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教授从脾论治肿满病症的临床经验

2024-09-11 00:00:00吴玉涛马凤丽周青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8期

摘要:“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一条文,出自《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阐述周青教授对这一条文的经文释义以及病机分析理解,总结肿满的病机、治则,归纳总结周青教授基于该理论治疗肿满病症的临验实践经验。学习中医经典理论的同时跟随名医实践临证,通过验案探讨本条经文的实践体会与感悟,从而提高自身辨证论治的临床能力。

关键词: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病机十九条;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R25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08-0005-03

周青教授,为云南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第五批师带徒工作指导教师。周青教授常年工作于中医药临床及科研教学,在老年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周青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气化生之处,而老年人随着年岁增高,脾胃功能随之下降,治疗老年疾病过程中要注重调理脾胃,扶助脾胃的同时注意养肾补肾,配合运用补肾填精之品,扶养肾气,使先天亦充养,从而达到后先天相济,补益调养脾胃肾诸脏的目的。周青教授熟读中医经典,在临床中常勤求古训,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博采众方,融会古今,洞悉病机,辨证论治,往往获得良效。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1]为《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一,该论在中医内科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某些心脑血管、泌尿及呼吸系统疾患临床出现水肿或胀满见症者,更有重要指导价值。周青教授临床也常常以此病机出发辨病辨证论治,本文仅就个人跟师学习和临床实践体会,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 肿满病机

《内经》多处提到“肿”或“满”的病状,诸如:“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面肿曰风,足肿曰水”[1]、“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2]、“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1]、“藏寒生满病”[1]……后世医家,多将“肿”、“满”释为:“肿满,肿在皮肤四肢,满是腹内胀塞,总之是指浮肿、胀满”[3]。病机所谓“诸湿肿满”,是指因湿而致的浮肿、胀满病状。其产生机理主要在于脾不运化水湿,湿水同类,湿聚可以为水。因此可以认为,这里的肿满,主要指的是水湿流溢或停聚而产生的水肿或胀满。

中医理论认为,水湿在人体内的输布,主要由肺、脾、肾三脏主宰,上焦肺主气的宣肃通调水道,下焦肾主水的气化分利水湿、中焦脾主运化分清障浊。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中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肿胀无不由于肺脾肾者,盖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4]。由此可见,“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病机认识,正是基于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运化水湿、升清降浊、制水生金的枢纽作用。

2 肿满治则

水湿乃为阴寒之邪,其所以内生水肿或胀满,皆因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或肾虚火衰土不制水,或脾虚肺弱三焦不利,肿满多为本虚标实之虚寒证。因此,对于水湿而致的胀满或水肿的治疗,则当以温阳利水、健脾化湿或健脾益肺、通利三焦为基本治则。该法前人曾有许多实践经验值得借鉴。诸如:元·朱丹溪谓:“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5];明·赵献可也谓:“治肿者,先以脾土为主,须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温补之,使脾土旺,则能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至于补肾以治肿……惟张仲景制金匮肾气丸,补而不滞,通而不泄,诚治肿之神方”[6];方隅《医林绳墨》也有“脾湿聚而生肿,宜当利水实脾燥湿为要”[7]之论。

现今一些中医名家,基于“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理论也多有各自治疗肿满的独到经验。江苏丹徒名医朱良春,以自创益气化瘀补肾汤(生黄芪30克,仙灵脾20克,石苇15克,熟附子、川芎、红花、当归、川续断、怀牛膝各10 g),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肾功能损伤,肾气亏虚,气化不行,而见水湿潴留者[8]。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查玉明主任医师,自创温肾救心汤(附子、桂枝各75克,白术、茯苓、黄芪、五加皮各25 g,白芍、生姜各15 g,五味子、甘草各10 g,细辛5 g),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上凌心肺,从而引起的心悸怔忡,尿少浮肿,喘不得卧,口唇发绀之水气病[9]。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邹燕勤,用黄芪、当归各30~50 g,白芍、枸杞子各30克以上,紫河车10克,用于治疗肾脏病低蛋白血症[10]。北京医院中医科魏龙骧主任医师,用黄芪30~90克,配党参、山药,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10]……。综观诸医家治疗水肿胀满之水气病,也皆宗“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立论。

3 实践运用

周青教授认为,一般因湿而致的水肿或胀满,多属本虚标实的虚寒证。所谓本虚,是指肺、脾、肾机能不足,特别是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或肾阳虚衰,水湿泛溢。正如《罗氏会约医镜》所言:“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于脾而肌肉浮肿,传于肺则气息喘急”[6]。因此,凡慢性久病的水肿、胀满,诸如: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所见的水肿或胀满等水气病,则多为本虚标实的虚寒之证。诚如张景岳所言:“凡病肿胀者,最多虚证”[6]。

在临床过程中,对于因湿而致的水肿、胀满,周青教授常以温肾健脾、培土生金、渗湿利水为基本治则。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宗张仲景治水气病的真武汤、防己茯苓汤,自拟温阳健脾利湿汤,广泛用于各种慢性久病的水气病的治疗。诸如肺心病、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所引起的水肿、胀满,以及一些原因难明的腹胀、浮肿等,也常以该方化裁治之。

方药:黄芪、茯苓、白术、桑寄生、益母草各20克,丹参、赤芍、汉防己各15克,附子、桂枝各10克。方中黄芪、茯苓、白术补气健脾、渗湿利水;附子、桂枝、桑寄生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丹参、赤芍、益母草、汉防己行气活血、利水消肿。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白术、茯苓、附子、桂枝均有增强免疫和强心利尿作用;而丹参、赤芍、益母草则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血液循环的改善,也有利于水肿、胀满的消除。通过实践观察,该方对于阳虚水泛的虚寒性水肿、胀满,确有良效。

温阳健脾利湿汤在具体运用时可随症化裁,如属心肾阳虚,水气凌心,伴有心衰征象的水肿,可加用杜仲、淫羊藿、葛根、白茅根等;若属脾肾两虚、肾不纳气,伴有咳喘痰多、心悸不宁等,可加用葶苈子、桔梗、车前草等;若属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伴有肾功能不全或肾衰之象者,可加用杜仲、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4 典型病案

桂某,女,78岁。反复咳喘伴下肢浮肿2年余。2年前因咳喘住院发现“肺部肿瘤”并明确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家人要求内科保守治疗,此后反复咳喘,伴双下肢浮肿。2022年10月来诊症见:咳嗽,咯白色黏稠痰,喘促,动则尤甚,双下肢浮肿,纳呆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痰湿内蕴。治以温阳健脾,化痰利湿。药用:黄芪20 g,茯苓20 g,白术20 g,桑寄生20 g,益母草20 g,丹参15 g,赤芍15 g,汉防己15 g,附子10 g,桂枝10 g,葶苈子12 g,桔梗12 g,车前草12 g,白茅根12 g。服药五剂后诸症有减轻,但大便稍稀溏。予上方去车前草、白茅根,加厚朴15 g,大腹皮12 g,以燥湿化痰,行气除满,服药五剂后诸症缓解,宗法治疗月余后诸症减轻平稳。

张某某,男,82岁,退休干部。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近30年,5年来经常出现出现全身浮肿,时起时退。尿检发现蛋白(++)、管型(+)。外院确诊“肾病综合征”,经西药治疗未见明显改善。现仍全身浮肿,下肢皮肤水肿增厚,头昏,脘腹胀满,食欲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量少,色深黄,口不干,脉细涩,舌体胖有齿印,质红苔白较厚。血压正常。按《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病机认识,本例病患脘腹胀满,食欲减退,舌胖苔白,其为脾虚可证。然土衰需补其母,非命火不能生脾土。而且,肾为胃关,关门而不利聚水,必得桂附之阳,以蒸动肾气,即所谓膀胱气化则能出也。拟诊为肾阳虚衰,水湿泛溢。治以温阳健脾益肾,利水消肿。药用:黄芪30 g,茯苓20 g,白术20 g,桑寄生20 g,益母草20 g,丹参15 g,赤芍15 g,汉防己15 g,附子10 g,桂枝10 g,杜仲12 g,白花蛇舌草12 g,半枝莲12 g,泽泻12 g。水煎服,日1剂。服药1周后,患者浮肿渐退。后在此方基础上化裁遣药,加大腹皮12 g,陈皮15 g,生姜皮10 g,以加强和胃利水消肿之效,连服十余剂,诸症大部消除减轻。

5 体会

5.1 传统与现代 中医传统的病机认识应结合现代医学局部的病理变化。水肿胀满常与现代医学心肾功能异常有关。在遣方用药时,则应在传统中药性味功效基础上,尽可能地结合现代相应的药理研究,选用一些既可温肾健脾、渗湿利水,依据现代药理研究又可改善心肾功能的药物。诸如黄芪、益母草、白术、茯苓之类。

5.2 甘草与肿满 甘草是中医药处方中的多用常用药,金匮治水气病的防己茯苓汤也有甘草。前人有“唯有中满不食甘”[11]之说。其言甘草缓中碍脾,不利于水湿运化,对于水湿肿满之患应慎用或不用甘草。现代研究认为:甘草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水钠潴留作用,会产生抗利尿作用。大剂量或长期服用甘草,可引起浮肿、钠水潴留、血压升高[10]。

5.3 水湿与瘀血 水湿之生源于肺、脾、肾之气虚不运,气虚既可引致水湿内停;也可因气不行血,瘀血内生。故而中医则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10]之说。这也与肿满之生与血液循环障碍相关的病理认识相吻合。因此,治疗水气病,尤其是因心肾功能异常而致水肿、胀满者,适当选用丹参、赤芍、川芎或水蛭等,可以增强化瘀利水之效。

5.4 附子与毒性 附子是治水气病真武汤中的主药,其可温肾助阳、强心利水,但其也具有一定毒性。关于附子的毒性、药量及煎煮方法,现代有关研究颇多。一般认为,用量越大毒性越强;煎煮时间越长毒性越低[10]。《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剂量为3~15 g,《中药大辞典》煎汤内服剂量为3~9 g。依据医生各人用药经验不同,附子用药量、煎煮方法有异,而避免服用中毒最为重要。现在临床一般多用白附片。

6 小结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病机认识,为后世医家治疗证属虚寒的水肿、胀满奠定了理论基础。凡属慢性久病或反复发作的虚寒性水气病,临床治以肺、脾、肾,确有实效。中医药理论由于受到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不可能与现代医学同日而语。然而中医药学的许多实践经验及治病效果,又是现代医学尚难取代的。如何利用现代医学的科技手段发展创新中医药学,仍是吾辈医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探索课题。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陈躄琉,郑卓人.灵枢经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393.

[3]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内经教学参考资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279.

[4]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46.

[5]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54.

[6]周超凡.历代中医治则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391,396,393。

[7]明·方隅.医林绳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3.

[8]王品,查波.名老中医验方大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9.

[9]张丰强、郑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138.

[10]楼锦英.中药临床妙用锦囊[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7-451.

[11]钱乐天,郭守元,孙桐轩.医学传心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