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引导大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社交习惯,本文围绕大学生网络社交心理 “圈层化”展开研究,以网络语言使用作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心理 “圈层化”特征及带来的挑战,提出从解读网络社交圈层话语体系、打造全新圈层文化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心理 “圈层化”进行正确引导,以期为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进一步规范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心理;圈层化;引导
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和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也影响他们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模式。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更倾向于表达个性化的身份和兴趣,容易形成特定的社交 “圈层”,这一现象变得愈来愈普遍。“圈层化”使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寻找到具有共同兴趣、价值观或背景的其他个体,从而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能够促进信息共享和提升交流效率。[1]但是,圈层内的信息传递通常都较为封闭,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层级特征,处于各自圈层当中的大学生认识和思维等都会受到禁锢,进而导致其行为发生异化。如今,网络舆情呈现极端化的演变趋势,圈层当中的大学生群体舆情同样具有极化和异化的发展特点,有必要深入研究网络社交 “破圈”的引导路径。
一、网络语言使用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社交心理“圈层化”特征
(一)封闭固化,“信息茧房”
第一,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以及增长都变得越来越不可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依据自身身份、语言以及兴趣等,选择各自偏好的圈层,长此以往其圈层会变得越来越固化,圈层社群黏性也日益增强,处于固定圈层中成员之间的交流也较为封闭,与其他圈层成员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圈层内部规则逐渐强化,只有遵守内部规则的成员才可以获得身份认可或者自我认同。以动漫圈为例,“乙女”“ACGN”“二周目”等网络用语只有圈层内成员才懂;第二,算法推荐以及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能够在个性化收集大学生浏览偏好的基础上,精准化提供其偏好的信息,容易导致圈层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阻碍,再加上圈层 “回音室效应”的影响,个体已有认知被反复强化,逐渐形成 “信息茧房”。
(二)选择自由,边界排他
第一,当代大学生在构建全新的社交圈层时,对于血缘以及地域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敏感,其通过自主选择自己偏好的社交圈层,更容易与圈层内成员构建紧密的交流关系;[2]第二,大学生依靠自我意志选择的社交网络圈层形成之后,处于圈层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圈层空间的协作人员以及共创人员,其均有条件可以对文本持续再造和传播,在圈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圈层文化的不断熏陶使圈层边界越来越坚固。cosplay 圈、娱乐圈等部分圈层不仅线上交流活跃,线下交流也比较紧密,其中的参与者容易将社会身份和虚拟身份混淆,逐渐表现出排他的特点。“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等网络社交话语便体现了网络社交圈层排他性特征。
(三)等级明显,互动分层
在社交媒体情境当中,大学生所扮演的社交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大学生可以同时拥有多样化的网络圈层,可以细致划分为核心、中间和外部圈层。第一,班级群、微信朋友圈等大学生互动频数最高以及黏性最强的圈层被称为核心圈层,其通常为大学生最感兴趣的社交圈层,会显著影响大学生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并且圈层内部成员的思想及行为等具有高度一致性;[3]第二,兴趣爱好类社区等属于中间圈层,内部成员的交集大多是因为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如今较为流行的 “汉服圈”“饭圈”等便是常见的中间圈层;第三,大学生互动频数相对较少、具有较差黏性的圈层属于外部圈层,其对于大学生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等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局限。
二、网络语言使用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社交心理“圈层化”的挑战
(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被削弱
处于不同社交圈层当中,为了塑造自身形象,大学生通常会遵循一定群体规范与其他成员进行交往互动,这一过程中其会明显感受到 “群体道德”压力。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注重他人和群体对自身评价的心理特征,由此引发的沉默螺旋效应日益突出,当遇到自身意见立场不符合群体的情况时,更容易出现沉默或者被动附和的情况。在各自的网络社交圈层中,当大学生遇到不当言论时,沉默螺旋效应使其选择盲从,引发不当言论在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中持续蔓延的问题。[4]另外,沉默螺旋效应还会增强大学生 “现实社恐,网络社牛”等矛盾性特征,不同圈层创造的独特网络流行语便是大学生群体对主流社会的一种意见表达形式,导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融入此类圈层时面对较高的难度,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产生削弱作用。
(二)大学生思维模式呈现固化趋势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的实质可以归类为一种区隔机制,如二次元等各类比较常见的亚文化圈层,通常都具有较为独特的圈层话语体系。第一,以圈层文化为基础进一步衍生的网络语言,不仅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还可以保持较快的速度有效演变,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交活动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受到独特网络圈层话语体系的影响,各个圈层想要有效 “对话”,会面对诸多壁垒,很多大学生的文化意涵被禁锢于圈层内狭小的区域当中,和外界的隔阂越来越明显。另外,处于较为封闭的圈层话语当中,主流话语传播同样会遇到诸多阻碍,导致有些有悖于主流价值观的价值观念依靠圈层话语的掩饰,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消极的影响;第二,在大数据算法的支撑下,大学生可以个性化选择网络社交圈层,其他领域信息难以渗入圈层当中,导致大学生接收信息虽然多但是并不够广,并且还表现出较高的同质化问题,学生处于智能接收特定领域信息的 “孤岛”,其思想互动以及认知深化等同样局限于固定领域,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信息认识都将愈来愈极端。
(三)舆论风险化解难度显著增大
处于流量至上的时代,部分网络圈层为了博取关注,在面对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等话题时,选择反讽、暗示、调侃等方式,通过输出冲突性以及媚俗性的内容调动受众情绪。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平台会默许违背主流价值观圈层文化的传播,不断挑战公众道德和法律的底线。[5]虽然,网络社交圈层化本身并不会引发网络舆情,可是其信息封闭性特点会导致舆情传播的内循环。在圈层化的网络社交中,大学生对于自身所处圈层的归属感及认同感都较强,为了在圈层内获得自我实现感,其容易出现为维护圈层多数人立场而做出极端行为的情况,这也是圈层容易推动舆情极端化发展的一项主要原因。
三、网络语言使用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社交心理“圈层化”引导机制
(一)解读网络社交圈层话语体系,认识行为特征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文化当中最为独特和明显的文化符号便是个性化的网络圈层话语体系,其对于大学生圈层认同感的构建会产生显著影响。第一,为了更加精准地把握大学生在不同网络社交圈层中的行为特征,需要对其圈层化社交话语模式进行深度解读,梳理各个圈层话语体系的显著特点,以其话语内涵作为切入点,对各个网络圈层群体的网络信息表达形式有效挖掘,以此来理解大学生在这些圈层中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情感等,为可以真正听懂和理解大学生所言所行奠定坚实基础;第二,不同网络社交圈层的文化具有显著差异,其所塑造的群体认知同样各不相同。受到群体极化以及 “信息茧房”等效应的多重化影响,不同种类圈层的成员即便面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价值偏向以及行为逻辑等也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局面。为此,有必要全方位摸清圈层价值立场,揭示不同圈层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面对和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相违背的圈层文化,需要重点研判,并加以引导;第三,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以及保护,很多大学生对于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都具有较为迫切的需求以及较高的要求。网络社交圈层具有较高的同质化特点,其可以为大学生需求认同以及展现个性等提供平台。为了避免圈层内部因为群体极化效应而出现难以控制的负面舆情,应当做到主动分析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对其诉求以及思想困惑等及时回应,帮助引导讨论,减少极端和偏激声音的影响,避免误解和谣言的扩散。
(二)构建人性化舆论引导机制,融入网络圈层
为了有效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圈层,必须构建与 “圈层化”背景相适配的舆论引导机制。第一,应当始终保持舆论引导工作具有较高的政治性,严格遵循主流意识形态严格的叙事逻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推进的重要抓手,坚决抵制和逐步消解圈层文化中不正确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第二,应当提升舆论引导工作的人民性,“一元化”观念的话语传播模式虽然有利于传播效率的提升,但是在圈层化社交模式保持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更加偏向于在自己更为熟悉的网络环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为了更好地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体现人民心声,应当在掌握网络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双向交流平台,对于学生诉求以及建议等做到动态化关注以及反馈;第三,创新也是舆论引导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舆论引导创新应当以网络文化发展规律为重要依据,结合大学生网民习惯的话语风格特征,贴合其话语现实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创新工作,尽量避免说教式、官方化的话语,应使用热门电影、音乐、网络梗等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增加共鸣和兴趣,以此逐步拉近大学生网民和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此外,在切入各个网络社交圈层时,应注重培养具有正面影响力和较强沟通技巧的意见领袖,在与其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发挥各个圈层当中 “领头羊”的影响力优势,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及行为动态变化情况,更加正确地引领圈层舆论。在培养网络圈层 “意见领袖”时,可以筛选思想品德端正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领导力的学生干部,规范地传播正向教育内容。
(三)建设网络育人新阵地,打造全新圈层文化
为了进一步打破圈层文化隔膜,可以在对网络社交模式基本特征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塑造全新的、积极的圈层文化。第一,可以对校园新媒体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形成具有独特性的内容优势,构建与新时代发展相适配的网络育人矩阵。比如,应用校园网络媒体等官方渠道发布学习资讯以及公告通知等信息,充分发挥此类平台在受众群体和信息方面的优势。考虑到校园媒体平台信息传播可能存在单向化和滞后性的缺陷,有必要进一步打通学校、学院、年级和班级之间的微信圈层,抓准重要时间节点以及热点构建德育网站集群。另外,可以在对舆情进行分析和研判的基础上,创新制作更加符合学生兴趣和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微动漫、微简讯以及微视频等创意文化产品,进一步深挖网络育人价值;第二,在打造圈层文化时,还应当提升其 “温度”,改变以往被动式的育人模式,通过 “主动出击”更加牢固地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对大学生群体关注度高的网络话题等深入剖析,设置对应的议题,引导大学生突破网络社交圈层局限,为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提供良好环境,以此构建平等和善的网络社交圈层文化。比如,可以与大学生共同创建 “引流网络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应用表情包以及可爱语言,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和传播,与学生平等交流,营造 “敢说、愿意说”的交流情境,引导教师入圈与学生更加高效地交流,进而促进主流价值文化进入和融入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甄别虚假、低俗和反动信息,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其自我保护意识;第三,应重视在线和线下之间的融合,借助微信、抖音以及贴吧等社交媒体,为学生网络和现实的积极互动合作提供引导,同时,加强社交网络融合,将不同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壁垒有效打通,确保不同圈层的大学生可以 “跨圈”交流和互动。
四、结束语
网络社交属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于大学生信息获取以及交流都会产生显著影响。面对大学生网络社交 “圈层化”的状况,应当充分认识到其局限性以及弊端,通过解读网络社交圈层话语体系,更好地认识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圈层中的行为特征,在这一基础上构建人性化舆论引导机制,通过融入网络社交圈层,更加及时和精准地引导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舆论。为了打造全新的网络社交圈层文化,还应重视网络育人新阵地的构建,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接现实和网络,为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实现持续成长和进步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孙志远,曲艺.网络 “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4,26(01):33-37.
[2] 徐兰格.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逻辑理路、特点探究与引导机制构建[J].传播与版权,2024(04):91-93.
[3] 张明,姚志鹏.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分析及对策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24(02):39-41.
[4] 汪凯达,余龙进.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矛盾与调适[J].高校辅导员,2024(01):42-47.
[5] 胡娟.透视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J].文化产业,2024(04):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