].青年研究,2019(3):102-105.

[17] 李强,张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22(1):67-70.

作者简介 王柯淇,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贺曲,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彭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