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区块链的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体系研究

2024-09-11 00:00:00李琳娜朱琳罗维王佳祥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7期

[摘要]当前,网络舆情具有信息来源广泛、平台繁杂等特点,存在跨平台响应不及时、追踪溯源难等问题。文章针对跨平台网络舆情传播监管难的问题,分析多源异构网络舆情数据的传播机理,设计基于分层区块链的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体系,以期有效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保障网络舆情处置证据链的完整性,为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提供可行性方案,不断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成效。

[关键词]网络舆情;跨平台;监管体系;区块链;可追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网络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网络舆情的出现。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人们对某一事件、现象、人物或政策等话题所表达的意见、情绪和观点的总体。在“自媒体+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传播变革升级,网络舆论环境纷繁复杂,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质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突发事件升级,形成网络舆情,甚至演变成社会性行动,加剧社会发展的现实风险,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能否对网络舆情进行快速而精确的监测与预警,有效管理和引导网络舆情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公共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还关乎社会稳定与公众利益的保护。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负面信息或错误舆论,便于有关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确保网络空间的清朗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有关主体亟须正确引导公众有效地识别信息真实性,有效治理网络舆情。区块链技术则因去中心化、自治性和链上信息难以篡改的技术特性,而为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技术优势。文章提出基于分层区块链的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体系,为区块链技术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区块链技术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助力有关主体有效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保障网络舆情处置证据链的完整性,为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提供可行性方案,不断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成效。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前,网络舆情呈现内容复杂、治理难度大等情况,尤其是涉及教育公平和考试公正等方面。

第一,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信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且信息生产成本较低、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舆情呈现复杂性。例如,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热门话题和新闻事件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并在短时间内被迅速传播,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和讨论。第二,网络舆情的传播内容发生变化。一方面,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层出不穷,不利于人们辨别真伪,引发人们的负面情绪,形成思想误导。另一方面,网络暴力等不良情况凸显,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引发人们对网络道德和伦理的关注和讨论。此外,网络舆情不仅使人们形成错误认知,也损害网络空间的公平性和真实性。

基于网络舆情的上述特点,网络舆情监管难度大,有关主体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与治理面临信息甄别的挑战、法律与道德的平衡、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及公众意识的提升等难题。可见,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网络舆情治理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相关研究工作

面对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有关主体及时精准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有利于发现、处理突发事件带来的公共危机,维持社会稳定。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因此,有学者对区块链技术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进行广泛研究。

赵丹等基于信息传播和区块链理论,提出一种区块链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概念模型,并爬取Steemit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块链技术能有效遏制网络舆情传播[1];宾晟等提出社交网络舆情传播模型并对其进行转移概率分析,验证该模型有助于打破网络舆情管理瓶颈[2];郭苏琳等从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和弹性管理理论出发,建立网络舆情弹性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并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出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系统体系[3-4];周汉杰等提出一种社交网络舆情管理系统模型,从多层面探究防控社交网络舆情风险的关键[5];王晰巍等构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网络谣言甄别模型,实现对网络谣言的可追溯,推动舆情监管中心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和引导[6];赵丹等基于信息细化和舆情传播理论,提出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信息细化系统模型,采集Steemit和新浪微博新冠疫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7];宁茜茜结合区块链技术构建社交媒体平台下网络舆情反转治理机制,并验证区块链技术对网络舆情反转的治理效果[8];安宁等通过ELECTRA和REDP等方法对文本信息进行抽取,构建微博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网络舆情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9];郑佳悦等探索基于区块链的网络舆情监管和治理的可行办法[10];刘嘉琪等基于Petri网络构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存证系统,发现舆情上链存证机制对虚假网络信息起到震慑作用[11];曾子明等采用区块链和IPFS的双存储机制进行舆情数据的海量存储,构建多社交平台网络舆情溯源体系[12]。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多以单一平台为信息源对网络舆情传播与治理进行分析,鲜有就跨平台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研究。基于此,文章以多平台网络环境为背景,构建分层区块链的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并设计跨平台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响应与处置流程,以有效防范跨平台网络舆情,为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与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三、基于分层区块链的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体系

网络舆情不是单点爆发的,而是多点开花式爆发,是在各平台的广泛传播。在区块链技术和媒体融合双重背景下,文章认为,有关主体要充分利用新技术,解决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环节中由于多部门、跨平台导致的平台关联弱、响应慢、跟踪追责难等问题。同时,在信息多模态的情况下,有关主体开展网络舆情治理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防止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扭曲。基于此,有关主体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网络舆情治理,迅速锁定舆情事件的发展全过程,精准定位原始发布者,从而实现舆论引导的精准化,高效处理敏感数据,建立多平台分任务处置机制,快速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提高网络舆情处置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全面性,保证网络舆情事件证据链的完整性,构建全时、全域、全链的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体系。

(一)分层区块链架构

文章提出基于分层区块链的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体系架构。上层由网络舆情监管中心和各网络平台的舆情对接部门组成,通过联盟链进行跨平台协作。各网络平台的舆情对接部门作为联盟链中的节点,参与舆情信息的监测,记录网络舆情信息的元数据,实现跨平台、多部门协作监管,提高网络舆情的响应速度,实现协作处置的全链条溯源。尤其舆情对接部门是连接上下层链的枢纽,是实现跨平台、多部门协作的重要一环。下层由各网络平台在各自网络中建立私有区块链,用于记录平台中用户发布的网络信息元数据。虽平台内的所有用户是私有链中的节点,但只有平台设置的网络舆情监测权威节点才具有写区块的权限。舆情信息不存储在私有链中,而被存储在平台的数据库中,便于有关主体后期精准定位原始发布者。权威节点只将相关舆情信息的元数据及其哈希值存储在私有链上,用于快速准确追溯舆情事件发展过程。

有关主体利用区块链记录用户发布的网络信息相关元数据,可以使数据无法被篡改,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防止意图篡改曾经发布的信息而躲避惩罚的行为。同时,有关主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设计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也可以实现高效信息分类和识别,并构建关键词筛查机制和阈值判断机制,从而全方位进行舆情分析和舆情溯源,并最终建立包括实时监测、精准预警、分层多部门快速响应与处置等环节的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主体利用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技术建立联合多级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处理机制,使联盟链和私有链协同工作,通过部署不同功能的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舆情监管。也就是说,当上层网络舆情监管中心收到下层各平台发送的预警信息后,网络舆情监管中心在上层联盟链发布舆情警报,通知各平台迅速反应,处置舆情信息,从而实现利用智能合约对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例如,有关主体可编写智能合约设置关键词阈值,当网络中某一关键词在一定时间达到一定热度则进行舆情预警。此外,有关主体通过网络舆情监管中心感知网络舆情风险,实时监测与掌握舆情发展态势,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

文章提出基于分层区块链的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即通过一条联盟链和多条私有链组成双层区块链架构,以不同层次的区块链实现不同功能、存储不同的数据,并利用智能合约实现不同层次区块链之间的数据流通,从而提升系统的有效性,降低交互延时。

(二)监测与预警

1.网络舆情监测

传统的单一平台对网络舆情监测存在信息收集不全面、舆情发现不及时、舆情分析不准确等问题,文章引入分层区块链架构,打通平台间的壁垒,使各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抓取分析、识别预判、分类处理,在上层联盟链进行信息共享与协作,从而实现信息的全方位收集与实时监测,并提出关键词筛查机制用于准确、迅速地分析网络舆情,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在下层区块链中,有关主体利用智能合约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类型进行识别,针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提取信息中的关键内容并转化为文本,对文本中文字的同音、拼音、同义词等细节进行识别。其中,用户发布的信息不存入区块链,而存储在企业私有的数据库中,只将用户发布的信息元数据存入下层区块链,如用户ID、发布时间、关键字哈希值、发布内容的哈希值以及元数据的哈希值等,便于有关主体给出关键字,利用关键字生成的哈希值与下层哈希值对比来溯源舆情信息。

2.网络舆情预警

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舆情预警能够帮助有关主体及时发现潜在舆情,正确引导、积极应对舆情,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和财产损失。文章提出上下层联动阈值判断机制,具体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有关主体可以通过下层区块链利用智能合约预设关键字阈值,分析识别出当前舆情事件的产生地点、关键字、发布数量、搜索量、点击数量、讨论量等,当这些指标达到设定阈值时,下层区块链的舆情对接部门会发出预警来申请人工复审,并将预警发送至上层区块链的网络舆情监管中心。网络舆情监管中心通过专家智库对当前舆情进行研判后,在上层联盟链发布全平台舆情预警,防止舆情在其他平台发酵和恶意传播。也就是说,利用区块链技术,网络舆情监管中心可以实时追踪舆情发展,通过舆情发起地点、产生时间、事件影响等因素了解舆情发展态势和传播规律,全方位掌握舆情传播轨迹和传播方式,为后续的舆情响应与处置做好准备。

(三)响应与处置

文章提出跨平台网络舆情响应与处置流程如图3所示。

有关主体基于分层区块链的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建立联合多级数据清理机制,以正确引导和快速解决网络舆情。当上层网络舆情监管中心收到下层区块链发送的预警信息后,网络舆情监管中心在上层联盟链发布舆情警报,通知各平台迅速预警,响应与处置舆情。各平台在启动舆情预警后,检测舆情关键词并对相关信息重点甄别,对发布舆情信息的用户进行追溯,利用上层网络舆情监管中心发布的关键词哈希值与下层用户发布的信息关键词哈希值对比即可梳理舆情信息的传播轨迹,从而对相关用户采取临时性权限管控,对不在舆情发生地区的用户进行标注,有效治理舆情。此外,网络舆情监管中心协同其他部门快速掌握舆情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生内容、焦点人物等,并报告政府管理部门,由其通过召开发布会、官方媒体通报等方式正确引导舆论。可见,有关主体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网络舆情监管中心能够更加精准、迅速地掌握舆情的产生、跨平台传播全过程,及时甄别虚假信息,积极引导公众了解事件真相,避免重大舆情的发生,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结语

针对当前网络舆情呈现信息量爆炸式增长、舆情载体多样、热点舆情事件和话题发酵扩散迅速等特点,导致跨平台响应不及时、追踪溯源不明确、责任界定不清晰、容易形成信息孤岛等问题,文章提出构建基于分层区块链的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保证对舆情数据的溯源,并从跨平台协作方面探究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为跨平台网络舆情监管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赵丹,王晰巍,韩洁平,等.区块链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规律研究[J].情报杂志,2018(09):127-133.

[2]宾晟,孙更新,周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交网络中舆情传播模型[J].应用科学学报,2019(02):191-202.

[3]郭苏琳,黄微,李吉.区块链技术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体系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09):19-26.

[4]郭苏琳.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及风险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5]周汉杰,王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交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掣肘与纾解[J].情报科学,2021(12):118-125.

[6]王晰巍,张柳,黄博,等.基于区块链的网络谣言甄别模型及仿真研究[J].情报学报,2021(02):194-203.

[7]赵丹,周佳君.区块链环境下舆情信息细化网络结构研究[J].情报科学,2022(09):115-122.

[8]宁茜茜.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舆情反转治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21.

[9]安宁,安璐.跨平台网络舆情知识图谱构建及对比分析[J].情报科学,2022(03):159-165.

[10]郑佳悦,王亮.基于区块链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2(06):10-13.

[11]刘嘉琪,刘峰,齐佳音.基于随机Petri网的区块链舆情存证系统建模与效能分析[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2(01):109-124.

[12]曾子明,江新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于区块链的网络舆情溯源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23(06):14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