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多元文明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尤为重要。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正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良好载体。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帮助留学生感知、认同、传播中国故事,增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契合点以及情感共鸣,让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在国际社会实现更好的沟通交流,加速构建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
关键词:中国故事;留学生;国情教育;实践路径
留学生来华学习不仅要学会语言和技能,更要通过各种渠道、各个角度更加深入地感知中国,多维度了解当下真实的中国。在高校来华留学生群体中开展中国国情教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的责任目标,在对外交流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国情教育能够有效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是新时期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一、开展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意蕴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讲好中国故事”作为重要论述首次被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通过国情教育这一形式为来华留学生提供聆听中国故事、了解中国国情、感知中国现实的良好机会。
(一)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是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的良好助益
2022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持续推进高水平教育的对外开放,打造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来华留学教育。开展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能够有效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是来华留学生培养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趋同管理是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普遍方式。趋同管理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完成异质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与互相认同。大多数来华留学生正处于 “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单位应在充分尊重其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培养教育,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融入艰苦耐劳、诚实友善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以 “立德”为基础,以 “树人”为目标。国情教育为 “立德”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和良好平台,通过留学生教育这一 “树人”途径,培养术道兼修、具有良好学风和道德品质以及国际视野的多元化人才。
(二)开展国情教育是“培养中国故事他方讲述者”的现实需要
来华留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重要的外交资源和人文交流载体。高校应充分使用这一良好载体,以国情教育为桥梁,发挥优势,推动中方与他方人文交流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巴基斯坦国际学生的回信中提出:“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四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复信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指出: “你们因这条‘幸福路’结缘,是中肯和中非友好合作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传播者。”“赓续传统友谊、讲好中非友好故事”体现了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应通过国情教育给来华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的良好平台。
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是否完善成熟,是衡量高校教育事业对外开放及交流合作程度的重要方面。开展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能帮助留学生从 “知道”中国国情到 “理解”中国国情,即从 “认识”到 “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良好的国情教育如同春风化雨,对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舆论风向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的传播颇有助益。部分来华留学生回国后成长为本国的社会精英,享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们对中国故事的正面传播能够进一步扩大知华友华的民众群体,发挥国情教育的持续映射能力。[2]
二、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实践路径
2018年,教育部印发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 (试行)》,明确 “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3]以此作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指导思想。以感知中国、认知中国、了解中国是其主要目标任务,要培养出能够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的 “一带一路”倡议成果受益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人。高校应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及学科优势,开展具有本校或者本地特色的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为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
(一)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建构系统化、常态化的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体系
从高校层面看,应全过程全方位开展中国国情教育。就当下各个高校对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完成情况来看,一是诸多高校并未认识到国情教育的重要性;二是没有制订系统完善的国情教育方案。国情教育只是在新生教育时有较为集中的体现,没有贯穿来华留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与培养环节。应当把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作为包括课程教学体系和社会实践体系两大体系在内的综合体系进行建设。为提高留学生对中国国情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单位应给国情教育设置相应学分,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必须完成环节,同时建立具体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使国情教育在形式上进一步规范化、内容上进一步丰富化。通过留学生辅导员、授课教师、优秀学生组织等不同层次形式的人员,全员全方位夯实中国国情教育。以学生为本,打造适合本校留学生实际情况的国情教育方案,建立学生的反馈评价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国情教育方案。
(二)优化国情教育基础课程内容与设计
课程教学体系是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育,来华留学生需具备认知和理解中国国情和历史的文化知识,提高对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的表达能力,提升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共情能力。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以传统课程如中国概况课、汉语课为基础,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以让来华留学生感知各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当下真实的中国为目标方针,设置多种主题的选修课,构建多模态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体系。
国情是指某个国家在某个时期的基本特点和情况,也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国情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与之相对应的国情教育也应该根据所处现实不断更新调整,更贴近真实鲜活的当下中国实际。国情教育基础内容的选择重点在于辅助学生感受现当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充分发挥来华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同。
(三)转变教学理念,改进话语策略
国情教育类课程不可避免地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杂糅在一起,教师在教授此类课程时往往会选择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极易产生 “满堂灌”的课堂状况。来华留学教育本身也是一种跨文化沟通的形式,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融合、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改进话语策略。当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教师更应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强化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思考如何用新的话语策略掌握文化传播主动权,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高我国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
教师应及时改进话语策略,搜寻在实践中被证实反响热烈的话题,紧随时代脉搏,善于觉察当下国际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兴趣点。用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和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接地气的话语或是以生活分享的形式最容易打动人心,这样的沟通交流反而可以更加迅速地拉近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越是生活中的 “聊家常”,越能够让跨文化交际找到共通之处,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成长于不同文化环境,但来自各国的学生依然可以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诸多互相契合的部分。除此之外,教师采用的话语方式和概念术语等要易于留学生接受理解,从细微处着手,巧妙设置话题,结合身边人的故事来阐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四)丰富社会实践体系,开拓第二课堂
除了一部分基础课程,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还应包括社会实践体系这一良好的补充。实践体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以走进社会为平台开展的实践活动,旨在帮助留学生切身体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开拓进取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二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第二课堂,旨在让来华留学生体验 5 000年中华文明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文化内涵。要实现培养 “知华、友华、爱华”的来华留学生这一教育目标,就要充分发挥基础课程的主阵地作用,丰富社会实践体系,开拓第二课堂,引导留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通过 “感知”建立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初步认识,通过 “认同”让来华留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 “传播”让留学生以他方讲述者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很多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曾倾向于带领留学生参观当地的旅游景点、城市风光,如今,更多的高校将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的目标从表面上的了解中国变成更深层次地感知中国。越来越多的高校甚至组织来华留学生去到我国中西部农村或者革命老区进行更加深入的实践与感知,感受新时代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脱贫攻坚取得的全面胜利,从对比和差异中形成更加丰富、立体、鲜活的当代中国形象。在活动过后,要注意总结和反思,避免只有输入没有教学反馈的现象。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说出活动后的所思所想,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异质文化视角传递更加真实的中国声音。让国际学生对中国的当下以及当下中国因何而再现辉煌有更加立体的理解,进一步建立来华留学生的亲华、友华、知华、爱华情结。
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实施能够帮助留学生更高效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也为留学生 “多渠道深层次感知中国、全方位多维度了解真实中国”提供了更多可能。学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将国情教育纳入毕业条件,设置对应学分。在课程教育体系方面,应优化国情教育基础课程内容与设计,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改进话语策略;从社会实践体系而言,要丰富社会实践,开拓第二课堂,以期培养出 “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复合型人才。
三、结束语
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来华留学生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也日益成为亟待提高的环节。应结合我国国情、教育方针、外交方针以及来华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中国故事的他方讲述者为主要抓手。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应制订完整的执行方案,有计划有体系地开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优化相关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与设计,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转变话语策略。同时,应增强实践环节,完善以走进社会感知当下中国为主体的社会实践体系,以及以了解传统文化为目标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 廖芳莹.“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与意义:从来华留学角度引发的思考[J].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研究,2023(01):31-37.
[2] 张伟.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3):105-116.
[3] 王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来华留学教育中的文化认同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3,31(07):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