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再灌注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

2024-09-11 00:00:00张忠平丛宇张海月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8期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浮针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60例经临床确诊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接受浮针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常规针刺治疗。临床疗效评估主要以便秘症状、生活质量评分为指标。结果 治疗2周后,2组便秘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P<0.05)。结论 浮针治疗可有效改善中风后便秘患者的排便情况和生活质量,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承受性。

关键词:浮针;中风;便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08-0054-04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风后患者不仅会面临生活能力的损失,还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便秘。中风后便秘(constipation after stroke,CAS)的发生率较高,延长患者康复时间窗,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脑部受损影响消化系统功能、运动功能障碍、药物副作用以及生活方式变化等[1]。便秘不仅会导致躯体不适,还可能加重脑部损伤,并增加患者的康复难度[2]。因此,CAS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浮针治疗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临床中,在CAS治疗中表现出独特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针灸科病房2023年1月-8月收治的CAS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5~62岁,平均(55.1±1.5)岁;病程10~100 d,平均(25.0士1.2)d;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65岁,平均(52.9±2.2)岁;病程11~112 d,平均(26.8±1.4)d。2组患者的一般统计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脑卒中诊断:参照《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中脑卒中诊断标准[3]。①急性起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②出现神经功能局灶性损害的症状或体征,如意识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一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③头颅CT或MRI发现责任病灶。(2)便秘诊断:参考《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V诊断标准》[4]中对便秘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排便少于每周3次;②排便费力感≥25%;③硬粪块或干球状便≥25%;④有排便不尽感≥25%;⑤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25%;⑥排便需要手助排便≥25%。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在40~75岁之间。(3)无失语、智能障碍。(4)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5)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2)中风病发病前已有慢性便秘者。(3)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者。(4)存在认知、语言功能障碍者。(5)治疗前1周内使用导泻药。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本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针灸治疗方法。西医基础治疗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压、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器具:选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贵州安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规格:0.35 mm×40 mm,黔械注准20182270011),针刺选位:水沟、极泉、内关、尺泽、委中、三阴交、天枢、大横、足三里、外关。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选取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右手持针,左手辅助穴区,快速推针刺入穴内,行搓针法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 min,1次/d,连续治疗14 d。

1.5.2 观察组 本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浮针治疗方法[5]。西医基础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中西医基础方法。浮针治疗器具:选用一次性浮针(苏械注准20152200832,规格;中号,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选取部位:双侧腹直肌、腹斜肌、大腿内收肌、小腿胫骨前肌。浮针操作:患者取仰卧位,从外向内方向逐渐触诊,选取“筋膜触发点(MTrP)”,MTrP所在的肌群即为患肌区域,进针点位于MTrP下方3~5 cm处,皮肤常规消毒后,医师右手应用浮针进针器,针尖与皮肤呈15°弹射进针,浮针刺破皮肤后,右手调整针体使之在皮下位置,缓慢向前推行,针尖指向MTrP点,直至软套管没入皮下后,右手持针座,针尖上翘做扫散运动,左手配合按压患肌,待患肌紧张缓解或恢复肌肉的正常功能后,抽出针芯,将软套管置留皮下6h后取出。再灌注治疗[6]:(1)腹直肌:患者自然平卧,双手交叉抱头,下肢不动做上半身仰卧起坐,上半身抬离床面约30°,坚持10s即完成。(2)腹斜肌:完成腹直肌的再灌注活动动作后,再做双手抱头身体左旋右旋动作。(3)大腿内收肌:患者自然平卧,无需再灌注的一侧下肢自然平直,需再灌注一侧下肢伸直抬离床面45~60°后外展,医生站在需再灌注一侧下肢外侧,手握紧患者脚踝处,用力往外拉,而患者反向用力内收下肢。(4)小腿胫骨前肌:患者自然平卧伸直下肢,用力背伸脚尖,而医生反向用力下压脚尖。疗程:隔日治疗1次,3次/W,6 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14 d)。再灌注活动需在家属及护理人员的协同下进行,如果患者偏瘫程度较重,肢体活动不利,则只可行健侧的再灌注活动。

1.6 观察指标 (1)便秘症状评分量表[7]: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的脑卒中患者便秘症状量表评分情况。该量表包括排便频度、粪便性状、排便时间、腹胀、排便困难、排便不尽等6项。评分范围为0~18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重。(2)生活质量评分量表[8]: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 d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SS-QOL)量表评分,SS-QOL量表包括对精力、语言、自理能力、在家庭中所担的角色、活动能力、情绪、个性、社会角色、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工作和劳动的影响等共49项。评分范围为50~250分,分值越低生活质量越差。

[KG(0.15mm]1.7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便秘的相关疗效评价标准拟定[9]。(1)治愈:排便感顺畅,粪便质地软,1~2 d能排便1次,3 d内未见复发;(2)显效:排便感仍欠通畅,排便≤3 d 1次;(3)有效:排便感仍较困难,粪便质地稍有变软,≤3 d排便1次;(4)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便秘症状评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便秘症状评分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浮针治疗过程中,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操作区域处皮肤发红,轻微痛感等症状,但均为轻度不适,无需特殊处理。

3 讨论

CAS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中风对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10]。此外,中风往往导致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其中包括腹肌无力、直肠括约肌功能受损等情况,从而会进一步加重便秘症状的发生[11]。CAS的临床表现,包括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腹胀等,便秘会增加腹压,从而增加中风后颅内压的升高风险,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12]。此外,便秘还可能进一步导致腹胀、食欲不振、营养摄入不足等情况发生,进而影响患者的中风后康复能力和康复效果,延长康复时间窗,增加残障率[13]。

浮针是一种新兴的针刺方法,通过在患肌穴区上刺激特定的经络,符合中医学的皮部理论,通过手法刺激从而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4]。研究表明在浮针治疗时,浮针针具快速刺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下,通过扫散手法运针,在单位时间内给予左右扫散,牵拉、挤压刺激筋膜系统,产生生物电,从而改变细胞离子通道,引起微循环、基膜通透性改变、通道开闭、信号转导等一系列改变,起到快速缓解病痛的作用[15-16]。研究表明浮针治疗CAS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相关患肌,调节肠道蠕动功能,增加排便次数和排便质量,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探讨了浮针治疗CAS的疗效[17],研究结果显示,浮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便秘症状,增加排便次数和排便质量,缩短排便时间[18]。此外,浮针治疗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肠道功能[19]。浮针刺激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改变肠道运动和蠕动功能,增强肠道蠕动能力,促进大便的排出[20]。浮针还可有效缓解便秘临床症状,提升直肠敏感度及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且安全性良好[21]。浮针医学理疗认为,便秘属于肌肉病变,与腹部患肌病理性紧张有关,造成肠道传导障碍,通过浮针再灌注方法,可有效改善病理性患肌[22]。浮针治疗CAS的疗效可能与其对脑血管系统和肠道功能的调节有关。浮针刺激穴区的患肌能够改善脑部的血流量,释放生物电,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18]。另外,浮针还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减少压力和焦虑感,从而缓解便秘症状[23]。

本次的研究表明观察组的排便次数明显增加,排便困难程度明显改善,腹胀感消失较快,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患者精力、体力、生活和工作情绪明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患者情绪明显平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浮针治疗CA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它能够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便秘症状,增加排便次数和排便质量,缩短排便时间,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承受性。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浮针作为一种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方法,并进行推广应用,增加临床样本量观察,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方案,不断验证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蔡文智,王丽,郭丽,等.脑卒中后便秘与脑损伤相关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1):117-120.

[2]武家竹,韩佳炜,张曼,等.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机制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23,39(1):105-109.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9):710-715.

[4]信文,汪亚男,李小江,等.“益气活血汤”药物透入治疗气虚血瘀型阿片类所致便秘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22,39(12):1497-1501.

[5]盛关云,杨雄武,杨学义,等.浮针疗法治疗不同分期原发性冻结肩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22,45(4):39-42.

[6]窦锡彬,黄正干,唐汉庆,等.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功能性便秘2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5):82-84.

[7]刘丽丽.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症状的短期影响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0.

[8]卢佩英.自我效能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87-88.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10]武家竹,韩佳炜,张曼,等.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机制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23,39(1):5.

[11]冯菲.宣白承气汤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3.

[12]邓敏超.“董氏三其穴”干预中风后便秘的疗效观察[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23.

[13]何冬青.胃肠合募配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

[14]符仲华.浮针医学纲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9-156.

[15]陈辉,孙锋,李慧,等.浮针联合自拟通便方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8):83-86.

[16]王翀敏,赵峰,张磊.浮针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6):605-608.

[17]丘文静,王英杰.浮针治疗老年顽固性便秘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0):929-931.

[18]裘波.浮针结合再灌注运动治疗脑卒中后恢复期便秘的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21,33(2):264-266.

[19]肖艳梅,蒋永萍,张小玲.浮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42(8):74-76.

[20]刘伟玲,韩红伟,魏峰明.浮针结合盆底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8):52-55.

[21]吴成华,陈荣,李红,等.生物反馈结合浮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4):84-86.

[22]窦锡彬,许靖,唐汉庆,等.“浮针医学-患肌”理论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运用举隅[J].广西中医药,2019,42(3):55-57.

[23]谭毅,袁龙健,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7):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