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

2024-09-11 00:00:00陈秀图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7期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事件频发。文章认为,高校应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新格局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生态环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文章立足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概述,阐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意义,从加强打造多元主体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完善建立多方协同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优化创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方式、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联动协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协同治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这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指明了方向,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高校应围绕协同治理理论,科学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主体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优势作用,从而培育时代新人,塑造良好形象,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建设与发展[1]。

一、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概述

协同治理最早出现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危机频发,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研究者形成多中心治理模式;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概念,他认为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序结构可以通过协同来实现;21世纪初,协同治理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发展成熟,并成为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与趋势。《关于协同治理》指出,协同治理是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展开密切合作,围绕共同目标实现对公共事务有效管理的过程。除了需要利益相关者互动合作,协同治理还主张多元主体参与,实施信息共享和透明问责机制,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完成。现阶段,协同治理理论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引入协同治理模式,能够促进更多主体共同参与,及时发现、有效监控和尽快解决网络舆情问题[2]。

二、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意义

(一)有助于壮大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力量

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媒体大量涌现,媒介使用习惯和信息接收形式发生改变,高校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容易因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而受到影响,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网络舆情,甚至造成社会影响。基于此,高校要发挥网络舆情治理作用,依托协同治理理论,让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高校主管部门、师生群体等多元主体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进一步壮大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力量。其中,政府部门可以引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网络舆情发生点,协助高校及时查明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更有针对性;新闻媒体可以依托自身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利用媒体平台及时披露事件真相和澄清不实传闻,协助高校还原网络舆情事件真相,引导社会舆论正向发展;高校主管部门和师生群体可以在传帮带的作用下协同施力,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氛围。可见,多元主体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与职责,积极正确地引导舆论,有效地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效率。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效率

高校网络舆情会经历潜伏、萌芽、爆发、蔓延、反复、缓解等多个发展阶段,要将网络舆情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高校必须在网络舆情的潜伏和萌芽阶段实施有效措施,进行网络舆情治理。高校要依托协同治理,让多元主体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并通过沟通交流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与共享,使不同主体发挥自身力量和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督、研判、预警和应对。具体来说,高校要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初,协同网络管理部门及人员确定网络舆情类型、发展状况、影响范围等,组织调查网络舆情事件情况及引发原因,及时公开事件真相,引导公众监督,并反思和改正自身问题;政府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管,深入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状况,协同新闻媒体,向公众展现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全过程,指导高校制订应对策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基于此,多元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全面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展趋势与方向,有助于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效率。

(三)有助于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生态环境

网络舆情的出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实现全面综合的成长,因此高校要做好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使学生通过网络更好地学习、沟通和成长。而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施力,也就是多元主体要围绕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环境这一共同目标,从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应对等方面出发,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形成多元共治局面,加强高校网络环境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网络舆情问题[3]。其中,高校可以依托校园网络运营监管平台,有效了解学生、教职工的工作和学习生活情况,及时监测网络舆情;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可以对网络舆情加强监管和分析,及时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开展协同治理,降低网络舆情影响,有效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

三、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

(一)加强打造多元主体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

在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必须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推动网络舆情治理有序开展。第一,明确多元主体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构成。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是由政府部门、高校、新闻媒体、师生群体等构成。其中,政府部门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协调网信部门提供支持,提高高校对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处置的能力;高校可以组织党委领导、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共同推进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新闻媒体可以及时传播舆论事实,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师生群体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及时反映网络舆情情况,促进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高效高质完成。第二,准确把握不同主体角色定位。政府部门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核心,具有权威性,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发挥决定性作用;高校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力量,可以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其他多元主体,帮助其他多元主体研判网络舆情态势,并制订科学决策;新闻媒体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传播媒介,可以及时准确掌握与网络舆情相关的信息,通过完整串联信息还原事件全过程,有效遏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师生群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的直接生产者和重要参与者,可以在正确引导下参与网络舆情治理,从而对症下药,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空间[4]。

(二)完善建立多方协同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

第一,构建“一体两翼”工作格局。“一体”为高校,“两翼”为新闻媒体和网信部门。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由学校党委领导的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小组,包括党委宣传部、信息化处等职能部门,并从促进各部门相互协作和各司其职的角度入手,明确相应工作内容和职责,如:党委宣传部负责高校网络舆情日常监督和分析研判工作;信息化处负责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处置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与保障等。新闻媒体要利用媒体平台发声,防止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并助力高校宣传部门围绕热点话题,利用新媒体巧妙设置议题,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网信部门要助力高校提升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处置能力,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事半功倍。第二,形成科学完整工作体系。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要构建完整的工作体系,让多元主体在各司其职和相互协作中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应对等工作。尤其高校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强化校内外协同机制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及时互通共享、专常兼备应急管理等方面,理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流程、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路线等,通过高度协同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与治理。

(三)优化创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方式

第一,搭建系统信息管理平台。政府部门、高校、新闻媒体等共同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除了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监控、管理和获取,还要增进多元主体之间对网络舆情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以便多元主体围绕网络舆情及时做出反应。高校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使多元主体直接通过该平台上传网络舆情信息,及时获取、高效共享这些信息[5]。第二,共同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协同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将有关于网络舆情案例等发布出来,帮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范,端正自身思想行为,不断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使学生不以讹传讹,从而减少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及时控制与解决高校网络舆情。第三,网络舆情动态化监管。高校要联合多元主体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动态化监管,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及时通过互联网公布网络舆情信息,有效治理高校网络舆情。

(四)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联动协同保障体系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协同共治,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联动协同保障体系,为协同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提供强大支撑,提高网络舆情治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第一,做好随时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常态化准备。高校要联合多元主体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处理等常态化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由政府部门统一指挥、高校协调管理和新闻媒体提供传播支持,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开展科学、有效,便于多元主体快速做出反应,应对高校网络舆情,降低网络舆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全方位多层次引导干预。政府部门、高校、新闻媒体等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政府部门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管理,高校要收集整理发布网络舆情信息,新闻媒体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等,从而快速完成对高校网络舆情产生机制、发酵蔓延等的细致分解,发挥多元主体的自身优势,快速、准确地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治理。第三,推动高校网络舆论场建设。高校要联合多元主体从官方舆论场、校园舆论场、社会舆论场等角度入手,建立系统的高校网络舆情舆论场体系,支持和鼓励不同舆论场整合新旧媒体,如校园电视广播媒体、微博微信新媒体等,围绕网络舆情进行完整分析。在巨大舆论场作用下,多元主体可以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遏制网络舆情扩大,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6]。第四,构建师生参与和专业应对结合的协同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提高自身网络与媒介素养,用辩证思维看待网络的各种信息,减少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另一方面,高校要联系新闻传播学家、网络舆情分析专家等专业人士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统筹应对工作,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形成科学研判意识形态风险源,准确判断舆情风险强度,制订科学应对决策措施,不断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水平。

四、结语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若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不到位,则会影响高校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治理和研究,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要引导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加强打造多元主体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通过准确定位不同主体的角色,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度,促进多元主体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治理等工作中展开密切沟通与协作,有效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助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推动高校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林炯.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3(12):96-99.

[2]田子.协同治理视域下政务微博参与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4(03):54-57.

[3]王进怡.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J].国际公关,2023(24):194-196.

[4]韩清怡,叶定剑.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3(10):133-136.

[5]陈旭.治理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10):100-101.

[6]李鑫.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0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