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视域下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09-02 00:00:00葛永芳潘长宏张红光
国际公关 2024年13期

摘要: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立足于产业需求,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活动,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本文分析产业学院的内涵界定,探究区域经济视域下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策略,力求从根源处改善人才培养侧供给、区域产业岗位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不断拓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能力培养的理念,以引领区域行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人才需求为终极目标,努力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创新,把人才培养工作与产业链进行精准对接,通过多专业的交叉复合,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进程,彰显职业院校的办学优势和专业优势,为区域经济提供服务,切实满足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产业学院的内涵界定

(一)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产教深度融合

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教育平台,在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共同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地方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平衡好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等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凝聚多方力量共同立足区域产业规划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方案,如此一来就可以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明确方向,确保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及能力与产业要求相适应。[1]在管理模式方面,产业学院强调跨组织、跨领域式合作,积极地实行市场化管理模式,以区域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引导各方教育主体充分贡献人物财技资源,让政、校、企实现深度合作,努力打造产业驱动、市场主导、高校引领的产业学院建设格局。

(二)找准自身办学定位,规划发展方向

在建设产业学院的进程中,一定要从职业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切忌千校一面,如此才能真正地服务好区域经济。基于此,产业学院需要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充分对接市场需求,根据办学定位,把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精准对接起来,聚焦区域产业链需求重构学科及专业,彰显人才培养的产业特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产业发展需求实现高度统一。[2]另外,为了持续促进产业学院发展,必须要彻底突破以往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尝试探索 “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动产业学院的内涵式发展。

(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推动长效发展

职业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积极引导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在实践过程中,由政府部门牵头,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双方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用于支持项目式学习、任务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探索空间,使产教融合逐步走向深入。[3]在运行方面,需要立足于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政企校三方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共管发展,分别从政府、企业、学校三个层面入手,共同协商完善制度体系,包括产业引领发展制度、多元主体决策制度、创新融合发展制度等,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保证教育发展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互适应,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学院长效发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教育加持,职业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产业学院建设离不开学校现有学科专业、科研平台的支撑,根据产业发展趋势,通过申报新专业来为区域产业提供服务。从这一现象能够看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对传统专业教育路径的依赖程度较高。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设置过于教条化,主要以专业基础理论讲解为主,且学分和学时的占比相对较高,但产业领域、职业岗位相关的理论及技能课程安排却十分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以实践课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锻炼,且实践内容以现场观摩为主,极少涉及核心业务,导致学生没有机会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理论学习无法走向深入,技术技能水平提升幅度不显著。教学方法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二)师资力量薄弱,评价机制相对缺乏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产业学院的教师多为理论型人才,缺乏实践经验,未能与产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导致他们难以真实地向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和前沿知识,无法满足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需求。师资队伍一般是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产业人员极少参与专业授课环节,导致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嵌入式等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成效并不理想。虽然产业学院都在努力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这导致企业难以真正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也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此外,产业学院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无法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估,这使学院难以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也难以持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区域经济视域下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是传统产业学院的再升级,在重塑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由政府牵头,促进校企联动,全方位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到实践中,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现状展开深入研究,对产业学院这种新型 “跨界教育”理论产业展开深入研究,主动革新教育理念,在先进理论指导下有逻辑、有目的地规划产业学院建设方案,确立明确的产业发展标准,并适时地出台扶持政策,督促企业以政策为导向,重构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4]

(二)注重多元融合,坚持实践导向

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更要强调多元融合和实践导向。这样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适应产业变革,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金向红认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主要是指能主动融入产教融合战略、深度参与学校办学、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师,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开放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解决问题和应用研究能力,能在产教融合育人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对其他教师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带领作用。[5]

职业院校应当对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积极引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形成多元化的师资背景,积极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产业教授、工程师等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将行业经验融入教学和科研,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注入新的活力,着力构建双师型、双职型师资队伍,让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项目研发等活动,强化师资的实践能力和行业经验实践能力培养,合理应用企业在设备、场地、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分批次安排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参与岗位实训,让校企优质人才实现双向流动,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讨会、恳谈会等,借助会议契机相互交流教学、实践的经验,为教师提供与企业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路,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内涵,持续性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及能力,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打好基础。[6]要完善产业学院管理制度,以促进平稳运行为目标,针对性建立管理机制,加大对产业学院的监管力度,强化校企的共建共治共享,使校企实现协同联动、共赢发展,尝试构建多样化治理模式,如工作委员会、联席会议等,不断提高产业学院管理成效。通过注重多元融合和坚持实践导向,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将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变革和人才培养需求,为学院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推动开放交流,促进国际合作

在构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时,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尝试将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通过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源处解决产业发展阶段的 “卡脖子”问题,把职业教育的效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大教育体系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同国外产业同行展开深度交流,借鉴他们的优秀办学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先进技术、具备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7]同时,组织实训基地的海外师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依托赛事活动全方位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积累丰富的竞赛经验,更好地展示、宣传职业院校对外合作办学成果。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积极与相关产业发达国家、区域以及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合作共建教育示范基地、实训基地等,对现有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以完善,设计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有效发展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努力引导国内国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新型的产教融合新生态,扎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四)实施一体化教学,做好教育衔接

职业院校在建设产业学院、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时,要根据专业特点、立足产业需求,以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技术技能、能力素质为导向,构建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加强应知应会学习。职业院校需要对现有的理论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所属专业的文化内涵,加深对专业以及对口职业的认知,让专业学习逐步走向深入,进一步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分批次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观摩企业生产环境、了解工作过程,详细介绍各岗位的工作内容、操作规范,引导学生对照自身,客观地认识到自身专业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找准后续的努力方向,突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有效夯实学生的技能;[8]第二,加强学训研一体化。将学训研进行有机结合,大力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训项目,有效完善实训课程体系。教师要对学生实训操作过程进行点拨指导,确保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及技能充分应用起来,进一步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另外,增加资源及资金投入,用于建设实景化实训场地,把场地划分为学习、工作、资料三个功能区域,切实满足学训研一体化教学需求,促使教学实效得到显著提升,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综合技能;第三,加强项目研修。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强化学生专业领域技能,项目研修是十分有必要的,主要是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开发研修科目,如综合技能研修、典型技术研修、技术攻关研修等,安排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生产经营等环节,由企业师傅以小班化模式给予学生专业化指导,有效强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视域下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元主体和多项内容。职业院校在建设产业学院时,应当准确把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找准自身办学定位、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三个要点,立足于整体视角统筹规划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应用加强顶层设计、重视生源质量、推动开放交流、实施一体化教学等措施,努力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华.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对外经贸,2023(09):150-152.

[2] 余小舰,占跃华.高职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学,2023(25):119-122.

[3] 顾永惠.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路径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4):90-94.

[4] 马林才,王建林.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4):47-52.

[5] 金向红.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18-124.

[6] 陈杰.数字经济背景下农牧电商产业学院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J].营销界,2022(19):161-163.

[7] 柯婷,王亚煦.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粤港澳大湾区首批全国现代产业学院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 42(18):80-86.

[8] 陈冶风.基于产业学院发展的高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2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