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互动仪式建构

2024-09-11 00:00:00武珂冉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7期

[摘要]文章以杭州亚运会国际播报团为例,对Z世代参与中国故事传播进行互动仪式分析,并阐述了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互动仪式结果。基于此,文章提出铸牢传播认知维度、创新传播内容维度、拓展传播记忆维度、优化传播行动维度的互动仪式传播策略,为Z世代更好讲述中国故事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Z世代;中国故事;互动仪式链;杭州亚运会国际播报团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核心使命之一。尤其是在国际赛事的舞台上,新一代青年通过自身的独特视角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极具时代价值,更是深化国际交流、促进文化互鉴的重要途径。Z世代,即1995年至2010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烙印。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具有思维活跃、彰显个性、注重共享等特质与优势,同时拥有非凡的全球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Z世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声音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将中国故事以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全球受众,为新时代下我国国际形象传播做出贡献。然而,如何突破既有框架,从全新的理论维度探索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仍是摆在Z世代面前的关键议题。

互动仪式链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提出,该理论深刻剖析了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基于此理论框架,一个成功的互动仪式需要同时涵盖身体在场、仪式壁垒、话题焦点、情感共鸣四大关键要素。这一系列要素的协同作用是使互动仪式成功的必要条件[1]。值得一提的是,互动仪式链的核心在于“加能”过程,即个体通过互动形成共同关注的焦点,进而激发情感共鸣,最终这种个体间的情感能量聚集成为群体的情感能量,形成群体固有的情感符号及群体内部的规范准则。

从国际传播的视角来看,中外Z世代在特定时间与事件背景下,通过参与富有仪式感的活动来讲述中国故事,不仅为他们持续向世界展现中国故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一、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互动仪式分析

文章选取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举办期间,凭借超燃播报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出圈的“Z世代·我的亚运我的城”国际播报团(以下简称“国际播报团”)为研究对象,对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互动仪式展开研究。该国际播报团成员涵盖中国、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中外Z世代,他们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旨在为抒发服务亚运情怀、展现国际青春风采贡献力量。

(一)虚实共在:消弭文化差异

为了确保互动仪式的顺利进行,相关主体需要确保参与者的身体在场,这是仪式启动并有效展开的前提条件。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国际播报团成员切身参与各项活动,身体在场的优势使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现场信息。例如,国际播报团成员获得了和国际棋联主席团成员以及多位棋艺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极大拉近了国际播报团成员与亚运会的距离,充分激发了他们分享亚运会所见所闻的欲望。

神经系统的远程传播效果与身体在场的效果相同且“远程交流可以提供某些仪式参与感”[2]。国际播报团成员在社交平台通过直播亚运会现场的方式将现场信息实时传递给受众,他们在直播间与受众进行互动,实现了信息反馈和情感交流,使得受众仿佛亲临现场。除了实时互动的形式,受众会在亚运会相关的视频评论区争相留下有趣的发言,以试图获得国际播报团成员的回复、点赞甚至置顶。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在场感和陪伴感能够让中国故事和亚运故事深入人心。

(二)仪式壁垒:设定群体区隔

在互动过程中,集体认同的稳固性主要源于群体成员对自我身份的统一性认知。统一性认知的形成将进一步构建互动仪式对局外人的排斥机制,进而增强群体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明确的身份认同感。国际播报团是一支链接中外优秀Z世代的队伍,该团的海内外Z世代共享同一个互动仪式,且熟悉各项传播方式与技巧,呈现一定的排他性特征。基于此,国际播报团形成了一种隐形的边界,导致不属于其核心圈层的外部成员独立于空间之外,形成了独特的社群隔离现象。

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多位中外国际播报团成员在土库曼斯坦籍主播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围绕亚运村的City Walk。在此过程中,他们深度体验并展示了亚运村的住宿、餐饮、交通、医疗等优质的服务。同时,他们用Z世代的方式分享自身在亚运期间的所见所闻,提高了传播内容在海外Z世代受众群体中的有效触达率,切实扩大了亚运的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据统计,这支队伍涵盖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津巴布韦等国家的中外Z世代,他们熟练掌握多国语言,有效填补了亚运国际传播中多语种海外队伍的空白。

(三)共同焦点:关注亚运故事

除了赛事报道,在国际播报团走进高校招募中外亚运播报员期间,该团成员还十分注重文化交流。例如,当国际播报团走进中国美术学院时,成员们以艺术为切入点,围绕亚运主题,创作了不同形式、不同语言载体的书法作品。同时,他们来到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主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专业教师张文的工作室并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杭州亚运会吉祥物背后的故事。当国际播报团走进浙江理工大学时,该校以丝绸文化为媒介,精心策划了“三小只”吉祥物和丝绸模特的同台走秀,进而让中外Z世代理解并传播丝绸文化,以亚运会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播报团引入多元化的对话主体能够促使Z世代真正感知中华文化的内涵。在此过程中,中文、中华美食、丝绸等这些具有传播价值的标志性元素将在Z世代与各类文本符号、亚运会以及传播主体之间构建起多维度的互动桥梁,进而形成开放且动态的互文体系。这一系列跨主体的互动交流将持续增强Z世代对中国故事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更为深入而广泛的传播。

(四)情感共鸣:助力国际传播

在互动场域内,具有相同身份标识的参与者会倾向于分享一致的情感状态,因此情感共鸣成为推动互动仪式顺利进行的核心动力,确保了仪式过程的连贯性与有效性。在国际播报团中,毛里求斯籍的Bibi Nushrina Teelhawod和津巴布韦籍的Nyamaharo Kundai Chelsea在原创诗朗诵中表达“运动中蕴含着真正意义上的爱”,并深情告白亚运、表白中国。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国际播报团成员Uzuk Rozyyeva用中文、英文、土库曼语、俄语四种语言朗诵诗歌《月光下的中国》,将她近四年间对中国积累的炽热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同时,国际播报团成员借助社交平台分享他们眼中的中国,并与其他关注亚运会的Z世代进行信息交换和情感互动。随着互动不断推进和持续深入,个体间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彼此的情感状态,进而产生集体意识以及集体团结,扩大了“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3]。

在传播渠道上,国际播报团生产的一系列原创文字和原创短视频通过都市快报全媒体矩阵、亚运海外融媒体矩阵、杭州外宣官方海外社交账号Hangzhoufeel、杭州亚运会官方微信、韵味杭州App等全媒体平台实现了立体式对外传播。截至2023年8月,国际播报团共发布海外推文超过92条,累计阅读量达477万次,互动超80万次。在此过程中,受众通过评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进而与国际播报团成员产生情感共鸣。而这些获得较高点赞量的视频蕴含互动仪式的情感能量,使得国际播报团成员获得继续创作的情感反馈,从而形成更高强度的群体意识,为讲好中国故事带来动力。

二、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互动仪式结果

(一)加深多元文化团结

戈夫曼对符号传统定义的颠覆使得符号具有了新的意义,即符号应能呈现一个完整的人,他既属于私人领域,也属于社会领域[4]。作为特殊的文化符号,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展示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域。通过这一平台,外国Z世代来到中国体验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通过个人的亲身体验感知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与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并将这些非凡经历以更加契合国际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形式传播给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具有浓厚兴趣的Z世代青年,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国际播报团作为亚运会上微观的文化符号,汇聚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外Z世代力量。从采访世界冠军到走进亚运村,再到借助丝绸文化讲好亚运故事,国际播报团的“洋主播”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一个自信满满、开放包容、深度融合且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有效拉近了中外青年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二)汇聚青年传播力量

国际播报团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参与感使得团中的Z世代更加团结,更加主动承担起讲述中国故事的重任。例如,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国际播报团成员黄锦妍,平时热衷于Vlog制作,她通过短视频在互联网上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鲜活的杭州故事,吸引了大批粉丝。Z世代主动拥抱新媒体,创造性地以年轻化视角诠释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显著拓展了国际网络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以风靡全球的短视频社交平台TikTok为例,据最新统计,该平台顶尖创作者群体的平均年龄低至24岁,且用户构成中近四成是18至24岁的年轻群体。TikTok凭借独特的内容生态紧密契合年轻群体的兴趣与偏好,构筑起跨越文化交流的桥梁,已成为全球青年群体的网络文化交汇点。其广泛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它促使来自五湖四海、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年轻群体在交流互动中产生和发现跨文化的共鸣与乐趣,进而以开放包容和好奇探索的态度面对文化的多样性。

三、互动仪式链视角下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的未来路径

截至2021年6月,国家统计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95后、00后Z世代活跃用户规模超过了2.2亿,约占全体移动网民的22%[5]。作为一类规模庞大、技术娴熟、思维敏锐且积极拥抱创新的群体,Z世代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先进科技应用技能,还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与拥有独特的文化视角,他们无疑是我国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重塑国家形象的重要新兴力量。鉴于此,相关主体积极引导和激励Z世代深度参与国际传播活动对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化塑造与传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互动仪式链理论为Z世代传播中国故事开辟了新颖的视角与路径,该理论倡导从“场域共在”“符号共通”“情感共振”“意识共融”这四个维度来构建互动仪式链的策略框架。这一策略不仅聚焦在特定环境中共存的重要性,更致力于促进群体成员对共享符号体系的深刻理解与认同,从而加速意识形态层面的融合进程。该策略最终目标是实现情感层面的深度联结与共鸣,为Z世代群体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系统性指导。

(一)场域共在:铸牢传播认知维度

倡导仪式活动中的参与者应以亲历者的角色融入特定场域之中,从而深化其体验维度。国际播报团中的外国成员大部分是因为在中国学习而被中华文化深深吸引,进而才会在国际播报团的舞台上表白中国。因此,相关主体可以动员并激励海外的Z世代群体,邀请并鼓励他们赴华学习或旅游,沉浸式地体验中国多元的文化、丰富的美食以及独特的民风民俗,以此来促进跨文化的深度交融与相互认知,同时搭建Z世代与中国故事对话的多重空间,使他们深刻理解甚至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数字化是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的存在状态,有助于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他者在塑造真实国家形象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视角构成了展现文化多样性及增进跨文化理解的优选途径之一。近年来,不少国外Z世代主动传播中华文化,成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他者。而Z世代在以他者视角进行国际传播时,因其在文化适应、身份认同及外在形象上更贴近国际受众,故而其叙事风格能够更有效地被国外受众所接受,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二)符号共通:创新传播内容维度

除了类似亚运会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相关主体还可以设计并搭建更多涵盖高密度、多元化领域与空间并涉及多主体参与的互动仪式平台,让Z世代在频繁的交流互动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并接纳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还能够增强对中华民族整体性文化共识的理解与体会,从而有力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维度。具体来说,相关主体可以针对Z世代的多样化兴趣与独特消费品位,细分市场圈层,精心策划移动视频、音乐应用、手机游戏及动漫电影等多元化产品线,深度融合中华文化精髓与中国价值理念。这一策略旨在推动传播内容向生活化场景贴近,使传播视角更加贴近民众日常生活、传播时间节点实现共时性覆盖、传播流程更加简洁高效,以期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与最大化。

(三)情感共振:拓展传播记忆维度

当前,传统的正面刻板叙事模式已难以深入触动国外受众的内心,相关主体亟须引导Z世代运用创新思维巧妙融合当前最前沿的传播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紧密契合其需求的生动鲜活的感官体验。通过创新策略,Z世代能够将中华元素、文化精髓及主流价值巧妙融入短视频中,并借助视觉与听觉的多重感官冲击,牢牢吸引国外受众的目光,促使他们更易于接纳并内化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成深刻的记忆,并有望将这种共鸣进一步扩散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对部分Z世代华裔或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较为浅薄,自主传播意愿不强的问题,相关主体应借助互动仪式链中的情感元素,将诸多稍纵即逝的短暂情感与体验提炼并转化为深厚的情感能量,并通过传递情感能量形成一种情感共享状态,以此促进情感的深化与传递。相关主体通过激发Z世代情感共鸣并输出中国故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形成口碑效应。这样的社交化传播模式不仅更符合当代年轻群体的喜好,也能够使中国故事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打破文化隔阂,扩大传播中华文化的朋友圈。

(四)意识共融:优化传播行动维度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主张从关系视角看待“场域” [6]。相关主体需要认识到,在文化互动的仪式场域中聚焦场域的独特属性、参与者间错综复杂的网络关联,以及信息传递的深层次机制的重要性。唯有如此,相关主体方能实现“多途径并行,统一声音输出”,进而塑造高度一致且鲜明的国家形象。因此,相关主体引导Z世代积极参与国家形象构建的核心任务是持续且深入地剖析Z世代的思想动态,构建和制订目标导向的引导框架与规制策略,同时注入情感能量并将其作为驱动力,以增强Z世代的国家认同感。此举旨在将互动仪式转化为长效性的认同机制,而非仅停留在仪式现场短暂的符号狂欢。

在推动Z世代有效传播中国故事的进程中,相关主体必须要制订多维度的影响力策略,以深化中国叙事与中华文化的内在渗透力,进而提升中华文化在更广阔的受众群体中的裂变式传播力。Z世代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多元个体及群体的新型互动仪式空间的形成,以及构建循环往复、持续深化的传播路径。从个体层面审视,文化认同的增强是一个渐进且累积的过程。而放眼Z世代整体,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在构建一种基于裂变效应的关系网络,该网络通过个体间的互动与连接实现信息、观念及情感的迅速传播与扩散,为高效传播中国故事铺设了坚实且富有成效的通道。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7]从互动仪式链的维度审视,Z世代在传播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对个体、社群乃至整个社会均体现显著的传播效能,是推动中国故事与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的关键力量。然而,当前此领域的具体案例与系统性实践探索尚显不足。鉴于此,相关主体应以此为契机,为中外Z世代打造交往交流的平台,积极激发Z世代的参与热情,进而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迈上新台阶,实现从触动人心向深度认同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及中国价值的跨越。唯有如此,Z世代方能在传播中国故事的征途上稳健前行、行稳致远,为中华文化在广泛交流中实现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邓昕.被遮蔽的情感之维: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诠释[J].新闻界,2020(08):40-47.

[2]王燕妮.洋网红跨文化传播的互动仪式链构建:以哔哩哔哩账号“歪果仁研究协会”为例[J].科技传播,2022(14):65-67.

[3]余素青.新时代中法西传的对象选择、翻译策略及叙事体系构建[J].社会科学家,2023(10):17-23.

[4]卢德平.社会学与语言学的两条主线:符号学的综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73-81.

[5]彭振刚.“Z世代”国际传播策略与实践路径研究[J].对外传播,2021(07):39-42.

[6]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2021-06-01)[2024-07-09].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