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绿化设计为例,围绕 “弘扬地域文化 创造山水校园”主题展开项目实践探究,重点分析了校园绿化规划设计思路,明确了校园景观绿化中的水景和硬景设计要点,并归纳了树种选择和绿植配置方面的绿化设计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契合淮安地域文化的校园绿化设计措施,希望为有关项目设计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山水校园;校园绿化设计
如今,山水校园的打造成为很多院校关注的重点,地域文化与山水校园的互融则成为校园绿化设计中的重中之重。二者的有机融合,有利于营造具有生态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更好地满足师生对于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需求。如何让地域文化与山水校园的互融值得进一步探讨,景观绿化设计者应当合理优化树种、科学搭配植物,在绿化景观中凸显校园地域文化内涵。
一、项目概况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项目坐落于襟河带湖、总理故里的运河名都淮安,学院四周交通便利,水运水系发达 (详见图1)。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学院饱经山水人文涵养,成为 “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之一,更是国内唯一独立设置的以食品科学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占地面积1 500亩,建筑总面积25万平方米,项目为校园绿化工程,要求建设一座集生态型、花园式、人文性于一体的现代校园,重点把控景观绿化工程设计质量,进一步弘扬地域文化,创造山水校园。
二、校园绿化规划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不同于其他场所的绿化景观设计,院校景观绿化设计需要考虑生态化建设、和谐化建设、人文化建设等需要,通过合理配置各类自然生态要素,构建稳定的山水校园生态系统,进而提升校园绿化设计方案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本项目主要围绕苗木适应性设计、特色观赏性设计、功能美观性设计、人文涵养性设计四大理念展开景观绿化规划设计,其中,苗木适应性设计方面,遵循 “适地适树”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植淮安地域文化,优选原有树种和灌木草花,提高苗木成活率;特色观赏性设计方面,针对季节性景观特点、当地树种特色、观赏性价值植物等合理进行配置,以便营造特色鲜明、季节景观多样的绿化场景,满足师生欣赏绿化景观以及活动小憩的需要;功能美观性设计方面,绿化规划设计兼具功能性原则和美观性原则,充分考量硬景水景的空间、赏景等功能作用,发挥绿地、乔灌木、花卉的配置作用,营造具有美学价值的绿化景观,凸显山水景观的美学特点;人文涵养性设计方面,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与学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相契合,符合 “行知并举、德技双馨”校训中的精神思想文化内涵。[1]同时,将山水景观绿化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绿化环境,彰显厚重的校园文化特色,使师生能够通过场地、建筑、水体、绿化等接受教育启迪,达到环境育人的建设效果。
(二)规划设计
校园绿化规划设计过程中,将学院功能分区划为若干部分,包括正门入口区域、教学科研区域、行政生活区域、运动区域、校园道路区域等,总体上遵循 “品绿、赏花、观果、闻香”的绿化规划设计原则,合理搭配乔、灌、草、花,在各个分区呈现不同景观特色,营造淮安地域文化与山水景观和谐统一的绿化空间。学院大门入口处为学院中心景区,入眼为一片绿地,绿化规划设计采用了中轴对称布置方式,中轴绿地将广场左右两部分分隔为两个空间,中心为人文雕塑小品,小品与周围绿地景观有机融合,小路两旁整齐栽植一些乔木,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之感 (详见图2)。[2]教学及行政区绿化规划设计部分,充分考虑学生上课安静环境的需要,规划设计在建筑周围布置若干绿地,栽植一些小乔木和低矮花灌木,主干道两旁则栽植高大乔木,以高大树形凸显院校历史的厚重感,并在景观绿化上突出层次感,形成由乔灌木、林下草本植物组成的上下分布且枝叶茂盛的复层结构群落;学生生活区绿化规划设计部分,加强人群密集性特点的综合考量,距离建筑四周适当位置处栽植树冠繁茂的常绿乔木、落叶乔木,间植小乔木和花灌木等,构建多彩的绿化美景,带给人舒适的审美感受;运动区与校园游憩区绿化规划设计部分,主要在墙面、绿廊等处栽植藤本植物,增强学院垂直绿化效果。此外,为增强景观表现力,在花坛栽植过程中,遵循自然组合的原则进行配置,提升景观连续性,呈现令人满意的空间景观绿化效果。
三、校园景观绿化设计要点
(一)硬景设计
草地绿化设计过程中,项目将石景设计与其融合 (详见图3),主轴上设置 “立德尚能”的石刻小品,通过文字彰显校园文化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校园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目的,使硬质文化景观变得含蓄而自然,不仅凸显了校园景观绿化设计的人文性,而且使山水环境与校园育人文化相呼应,在山水校园和绿化手段的实施下,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文化景观表达方式,为该院校地域文化的弘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二)水景设计
项目水景设计过程中,主要以绿化软景为重点,充分加强场地环境、建筑格局、小品建筑的利用,以此烘托出整个山水校园的空间氛围。[4]此次校园水景设计期间,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结合原有现状进行绿化区域延伸设计,将绿化区域和主要道路相合围,形成汇聚型自然湖塘。同时,打造涵盖 “笃学、敬业、爱生”“严谨、求实、和谐、创新”“明理、求知、践行”等精神内容的文化墙,将校园湖景与校园文化相契合,使整体山水校园和校园文化融为一体 (详见图4-1)。大面积水景设计过程中,优选设计荷花植物,设置景观水池与水苑,与外围建筑空间相映衬,切实增强了水景景观的绿化氛围 (详见图4-2)。
四、绿化设计策略
(一)树种选择
项目树种选择过程中,基于淮安地域文化,优选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乡土绿化树种,这些树种本身具有历史特征标签,是在特有生态环境下形成的植物群落,浓缩着地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特点,承载着当地自然环境与文化功能相统一的功能。具体乡土绿化树种选择时,主要从以下三部分进行考量。
1.立足校园文化
乡土绿化树种的选择关乎校园景观建设的效果。作为校园绿化设计中的重点,项目人员立足校园文化进行乡土树种的合理选择,通过选择乡土树种具象化表达学院内的校园文化特征。在乡土绿化树种选择方面,有效结合当地地域特点与学院地方文化,在校园绿化设计中融入乡土树种的文化标签,反过来再推动校园内山水文化普及,传承弘扬乡土树种等地域文化知识,提高树种绿化选择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2.着眼地区实际
树种选择过程中,重点着眼于地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当地树种的习性及特点,通过采用模拟天然植物群落等方式,丰富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同时,充分考虑学校地理条件等特点,加强树种原产地环境的考量,尽可能配置乡土树种,保持植物群落稳定,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绿化景观,规避与其他院校绿化设计方案雷同,进一步提升校园内整体景观绿化效果。[5]
3.深思绿化成本
树种的选择不可忽略绿化经济成本,基于此,学院绿化设计过程中,积极响应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基于经济性原则上优选绿化树种,所选乡土树种不仅生存能力强,而且方便引种,利于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6]同时,所选树种符合校园内植物造景需要,保证树种适合各类小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达到低投入高效益的绿化设计目的。
(二)绿植配置
1.合理配置绿化苗木
第一,骨干树种配置过程中,优选榉树、槐树、香椿、乌桕、枫杨以及桑树等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这些乡土树种不仅生长力旺盛,而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与抗逆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极大地美化校园绿化环境。结合该校地形河塘纵横特点,种植柳树以及枫杨树种,通过骨干树种的配置,营造出水岸湿地的自然生态美景 (详见图5)。第二,乡土果蔬配置过程中,基于乡土树种种质资源保存的基础,根据学院食品特色特点,种植桃、梨、柿、枣、樱桃、板栗以及核桃等乡土果树,为推进经济型乡土树种的产品研发提供助力,深入创新发展地域文化。第三,乡土景观树种配置时,根据生态价值理念,绿化设计种植国槐、乌桕、梧桐、朴树等树种,营造良好绿化景观的同时,进一步凸显淮安地方文化特色,达到校园环境育人的目的。
2.科学搭配观赏绿植
配置经济效益突出植物。观察绿植搭配设计过程中,主要以乔灌木搭配种植为主,重点加强优秀树种的栽植,提高树种开发利用率。比如,设计选配香椿树种,除了营造绿化景观外,还充分开发幼芽嫩叶、树皮和果的食用价值和入药价值,满足该类树种开发利用的需要。再比如,绿植设置与校内食材药材产业园建设相融合,选配枫杨树种,后期加强树皮、树叶、树种等资源的利用,积极挖掘该类树种在食用、工业、药用原材料方面的可利用价值,以发挥观赏绿植在科普育人中的作用,丰富观赏性植物与山水校园的融合内涵。
配置季节性景观植物。绿化配置过程中,增设了绿化中分带,增加了植物搭配场地,在行道树设计部分,主要配置种植香樟树,部分区域种植栾树、榉树等秋色树种,用于丰富校园季相变化。具体季节性景观植物配置方面,主要结合学院类型、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传统等进行苗木绿植的搭配,所配苗木树形优美,通过搭配雪松、香樟、女贞、水杉等,能够经四季变化产生不同的景观色彩组合特点,为学院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景观绿化氛围,同时,基于校园内部四季色彩变化特点,彰显绿化树种的文化内涵,凸显院校的淮安地域文化与绿化风格特色,给人内心留下深刻的景观印象 (详见图6)。
配置传统园林植物。学院校园绿化设计期间,不仅在绿化工程中融入地域文化,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带有文化象征意味的植物涵养校园文化环境,通过配置朴树、榉树、荷花等,起到一定的校园文化氛围渲染作用,达到生态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绿化设计效果。项目按照由近及远的方式配置荷花、草地、乔木等绿植,具体在中心湖栽种荷花,外围水系岸边种植垂柳等,以绿色背景衬托荷花高洁清新之美。荷花是中国园林景观中常见的造园元素之一,通过在湖内栽植该水生草本,提供赏景美景的同时,加大了校园内部文化渲染的氛围感,推动文化与山水校园的和谐互融 (详见图7)。
五、结束语
项目本着适应性、观赏性、功能性、人文性设计理念,提出了分区规划、硬景水景融合的绿化设计方案。通过运用乡土树种、选配骨干树种、栽种乡土果树、培植经济效益突出植物、种植季节性景观植物及传统园林植物等,有效提升了校园绿化设计效果,最终项目顺利落地实施,成功营造了 “品绿、赏花、观果、闻香”的校园绿化氛围,实现了地域文化与山水校园的和谐统一,达成了以绿化润文化的项目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小娇,龙欢.基于互动模式下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J].山西青年,2020(7):265-266.
[2] 唐雪峰.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人文因素应用探讨[J].美与时代·城市,2020(9):81-82.
[3] 徐鹏,徐瑞深.校园人文景观的营造与大学精神的弘扬:以天津农学院西校区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8):49-50.
[4] 杨照坤,张馨文,楚维杨,等.简论校园绿化与校园人文建设的有机融合[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5(6):53-57.
[5] 赵伟.地域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的传承[J].山西建筑,2021,47(23):150-151,154.
[6] 李颖明.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校园雕塑景观传承学校文化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