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聪明汤治疗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临床观察

2024-09-11 00:00:00黄丽娟陈峰赖小燕彭娟庄兰英陈文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8期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聪明汤治疗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的效果。方法 选择眩晕患者97例,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n=49)、治疗组(n=48)。对照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在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益气聪明汤治疗,持续4周对比2组眩晕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治疗后2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DHI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收缩期血流峰速(Vs)显著增加,血管阻力指数(RI)显著降低,且治疗组BA、VA的Vm和Vs更高,RI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内皮素-1(ET-1)显著降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显著增高,且治疗组ET-1更低,CGRP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聪明汤治疗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可调节血流动力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眩晕症状。

关键词:眩晕;脾虚清阳不升型;益气聪明汤;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08-0041-03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主要由颈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表现为机体空间平衡和定向感觉障碍,睁眼情况下出现旋转等感觉,可持续分钟或几小时,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现阶段临床治疗眩晕多以改善循环和前庭功能为主,其中甲磺酸倍他司汀为治疗眩晕常用药,能有效扩张椎基底动脉,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改善前庭供血,减轻头晕症状,但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有限[2]。中医认为,眩晕病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年高肾亏、久病体虚、瘀血内阻等有关,病变脏腑与肾、脾、肝三脏密切相关,脾失健运则水湿内生,湿痰壅阻,引动肝风,痰浊上逆,上扰清窍,清阳不升则致眩晕[3]。治疗应以健脾化痰、益气升清为法。益气聪明汤源自《东垣试效方》,临床主治清阳不升、脾胃气虚所致视物不清、眩晕、目暗、耳鸣等[4]。鉴于此,本研究将分析益气聪明汤治疗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nayzM/mmzV2qdXy+69kY8A==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0月—2023年9月本院门诊收治的眩晕患者97例,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n=49)、治疗组(n=48)。对照组年龄40~76岁,平均(56.37±8.14)岁;女27例,男22例;患病时间1~8 a,平均(5.14±1.24)a。治疗组年龄40~77岁,平均(56.48±8.22)岁;女28例,男20例;患病时间1~8 a,平均(5.26±1.33)a。2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批。

1.2 诊断标准 符合西医眩晕[5]相关诊断;符合中医脾虚清阳不升型[6]眩晕相关诊断,主症: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次症:恶心、食少纳呆、心悸气短、耳鸣、便溏、脘腹胀闷;舌脉:苔薄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主症必备,次症符合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中医诊断标准。(2)年龄≥40岁。(3)入组前30天内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4)签订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传染病。(2)对研究药物过敏。肾、肝、心等功能器质性病变。(3)有颅脑手术及外伤史。(4)精神疾病者。(5)重度高血压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林(中国)药业有限公司,规格:6mg,国药准字H20040130)治疗,6mg/次,3次/d。治疗组在其基础加益气聪明汤治疗,葛根、蔓荆子、当归、橘红各15 g,黄芪30 g,党参、川芎、白术各20 g,升麻、泽泻、甘草各10 g,水煎取汁300 mL,每天1剂,150 mL/次。2组均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 (1)眩晕情况:用眩晕障碍量表(DHI)[7]从功能、躯体和情绪3方面评估治疗前、4周眩晕情况,满分最高100分,眩晕越重评分越高。(2)血流动力学指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监测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峰速(Vs)和血管阻力指数(RI)。(3)血管内皮功能:取治疗前、4周空腹下外周血5mL,分离血清(离心10min,转速2500r/min,半径13.5cm),用酶联免疫法监测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DHI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DHI评分显著降低,且治疗组的DHI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 治疗后2组BA、VA的Vm和Vs显著增加,RI显著降低,且治疗组BA、VA的Vm和Vs更高,RI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ET-1显著降低,CGRP显著增高,且治疗组ET-1更低,CGRP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且会反复发作,严重者甚至可发展为厥证或中风,甚至危及生命[8]。研究显示[9],眩晕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血液黏度增高等诸多异常病理生理改变,血液流速与血黏度互相影响,血黏度增加会增加血流阻力,使血流速减慢,而血液流速减慢又会增加血液黏度,使血液处高凝状态,致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供氧供血不足,最终诱发耳鸣、眩晕等一系列症状。ET-1为常见缩血管因子,能通过诱导神经细胞分泌兴奋性氨基酸,致血管痉挛收缩,研究显示,眩晕患者应激状态下会释放该因子,加剧局部组织缺氧状态,引发眩晕,同时眩晕加重则会进一步增加ET-1分泌,形成恶性循环[10]。CGRP有强烈舒血管作用,能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内流、激活K+-ATP酶细胞通道,发挥扩血管作用;正常状态下CGRP、ET-1处平衡状态,共同调节脑血流形态,当二者水平失衡可致血管痉挛,致眩晕发作[11]。

甲磺酸倍他司汀为治疗眩晕常用药,可有效改善内耳循环和脑干内血循环,改善前庭供血,减轻内淋巴水肿,改善头晕症状;且其还有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压及血液黏度等作用,但因其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单用临床效果不理想[12]。中医认为,脾虚可致气血不足、痰浊内生、清阳不升,而痰浊阻滞又可影响气机升降,致浊阴不降、清阳不升,终致眩晕发生。故治疗当以健脾化痰、益气升清为原则。益气聪明汤中升麻、葛根有升阳之功,能升发清阳,与清利头目、疏散风热的蔓荆子配合,可使阳气上至头目;当归润燥止痛、活血补血;橘红可燥湿、理气宽中;黄芪善补气、利尿解毒;党参可养血生津、益气补中、健脾益肺;川芎祛风止痛、散瘀活血;白术调理脾胃;甘草补脾益气;泽泻化浊降脂、利水渗湿;全方合用,中气健运,清阳上升,可滋养清窍,使耳鸣、目障、眩晕等症自愈。本研究结果显示,较对照组,治疗组DHI评分、RI、ET-1更低,CGRP及BA、VA的Vm和Vs更高,说明益气聪明汤治疗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可调节血流动力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眩晕症状。分析原因,药理研究表明[13],葛根可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同时有扩张脑血管和冠脉的作用;川芎化学成分可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且可促血管和神经元再生,有效保护神经和脑组织;黄芪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加快血管新生;泽泻有显著降血脂、降压作用,有效成分三萜类能通过增加一氧化氮分泌,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保护血管内皮,且能减少内耳迷路积水,改善耳内平衡,减轻眩晕症状。

综上所述,益气聪明汤治疗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可调节血流动力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眩晕症状。

参考文献:

[1]金丽华,楼航芳,连建伟,等.天麻钩藤饮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3):480-483.

[2]王燕,吴涛,赵铎,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J].药物评价研究,2019,42(2):254-257.

[3]李雅新,刘向哲.刘向哲教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病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4):634-635.

[4]亓光峰,赵超蓉.益气聪明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血亏虚型恢复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1,55(4):60-91.

[5]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3):201-216.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6-127.

[7]李衍菲,李晶兢,李琦,等.眩晕残障量表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筛查诊断中的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43(10):1145-1150.

[8]孟占鹏,李柱,倪进军,等.半夏白术天麻方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临床疗效研究[J].陕西中医,2019,40(2):185-191.

[9]常红,王冬梅,李筱媛.镇肝熄风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肝肾阴虚型眩晕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清D-D、ET-1、NO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4):2672-2679.

[10]李素君,张国栋,郭莉君,等.昂丹司琼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急性眩晕症的效果及对患者脑血流参数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1,32(20):2600-2603.

[11]惠振,赵峰,佟朝霞,等.定眩颗粒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血管舒缩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2):2096-2098.

[12]郑加丽,袁园,邓佳,等.丁苯酞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及复发率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6):113-115.

[13]吴定燕,刘爱军.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23):4184-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