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中国科技期刊一直在探索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具体路径。评价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能片面地以影响因子等计量指标作为主要标准,更应该注重其在学科建设、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2022年2月,iMeta正式创刊发行,2024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23.7。iMeta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实践中,致力于建立华人主导的学术交流平台,注重对我国科研和产业同行的培训和服务,注重人才培养,注重研究方法和知识的推广。文章总结了iMeta的办刊特点,该刊的运营模式值得广大中国科技期刊借鉴,其办刊特点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有重要启发。
[关键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iMeta;办刊特点
我国虽然是科技期刊大国,但是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全面启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作。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建立独立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相关主体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应当综合考量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科技期刊的定量指标多与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国际论文比等相关,而科技期刊的定性指标的相关研究尚不充分,还没有具体的厘定标准,相关主体应重点考察办刊单位在促进学科建设、行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1-2]。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初衷是要扭转我国高水平论文大量外流的局面,增强科技期刊国际话语权。建立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能促进科技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刊评价体系,是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前提[2]。
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新办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不断增长。2022年2月,iMeta正式创刊发行,其是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与Wiley合作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3]。2023年11月,iMeta正式被ESCI数据库收录,2024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23.7,位列微生物学期刊全球2/161。iMeta对标国际顶刊标准,采用最高的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已形成特有的办刊模式。文章对iMeta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总结了该期刊的办刊特点,该刊的运营模式值得广大期刊借鉴,其办刊特点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有重要启发。
一、iMeta的办刊基础与发起团队优势
(一)办刊基础
微生物组研究作为全球科技战略竞争高地,已成为美国等世界强国高度重视的重要科学和技术领域。在前沿技术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下,全球多个国家陆续发起国家级微生物组研究计划[3]。我国微生物组研究一直紧跟国际前沿,相关机构开展了诸多以国内力量为主导的微生物组研究[3-4]。中国学者在此领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发表于2017—2021年,微生物学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的论文,笔者共检索到129965篇,来自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以发文量35467篇排在第1位,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以发文量25466篇位居第2(基于Web of Science统计数据)[5]。基于Web of Science查询数据,SCIE收录的137本微生物领域期刊分布于21个国家/地区,中国期刊收录数量为零。iMeta的创办填补了中国微生物及微生物组领域的高水平期刊空白。
(二)发起团队优势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成立于2021年5月,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在这一新兴领域的长远布局,旨在结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的专业力量,促进肠道菌群与健康领域内各专家的交流合作及学科的交叉融合。作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会刊,在肠道菌群分会的引领下,iMeta汇集了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研究的科研力量。这为iMeta组建以华人教授为主的国际一流的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提供了保障。“宏基因组”和“热心肠研究院”是我国微生物组和宏基因组领域最大的两家学术自媒体,“宏基因组”是本领域知识分享的领导者,“热心肠研究院”在中国肠道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二者在科研和产业领域形成了庞大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共同助力了新期刊起航[3]。
二、iMeta的办刊理念和办刊特色
(一)办刊理念
iMeta的目标是打造我国宏基因组、微生物组与生物信息领域顶刊,发表前沿原创研究成果,搭建学科交流平台,增强国际影响力,培养杰出人才。iMeta注重对华人产学研领域的读者和作者群体的培训和服务,注重人才培养,注重研究方法和知识的推广。iMeta在汇集国内一流科研论文的同时,关注出版内容的宣传、翻译和更新,并且高度重视用户维护。
(二)办刊特色
iMeta的办刊特色包括视频解说、图片打磨、拓展讲座、文章配中文翻译,以及拥有庞大的作者和读者群体等[3-6]。具体如下。第一,作者投稿须提供视频解说,讲清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研究意义等,从而提升评审速度,发表后也可用于宣传,方便读者阅读。第二,提供图书打磨服务,高度重视图片质量,与专注微生物领域封面设计和绘图的PaperArtist达成战略合作,并在公众号发布系列作图软件的使用教程,通过培训作者,提高作者分析数据和作图的能力。第三,基于发表的重要论文开展拓展讲座,详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四,文章配中文翻译,方便中文用户阅读;对文章重点内容邀请作者制作专业解读视频,并在直播平台和公众号上进行推广传播。第五,与我国微生物组和宏基因组领域最大的两家学术自媒体“宏基因组”和“热心肠研究院”合作,在科研和产业领域形成了庞大的作者和读者群体[3]。
三、iMeta办刊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
(一)坚定文化自信,服务中文用户
中国科技期刊要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中国成果、中国创造,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果报道体系,抢先报道中国标志性创新成果[7]。当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翻译软件已发展成熟,语言交流壁垒正逐渐被打破,这为我国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新的机遇。
iMeta一直致力在微生物组和宏基因组领域增强我国期刊话语权。在办刊实践中,iMeta汇聚了我国微生物组和宏基因组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同时也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加大论文的宣传力度和传播力度,最大化地发挥论文的价值。这对扩大期刊的国内、国际影响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学者投稿,稿源数量持续增长。
国内的英文科技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应以服务本国科技创新为本。科技期刊应面向作者和读者做好论文的交流、宣传、推广、归纳和总结等服务工作,进而吸引国内的科学家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发表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只有坚持这样的办刊初心和服务理念,找准定位,形成促进学科发展的期刊运营模式,才能在期刊领域获得话语权,增强文化自信。
(二)注重行业发展,汇聚和培养产学研人才
iMeta在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传播和对作者、读者的培养。iMeta自创刊以来,汇聚了国内微生物组、宏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约20万学术自媒体用户,包括数百名产学研领域的专家和10万科研同行。面对广大受众,iMeta提供数据分析、图片制作、平台使用教程,助力科研同行提升科研能力。iMeta始终坚持服务中文用户,将优秀英文论文都以中文形式发布在公众号上,个别热点论文配中文讲解视频。iMeta的办刊实践表明,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要求下,国内科技期刊应融入行业发展,关注企业用户和企业研发进展,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一体化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发挥期刊的力量。iMeta的稿件来源不仅局限于科研机构,还包括企业,除了学术研究类稿件,还涉及平台建设、软件开发、绘图工具使用等。目前,iMeta引用最高的论文是哈尔滨医科大学与杭州幕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表的,中文题目为《Sangerbox:交互、友好的整合临床生信分析平台》的论文,截至2024年6月已被引用433次[8]。
关注行业发展,搭建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对接的交流平台,是我国科技期刊提升影响力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科技期刊应注重广泛汇聚产学研人才,同时也要关注行业内广大同行的科研和生产需求,积极培养人才。如果单刊力量薄弱,科技期刊可依托出版社、期刊集群或主办单位平台对行业内人员进行培训,整体提升行业内人员的科研能力,培育高水平人才以促进行业发展。
(三)持续提升论文内容的活力,实现增强出版
论文的发表并不意味着期刊服务工作的结束,科技期刊应做好总结、解读和推广工作,以提升论文内容的活力。科技期刊应加强对热点、重要论文的挖掘,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在这一方面,科技期刊不是简单地将发表后的论文在公众号等平台上进行推送,而是应从用户学习的角度出发,对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归纳,通过视频、讲座等多种形式,多形态展示学术成果,对重点论文则邀请作者详细解读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过程。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等在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中的应用日益普及,为科学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iMeta发文《ChatGPT与生成式AI正在彻底改变科学界:一个具有双面性的难题》介绍了AI赋能科技创新的意义、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巧、滥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科学诚信的影响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iMeta出版物中的应用,iMeta编辑部提出学术出版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明确披露,确保内容准确公平,且须注重伦理、版权问题”的建议[9]。论文发表后,iMeta安排经典文章系列直播讲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研实践与应用”,邀请作者详细讲解论文内容。
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挖掘论文内容价值,做好论文的解读、宣传和推广工作;应重视应用视频摘要、直播和讲座,对发表的论文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充分借助融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论文内容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实现论文内容增值;多维呈现学术成果,以促进知识应用和共享。
四、结语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科技期刊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探索。文章通过分析iMeta的办刊特点和经营模式发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扎根祖国大地,增强华人科研话语权,更加关注国内用户。科技期刊一方面应将一流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另一方面应汇聚行业产学研力量,注重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这些办刊实践对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期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构建领域品牌的科技期刊来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要目的是阻止科技成果外流,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造福我国人民群众。虽然我国评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但是通过不断的摸索,相关主体一定能够探索出适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晓丽,陈广仁.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基于Nature、Science、The Lancet和Cell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7):758-764.
[2]张品纯.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05):6-10.
[3]iMeta|宏基因组&生物信息期刊:创刊背景和简介[EB/EOL].(2021-11-23)[2024-06-15].https://huaweicloud. csdn. net/63356edfd3efff3090b56bce. html.
[4]邓子新,焦念志,岳建民.大健康时代下的微生物群系[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3(05):553-555.
[5]陈瑞飞,史冬梅.2017―2021年微生物学领域全球研究现状及主要国家对比[J]. 科技和产业,2024(01):239-246.
[6]YONG-XIN LIU, TONG CHEN, DANYI LI, etc. iMeta:Integrated meta-omics for biology and environments[J].iMeta,2022(01):15.
[7]田伟,齐文安,魏均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思考[J].编辑学报,2024(01):1-4.
[8]WEITAO SHEN, ZIGUANG SONG, XIAO ZHONG, etc. Sangerbox:A comprehensive, interaction-friendly clinical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platform[J].iMeta,2024(01):36.
[9]ZHONGJI PU, CHUNLIN SHI, CHE OK JEON, etc. ChatGTP and generative AI are revolutionizing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A Janus-faces conundrum[J]. iMeta, 2024(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