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层式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2024-09-02 00:00王有荣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9期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学生写作兴趣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严重制约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教育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渐层式习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其渐进式、层次性、序列化的特点,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渐层式习作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水平,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计划,通过层次递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逐步实现从基础到高级的层级性发展。本文旨在探讨渐层式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核心主题,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精心编排了四篇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和《藏戏》,这四篇课文不仅展现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还介绍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样式。在《北京的春节》中,学生可以领略到老北京人过春节时的独特风俗习惯;《腊八粥》让学生感受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品尝腊八粥时的温馨场景;《古诗三首》通过描绘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的习俗,传递了诗人深沉的思想情感;《藏戏》一文则向学生介绍了藏文化中的瑰宝——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在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环节。下面将以此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渐层式习作教学法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导入阶段:激发兴趣,建立知识框架

【课前导入】

上课铃声响起,教师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已经在屏幕上缓缓展开,一幅幅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现场的画面映入学生眼帘。春节的喜庆气息扑面而来,舞龙舞狮的队伍在热闹的街头巷尾穿梭(如图1),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着的春联寓意着吉祥与美好,厨房里家人们忙碌着准备包饺子的温馨场景令人倍感亲切。端午节里,龙舟竞渡的紧张刺激与观众的热情欢呼交织在一起,(如图2)人们手捧粽子,品味着端午节的独特风味,门上挂着的艾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中秋节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悬,人们围坐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不时地猜着灯谜,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夜晚。

在学生观看课件的同时,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画面讲道:“同学们,这些节日不仅仅是我们日历上的简单标记,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体现。本单元的文章将通过细腻的笔触,带领大家深入感受节日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今天这节课,大家不仅要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更要学会如何像作者一样,用文字去描绘和传承家乡的风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中国传统节日及其风俗文化的知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明确节日的基本概念】

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节日背后的深层含义,不能仅仅停留在“纪念”或“庆祝”的表面,而是要通过讲述节日起源的历史故事、传说与神话,如春节源自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端午节与屈原的爱国情怀紧密相连,中秋节则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学生理解每个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文化明珠,承载着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深入家乡风俗】

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详细探讨如何观察和记录家乡的风俗,观察是了解风俗的第一步。学生需要留意节日期间家乡的各种活动和习俗,如春节的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习俗的特点,如习俗的起源、演变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除了观察,记录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除了传统的文字记录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拍摄短视频、制作VR全景、设计电子相册等,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记录并分享他们的观察成果。在记录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细节描写,不仅记录活动流程,更要捕捉人物的神态、情感交流以及环境的氛围,使记录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如编写节日小剧场、创作节日主题歌曲或诗歌,以艺术的形式展现风俗文化的魅力。通过记录,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风俗文化的理解,还为后续的习作练习提供丰富的素材。

【文学创作与传承】

在有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文化理解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风俗文化转化为文学作品,通过写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写作练习课,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恰当的写作技巧等,将节日风俗的点点滴滴转化为感人至深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叙述中融入个人情感,如何在描写中展现地方特色,如何在议论中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馈,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他们也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和创新者。

二、阅读阶段:分层指导,促进深入理解

综合运用日常阅读测试、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细致入微的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将学生划分为三个不同阅读水平的组别:阅读能力较强组(A组)、阅读能力一般组(B组)、阅读能力较弱组(C组),针对这三个不同的组,教师精心设计差异化的阅读教学方案和指导策略(如表1)。

【整合阅读与习作教学】

在阅读指导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整合阅读与习作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特点和技巧,为后面的习作任务做好充分准备。例如,结合“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任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积累中寻找灵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风俗话题进行写作。对于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教师设定不同的写作要求和建议,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写作和表达。对于A组学生,教师设定较高的写作要求与建议,这类学生通常具备较好的文学素养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鼓励他们不仅要深入解读和分析复杂的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中的家乡风俗描写,还要学会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独到见解。在写作练习中,A组学生被期望能够灵活运用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写出既有深度又具个性的作品,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对于B组学生,教师的关注点在于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并培养阅读兴趣,通过提供易于理解的文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关键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深化理解。在写作方面,B组学生被鼓励积累丰富的词汇和短语,尝试将这些新学到的语言元素融入自己的表达中,以提高语言组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逐步构建起对家乡风俗文化的全面认知。而对于C组学生,教师则更加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初步认知能力,通过展示直观生动的图片材料,并配以简明的文字说明,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风俗的基本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口头描述或写作练习,旨在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要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和互动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家乡风俗文化的理解和记忆,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实施渐层式习作教学的阅读阶段指导,不仅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学会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进步,以及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这些宝贵的品质和能力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阶段:小组合作,交流多元观点

学生在小组内就家乡的风俗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了解和体验。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与家乡风俗相关的话题,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家乡的风俗。

【主题确定】

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为了深化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理解,组织了关于“家乡的风俗”的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确定讨论的主题——“家乡的风俗”。每个小组中每个学生需准备一个与家乡风俗相关的话题,内容是风俗的起源、特点、意义以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等,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搜集相关资料,还要对家乡的风俗进行深入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小组合作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热烈氛围中,学生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关于“家乡的风俗”的见解。

学生A:我们家乡在农历新年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笼和贴对联,这个风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象征着吉祥和喜庆。我记得小时候,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家人一起贴春联,那种浓浓的年味让我感到非常幸福。

学生B:端午节是我们家乡非常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我记得小时候,奶奶会手把手教我包粽子,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成三角形的小粽子,然后放在锅里煮。那种亲手制作粽子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听了这两位学生的分享后,其他学生也分享了自己家乡的各种风俗,有的介绍了中秋节的赏月习俗,有的描述了清明节的扫墓传统,还有的学生讲述了家乡独特的婚嫁风俗。教师也不时地插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个风俗在你们家乡如此重要?反映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加深了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在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他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宽,思路也更加清晰,教师也会在分享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家乡的风俗。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都选派了一名代表,将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和分享,教师则根据各组的分享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家乡风俗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后续的习作任务中。通过这次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还在多元观点的交流中拓宽了视野、深化了理解。

四、写作阶段:分层次练习,提升表达能力

风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地域文化的独特风采,它是岁月流转中沉淀的智慧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学习写作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深入探索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次对风俗的描绘,都是对家乡历史的深情回眸,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刻领悟。经过前面三个教学环节,终于到了今天的写作练习环节。

教师:同学们,“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地方的风俗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众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瑰宝。这些风俗,看似只是庆祝的方式,但它们背后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真挚的家乡情感。现在大家以写作作为钥匙,去解锁这些风俗背后的故事,传承这份无价的文化瑰宝。

【分层指导策略】

首先,教师看向基础较好的学生:你们可以选择一个家乡特有的风俗,深入挖掘它的历史渊源,探寻它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轨迹,以及它是如何与家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

学生A:我知道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与屈原的故事有关,我从这个故事开始探究它如何从传说走向现实,成为一项盛大活动,并阐述它与我家乡文化的紧密联系。

教师:记得在描绘风俗的同时,融入你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独特视角。

接着,教师转向中等水平的学生:你们可以从一些具体习俗入手,分析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逻辑以及人们的心理诉求。

学生B:我想从春节贴春联和放鞭炮这两个习俗入手,分析它们如何营造节日氛围,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这个方向很有深度,你可以尝试解读这些习俗背后的深层含义,并融入你的个人理解和发现,让文章更富有内涵。

最后,教师走到基础稍弱的学生旁边,给予他们更具体的指导:对于你们来说,可以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风俗活动出发,详细描述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比如元宵节赏花灯,大家可以详细描述你看到的有趣的花灯,以及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一定要通过真实的细节描述,传递出家乡风俗的独特魅力。

学生C:老师,我记得去年元宵节我和妈妈一起去赏花灯,我看到了很多漂亮的花灯,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我可以把这些都写下来吗?

教师:当然可以,记住,写作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情感和体验。

【总结】

教师:写作是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过程,今天,大家不仅是在练习写作,更是在进行一次文化的探索与传承,希望大家能够用自己的笔触,去描绘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让读者在阅读大家文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渐层式习作教学,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不仅能够更加准确地运用词汇,构建句子,还能够在篇章中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更加流畅、有条理。此外,学生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细腻、丰富,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和所思所想,这些进步都体现了渐层式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跟上教学进度方面存在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其次,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感受情感方面,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编辑:张国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