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辨能力,赋能深度学习

2024-09-04 00:00:00赵银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小伙伴深度文本

思辨是思维的核心,语文是一门注重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从语文学科来看,思辨力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是依托语言文本借助语言信息进行逻辑推论的思考能力,指向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新课标不仅提出思辨性任务群,也要求将思辨力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和批判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围绕富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实现深度的、纯理性的体验和思考,逐渐培养深度思维和理性精神。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社戏》是一篇经典文章,也是一篇有争议的文章。文学界对于本文的体裁、主旨都有争议,是小说还是散文?叙述视角是儿童还是成人?是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留恋还是对社会现状的抨击?甚至有人认为文章的结尾戏不是戏,豆不是豆,一切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无疑,这篇经典文章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式阅读的范例,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顺应读者思维、儿童思维,聚焦学生的思辨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赋能学生深度学习。

一、预学单引路,寻找思考盲区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对于初中生来说,预习很重要,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预习能力的强弱关乎个人的成才。但是预习是不是就是读一下课文,认一下生字词呢?其实不然,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需要联系原有知识基础进行预习,并尝试对新的内容进行迁移和思考,把脉自己的思考盲区,这样就能减少新课的困难,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设计预学单,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

教师设计《社戏》一课的预习单,内容除了常规的生字词识记辨析运用外,还可以增加三个内容,一是搜索鲁迅的生平事迹,联系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揣摩作者的心路历程。二是预习思考,初读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有哪些困惑,写下来在课堂上交流。三是思考本文有没有你觉得矛盾的地方。在教学中,教师从课前预习单提出的问题入手,巧设思辨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导学单助学,激荡思维之火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思辨学习是深度学习的核心驱动力。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运用,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思辨课堂”中,深度学习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问题答案的讨论上,更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与合作中,这种深度的互动与合作,使得课堂成为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空间。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辨主题,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开展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一辩“戏好”“豆好”。在梳理完课文主要内容框架之后,教师提取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迅哥儿的眼里,‘那夜的豆最好,那夜的戏最好’,你觉得那夜的戏好吗?那夜的豆真的好吗?结合文本陈述理由。”正方觉得那夜的戏好看,从戏台的红红绿绿的颜色、光亮以及观戏的人的兴奋、期待的心情等角度陈述了理由。反方觉得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骂,想看的没有表演,不想看的旦角唱得没完没了。这是正反两方的第一场辩论,证据散落在文中,学生深入文本提取信息就进入了深度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2.二辩“戏好”“豆好”。教师借助导学单,提出问题:“迅哥儿眼中的好戏、好豆,矛盾吗?”学生陷入沉默,思考一番之后,纷纷发言。“迅哥儿认为戏好、豆好”是因为陪他看戏的人好、心情好。循着这样的发现,他们开始浏览全文,摘录文中让他们感受到“好”的语句。学生首先发现小伙伴对“我”的关心,“我”渴了,就给“我”舀水喝;还有后面偷豆的情节,阿发为了让小伙伴们吃饱,甘愿把自己家的豆子给小伙伴们吃,全然不顾自己可能面临挨骂的风险;所有人都是熬不住的,都不想看戏了,但是有“我”这个客人在,大家都不好意思提前离开;其实“我”也不想看了,但“我”也不好意思说……这里所有的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善解人意,考虑别人的感受,虽然这些少年朋友白天已经看过戏了,但是他们晚上还强撑着陪“我”去看戏,这样的友情是温馨的,这就是最好的感受。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就自然起来,思辨让学生享受到课堂的快乐,他们似乎在和文字捉迷藏,从小伙伴的好想到大人的好。外祖母对“我”很关心,觉察到“我”的不高兴,她让“我”这个小辈感受到了温馨的感觉;“我”想出门,但是母亲怕外祖母又担心安全,在双喜说打包票后,外祖母和母亲一起在那里微笑,这样的场景令人难忘;“我们”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豆,他非但没有责怪“我们”,而且还笑道“请客是应该的”,甚至对“我们”很感激,送了很多豆给“我”家,让“我”觉得特别“好”……课堂充满着思辨的智慧,学生也享受到深度学习的快乐。

三、研学单释疑,寻找思辨之径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思辨的课堂还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引导他们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利用研学单中的思辨问题“迅哥儿认为戏好、豆好,仅仅是因为小伙伴、母亲、外祖母、六一公公这些人对他好吗?课文开头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一次次深入阅读文本,互相交流,找到满意的答案。教师可以继续追问:“既然一切都是美好的,为什么作者又要把《社戏》写进《呐喊》,他想呐喊什么呢?”这样的思辨问题像投入大海的一块巨石,激起学生思辨的浪花。经过讨论,学生找到了思辨的路径,变换角度去反向思考。他们发现所有的美好都是童眼所看,童心所悟,童言所说。“童眼、童心、童言”,这三样东西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需要我们去呐喊,去叫醒那些麻木沉睡的人们。

总之,思辨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候还会变成惊心动魄的浪潮。在教学中,教师要继续深化对深度学习的理解,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智慧的思辨课堂,让学生在品尝语言之果时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生命的价值。

作者简介: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小伙伴深度文本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我和我的小伙伴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我的小伙伴
快乐语文(2019年12期)2019-06-12 08:41:54
“小伙伴”等十七则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深度观察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