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思维能力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一,并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与教材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分析、想象、比较、推理、判断,让思维活动贯穿阅读的全过程,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
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容易停留在文字表层,难以深入文本,阅读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教师如果让学生提出如“两小儿是谁”“他们是怎样辩日的”等简单的问题,学生读读课文就能直接找出答案,这对他们的阅读学习没有多大价值。为避免学生提出这种浅层次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如课文中有三个人物,你想针对他们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呢?又如课文说“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两小儿的言论在孔子看来都有道理,对此,你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针对文中三个人物的提问,有的学生提出“文中的三个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试着说说喜欢的理由”。这样的提问不仅切合课文承载的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在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中,理解文本内容是深入阅读的基础;而比较既是一种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多方面的材料,辨别与把握这些材料的异同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就单元内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很好地锻炼思维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自然之趣”为学习主题,单元内安排学习的四篇课文是《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承载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对此,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比较四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通过关注不同课文中出现的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重点语句,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本展示的景色的共同韵味,那就是由具体的想象和丰富的画面组成了令人向往美好的情境。这样提炼的共性能够促进学生通过品味与积累,丰富对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四篇课文表达上的不同点。如同样采用静态描写,《四季之美》中描写黎明时的天空,作者善于捕捉瞬间的美加以表现,主要体现在描写天空颜色的丰富性上,颜色从素净的“鱼肚色”到浓烈绚丽的“红晕”“红紫红紫”,在一个句子中就完成了静谧画面的呈现,显得淡雅而清新;《鸟的天堂》中描写大榕树,作者也是从颜色上着力的,关注点在颜色的鲜艳与光泽上,让阳光照射在翠绿的叶子上,形成的闪光带来耀眼的感觉,进而产生每一片绿叶上有新生命在颤动的美好想象,以此体现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比较阅读,能助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能理解文本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知识,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认知冲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如教学《西门豹治邺》,教师让学生用提问策略开展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提出许多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教师对问题清单进行整理、筛选、选择,发现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西门豹到邺地当官,能够惩罚巫婆和官绅,对方根本不敢违抗,可是西门豹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这个问题就体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认知冲突。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组织学生深入阅读文本。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师生、生生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以“我认为西门豹这样做属于小题大做,多此一举”,使认知冲突得到强化,引导学生在与教师对话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与文本对话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理由。通过对话,学生认识到,如果西门豹只是不声不响地除掉了作恶多端的巫婆、官绅头目,就不能消除多年来他们互相勾结利用封建迷信在邺地造成的恶劣影响,更不能让老百姓从害怕、担忧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投身兴修水利的巨大工程之中;西门豹在给河伯娶新娘的现场,当着老百姓的面,让昔日被他们奉为神灵的巫婆首先现了原形——在漳河中毙命,再让官绅头目也葬身漳河中,让现场的老百姓彻底醒悟过来,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河神!西门豹搞的清除巫婆和官绅头目的“现场直播”,比他向老百姓讲没有河神的道理,效果要好千百倍。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消解学生的认知冲突,就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分析与综合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在阅读时对文本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与路径,都需要多样化的思维活动跟进与支持。
如教学《父亲、树林和鸟》,作者在课文中多次写到父亲对树林里的鸟的点点滴滴都知道得那么清楚,真的像猎人那样熟悉鸟,但课文最后却说“父亲不是猎人”。这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也是课后练习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关注作者在文本中对父亲的描写,即从文本中找出描写父亲熟悉树林里鸟的语句,然后进行分析:在这些语句中,父亲是从什么角度来说鸟的,换作猎人会怎么说,将二者进行对比,从中体会父亲所说的鸟的生活习性,是出于喜欢而留心观察的结果,是父亲爱鸟的最好表现;在此基础上,学生综合这些分析,得出结论:父亲确实像猎人一样熟悉树林里鸟的一切,算得上鸟的知音。这样的结论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见证。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抓住阅读中思维运用的不同角度与层面,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发展的瓶颈,提升思维水平。
作者简介: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