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主渠道,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以网络媒体为主战场,以社会生活为主场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方式的现状。基于此,文章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化供给的内涵与思路,提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全平台;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求的大数据分析;定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个性化服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智能化推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化供给的实现路径,以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供给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矛盾也转化为大学生日益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迫切需要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适应时代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高校精准化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满足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主要方式及其现状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主渠道的内容供给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连续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当前,国内外社会思潮交织多变,而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因此,高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优势,进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多采用理论宣讲为主,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少,且理论教学多采用单向灌输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这种内容供给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的内容供给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很强的育人活动,它的主体同时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2]。除了专业任课老师,高校的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也会借助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育人工作。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相关主体通过对学生进行日常的管理教育、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来达到育人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对大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然而,由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一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近几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相较以往更为丰富,但仍然面临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思政教师对学生的需求把握不到位。因此,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的内容供给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以网络媒体为主战场的内容供给方式
当前,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Z世代大学生“伴网而生,无网不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这种环境下,网络媒体成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虽然网络媒体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过于繁杂、内容参差不齐,而大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被不良观点影响。因此,以网络媒体为主战场的内容供给模式同样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四)以社会生活为主场地的内容供给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化的人。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符合客观教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形成以社会生活为主场地的内容供给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社会沟通交流的桥梁,而社会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面作用。一方面,社会生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夯实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指导实践,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在社会生活中,学生群体特征的不同导致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不统一。因此,以社会生活为主场地的内容供给方式同样存在局限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化供给的内涵与思路
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稳步向精准化、个性化转型。然而,“供需失衡”“供需错位”仍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现状。鉴于此,文章尝试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化供给的方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化供给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化供给指高校以精准思维为导向,借助智能化、数据化等相关技术,使教育内容需求与供给切实匹配,从而实现精准育人的过程。借助大数据技术,高校能够通过分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动态和行为轨迹绘制精准画像,进而解析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最终定制化推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育内容,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化供给。内容精准化供给是高校对当前内容供给模式的更新与升级,它紧密围绕守正创新的核心理念,坚定不移地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有效方法。这打破了传统内容供给模式的局限,实现了内容供给链条的紧密衔接,从而汇聚了更为强大的育人合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化供给的基本思路
第一,精准化识别,教育服务差异化。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化供给,高校就要有效定位学生需求,以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定制化服务。而为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高校需要尽可能全面且精准地收集相关信息。同时,高校不应只局限于收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数据,还要收集非正式场合中的有效数据。此外,高校需要打破各个部门平台之间的信息壁垒,与相关部门建立综合的信息收集库,从而使思政教师能够整合分析相关数据,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因人施策。
第二,精准化分析,隐性数据显性化。在传统研究过程中,由于数据库容量有限,人们往往通过总结变量之间的联系来推导规律。当技术发展到“全样本”时代,人们不再单纯地依靠经验推理,而是更加关注全要素之间的关联。因此,思政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与不同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算法分析将多样性与隐藏性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这些整合后的资料取代了传统调研模式收集的碎片化、片面化的资料,为思政教师整体上把握学生特征和微观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第三,精准化预测,管理措施前置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革新了传统研究方法,它使研究者能够通过对整体样本的深入分析精准地揭示出整个群体的行为特征。同时,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好实现对整体与个人的预测,能够为思政教师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在传统模式中,思政教师往往通过经验与逻辑推断来判断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教育要求。而借助大数据技术,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对事件的关联性分析精准地预判学生思维走向,当发现问题时可以更快地采取危机干预措施,改变被动处理模式,掌握教育先机。
第四,精准化反馈,教育内容智能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应局限于单向地向学生输送教育内容,而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思政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一方面,思政教师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地对学生在教学活动前、活动中与活动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整合,能够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快速地发现问题,从而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支撑智能化精准内容的反馈机制,还能通过集成自适应学习组件精准捕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智能化推送定制化学习内容,减轻思政教师的教学压力。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精准化供给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全平台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4]。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大平台建设提出了指导性要求。高校要加强平台内容建设,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供给提供基础保障。
首先,合力构建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要与需求相契合,这需要高校构建海量的资源储存量平台,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且全面的内容,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资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微课资源等。因此,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秉承育人原则,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其次,全面建设资源安全保障机制。大数据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因此共建共享平台也具有不确定性。要想实现资源平台的向上向善运营,高校必须制订平台资源的安全保障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培养开发者正确的数据安全观,制订平台日常运营管理规章和运行标准,确保平台共享内容资源的精确性和实用性,降低数据资源上传和下载的不规范性。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加强数据资源安全管理,实时关注平台运营数据和访问情况,并拟定数据资源安全应急预案。最后,加强创新成效评估评价反馈。高校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已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加以评估和反馈,动态掌握情况,有效地进行研判,以此调整精准化供给内容,能够在思政教师和学生间形成双向良性循环。这使得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确认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思政教师的预期,从而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调试更新。
(二)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求的大数据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日益繁杂,要想精准识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高校要正确处理大数据收集的信息。
第一,数据采集原则。在数据采集原则方面,高校要做到“准”“真”“全”。首先,高校在洞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时必须确保精准聚焦特定的学生群体,以深度细化数据采集的目标。基于此,高校可以运用“微文化”这一独特视角,深入挖掘并捕捉大学生群体中的细微思想波动与行为特征数据,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其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数据成千上万,大量的虚假数据、垃圾数据存在于繁杂的数据网中,因此高校在采集数据时要“把握大数据生成的特征和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应用融合的过程中,注意鉴别和筛选数据,提供来源可靠的数据”[5]。最后,高校收集的信息需要全方面涵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求,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需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从学习到工作的各个范围,实现多场景、多终端、多应用的全域大数据获取[6]。
第二,数据采集方法。要想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求,高校需要从网络生成的数据中抓取或经过有目的性地规划后进行采集。针对前者,高校获取数据较为容易,通常借助校园网络系统或利用网络爬虫工具软件抓取并直接导出[7]。针对后者,高校鉴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更倾向于采取有规划的前瞻性布局,以确保数据采集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为此,高校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大学生数据采集工作的深入分析与精细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要制订采集的标准;其次,在进行数据采集时,高校要优先采集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行为密切相关的数据;最后,高校要统筹学校各单位利用智慧校园、趣智校园等平台收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相关的数据信息,将数据信息同步到平台数据库,做好数据储存与管理工作。
第三,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数据分析的最后一项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科学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这些数据是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进而提供精准化教育内容的关键环节。第一,高校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精准要求为导向,通过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求进行预测,构建预测模型。第二,高校要对采集到的大学生思想行为数据进行预处理,从中提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求关联度较高的数据,再通过多种分析方法构建证据链,从中探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求。
(三)定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个性化服务
00后大学生是“数字原住民”,他们爱好广泛、个性鲜明。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多元,要想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而提高育人质量与效果。一方面,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同时,面对不同的学生,高校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科学研判和数据分析,为大学生提供“多对一”“一对一”的内容定制服务。另一方面,高校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实际教学规律采取精准有效的供给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高校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实际出发,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定制化服务板块。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热潮的兴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全媒体时代的步伐,积极适应大学生的网络交互新特点,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例如,高校可以编写大学生年度思想政治教育总结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本年度最受关注的思政热点话题”和“搜索频率最高的思政关键词”等,通过词云图或清单的形式,直观展示大学生一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成果和兴趣点。这些数据不仅是学生思想动态的直观展示,也是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求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智能化推送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受众群体越来越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要求高校利用网络精准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第一,高校应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求,能够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地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高校可为大一学生推送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推送“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殊时间节点为大学生推送“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浏览过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荐关联内容。例如,当大学生浏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高校可以直接推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类似或者具有关联的内容,这有助于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从而确保教育内容能够精准对接学生的知识空白与认知需求。
第三,高校应线上线下同步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其浏览记录进行数据画像,从而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内容供给。大学生画像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的推送提供了有效的量化参考。例如,当高校通过大学生画像发现某个学生正处于入党申请人阶段时,可为其设定“入党”标签,进而在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为其着重推送“党史教育”“党的建设”等相关内容,也可将有相同画像标签的大学生关注的内容作为推送选项,以促进具有相似成长路径的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各地各高校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种好责任田上好思政课[EB/OL].(2021-12-20)[2024-07-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12/t20211220_588493.html.
[2]冯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1):18-23.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4-07-10].https://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
[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4-07-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5]冯刚.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与突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7.
[6]邓晶艳.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
[7]牟芷,黄贵越.交互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