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有逻辑性的抽象思维开始成为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一年级上册《劝学》一文为例作若干探析。《劝学》一文的作者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分别从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及学习的最终归宿等方面论述了作者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在文章中分别运用了比喻、对比、类比等不同的方法来论证中心观点,这些不同的论述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借助哪些阅读方式,从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从文章的中心观点、具体内容、文章结构等角度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
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学生初步运用抽象思维分析各种现象,能够从自己看到或听到的各种现象中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因为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或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还不够,还不善于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辩证地思考问题,导致学生的思考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在思考过程中形成的结论还不够准确,也就难以全面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毫无疑问,荀子的《劝学》一文恰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极好材料,符合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学生通过《劝学》一文的学习,能够在思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从中学习到通过不同的论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文章开篇的第一句“学不可以已”即为全文的中心观点,意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紧接着,教师便要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的方式了解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例子,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分别是通过哪几个分论点来论证这一中心观点的,体会作者论证方法与途径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发现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诸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例证素材,如在文章开头运用比喻论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说明学习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但是可以超越前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寓意学习能够让人的心性得到磨练;作者通过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经历与体验阐述了学习与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表达了建立在有一定基础上的哪怕是片刻的学习也远比整天的空洞思考要有效得多,说明学习不能停留在空想阶段而脱离了实际;作者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表达了人们可以借助外界条件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进步的愿望,如文章第三小段中写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人们可以在借助外界条件的前提下更好地获得学习的进步;作者还列举了截然相反的现象,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强调了人们在学习上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重要性。作者用比喻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人们在学习的时候要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朋友圈,使其对个人的学习与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清晰地梳理出文章的脉络,才能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学习《劝学》一文,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行文结构后,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在一定情境任务中,学生可以学会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让学生批判作者或批判作者的文章,而是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能够运用批判思维,自主判断文章中列举的信息的准确性。学习《劝学》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若干观点提出质疑。如在“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一句中,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作者在这里提到的‘君子’指的是谁”,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查阅课文中的注释作答:“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教师紧接着追问:“那么,这里的君子具体指的是哪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呢?他叫什么名字?”学生一时之间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篇论证说理的文章,作者引用他人的话语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的话语必须真实可信。但是,作者在文中列举的君子,并没有明确的姓名。因此,是否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值得我们怀疑。”又如,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的举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但是会比蓝色还要深。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是否可以说黑色比蓝色黑,褐色比绿色更褐呢?此外,作者在文中列举的自然现象与君子每天反省自己达到明理的境界之间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变化原因在于外界因素的变化,并非事物本身主观上有想要变化的愿望。
帮助学生提升批判思维能力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学生否定教材内容,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并能够带着批判思维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受年龄的影响,高中生思维能力还未达到理想的境界。在《劝学》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怎样启迪学生的理性思维呢?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分析文章各个段落的论证方式着手开展教学活动。
文章的第一段,作者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明了文章的主旨。在后三段的学习中,学生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析作者在各个段落中采用的论述方式,并找出其中的异同。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文章的第二段主要论述了学习对个人知识的提升和行为修养的影响。作者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文章的第三段论述了学习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如人们因为乘坐了马车才能够快速地到达目的地,而不是因为人们本身善于奔走;借助舟船的人其实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文章的最后一段则是通过类比论证的方式论述了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强调学习要通过每一步的积累,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不同的论述方式,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式和态度等角度,全面地论述了学习的价值。这些论证方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拓展了文章的深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综上所述,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作者简介: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