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语文教学,要以优秀的文化成果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系列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既习言又悟意,在言意共生中促进精神品格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向课文这个例子学习语言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最佳路径。根据统编版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特点,教师围绕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表达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自然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海上日出》一课为例。从内容来说,作者分别写了晴天、少云和多云三种天气条件下的日出过程,每一种情况下的日出,又按照其变化的顺序来写;从结构来看,作者采用的是首尾呼应和分类列举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总分总”的构成形式。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感知作者的表达方式,在品悟内容的过程中生发属于自己的感受、看法和观点。首先,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的“总分总”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处入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描写的生动。比如,学生可以紧扣“奇观”,抓住三种情况下“光亮的变化”,去体会作者围绕中心有条有理地写清楚表达对象的方法。
在学生理解了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后,教师可以给他们播放一段当地的日出、日落的视频,让他们试着写一写观察到的景象。
新课标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的写作应该是有一定的目的的,不能为写文章而写文章,而是因为有话要说才去写。前文所述的感受课文的表达方法,然后进行仿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指向的均是“言”的学习,学生并没有“情动而辞发”,更不知道这样写的意义在哪里,他们纯粹是因为好玩而“依样画葫芦”似的进行迁移写作。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巴金的话——我写文章,因为有话要说,让学生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你觉得巴金是有什么话想说呢?”学生认为巴金是要迫不及待地与大家分享日出的美丽景象。这时,教师可以出示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一步一步、努力上升、终于冲破、完全跳出”等细节,感受日出的变化过程;出示第四、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慢慢冲出重围”等描写太阳光亮变化的词句,进行讨论:“你看到的是一轮怎样的太阳?”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给出了“十分努力、很有上进心、要证明自己”等答案。
这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在负重前行,努力发出自己的光”这一视角,引导学生体会巴金“不畏困难,看到光明”的写作初衷,立志做一个敢于挑战、努力向上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小练笔,就可以让他们付诸行动,实现言与意的共生,德与行的共长。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言”的解码去触摸作者塑造的精神世界,感受“意”的启迪和审美价值,鼓励他们积极运用作者的表达方式,开展练笔活动。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母鸡》和《白鹅》后,学生对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学生在写班上一个喜欢搞怪的同学时,也用上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习作别有一番风味。
被老师点名的徐同学似乎吓了一跳,磨蹭了好半天才慢慢地站了起来。他吞吞吐吐地说出了诗题《逢入京使》后,竟然冒出了“唐·杜甫”的声音。同学们先是一愣,然后哄堂大笑起来。
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徐同学的眼睛忽然有了光,他立刻改口:“哦,作者是唐代诗人岑参。”然后磕磕巴巴地、又有点低沉而缓慢地背诵“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紧接着他又以高亢、急速的语调背诵“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哈,我原以为他“青铜”,没想到他竟然是个“王者”!同学们都被徐同学的表演逗乐了。
与之相比,第二个出场的周同学就明显逊色多了——因为他是真的在走神儿的情况下,被老师叫起来的。他的脸涨得通红,两只手不停地绞着衣服的下角。他好不容易开了口,声音却像蚊子似的,别人根本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老师眯着眼睛,侧耳倾听了半晌,然后评价道:“背是背出来了,可惜却是‘只可见嘴动,不闻人语响’。”同学们再次笑作一团。
学生经历了随堂读写实践之后,会陆续积累到语言表达的多种形式,这些呈碎片化状态的知识,需要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的能力。
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塑造伟大品格”,语文要素是“感受人物品质,学写人物特点”。通过学习《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挑山工》,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品质,心中油然而生对人物的敬仰之情。在习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我身上的闪光点”这一立意,组织学生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运用从本单元课文中学习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件或几件事体现自己的这一美好品格。这样一来,学生在经历了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后,无论是认知还是表达,都能提高一个层次。
比如,一个学生在写《我的“自画像”》时,确定了自己对人很热心这一特点,选择的素材是同学的钢笔没墨水时,自己主动拿出自己的墨囊给他替换这件日常小事。如何将这一瞬间写清楚,突出自己的热心呢?大家纷纷给他出主意,比如,以“这个同学平时沉默寡言,甚至还有点小气”进行对比,“我”在帮还是不帮中稍稍犹豫片刻后,还是马上停下自己的作业,从笔袋里找出一根新的墨囊,悄悄地放到他的作业本上……这些点子,原本都是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累积的一些小技巧,现在关联、融合起来,既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锻炼了表达能力。
总之,在情意交融的阅读与表达实践中,学生将会收获学习的愉悦,成功的自信,动力满满地行走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之路上!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洲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