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承载着传播文明价值导向,具有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功效,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从功能定位、基本经验和运行机制三个视角出发,探究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精神力量及其实现的可能路径,以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效能,提高全民精神文明水平,持续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赓续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1]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形式,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功能定位:志愿服务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精神价值
(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发挥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志愿服务事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创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志愿服务融合多方资源,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社会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无法处理所有的社会问题。要想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必然要汇聚多方资源,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志愿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强化协作,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良好格局,促进治理的科学化和高效运转。
志愿服务培育公共精神,营造社会治理良好氛围。公共精神是从无序社会到有序社会,从 “社会良序”到 “社会善治”的首要条件,是社会成员重视公共利益、践行社会公德、参与公共治理的核心所在。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引导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道德风尚,以志愿精神塑造社会精神,培育公共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氛围。
志愿服务调解潜在矛盾,加强社会治理风险防治。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质。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柔性治理模式可以融入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近年来,人民调解服务队、邻里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队、“百姓老娘舅”调解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伍频频涌现,充分发挥志愿者人熟、事熟、情况熟的优势,助力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强化社会风险防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二)在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脉搏中发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志愿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满足群众的基本诉求,它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思想,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志愿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目前,人民生活质量正在稳步提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志愿服务是社会力量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通过多样化途径参与民生兜底、关爱服务,专注于扶贫扶弱、救助孤寡、助残助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领域。此外,志愿服务有利于缩小城乡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在于农村发展不充分。以乡村群众需求为导向,志愿服务聚焦乡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问题,为实现城乡地区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志愿服务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个体在劳动实践中逐渐确立以真善美为引领的人生意义,建构以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为引导的公民意识和以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为导向的精神富有。[3]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力量,群众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同时,也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人积极投入到社会服务中,不断为社会有序运行和传递正能量提供原动力。志愿服务所传递的高尚道德品质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诉求,持续推进全民精神生活朝着富足方向发展。
(三)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伟大事业中发挥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4]志愿服务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支配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全民精神文明水平方面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作用。
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志愿服务虽然是一种无偿的利他行为,但也具备经济价值。从劳动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人作为劳动生产力的主体在产出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志愿服务通过提升人的素养可以高效将生产力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提升经济产出效益。此外,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已被纳入联合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统筹计算中。在协助开展各类活动时,志愿服务能够将人、财、物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及配置,大大降低运作成本,创造经济价值,有利于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推进道德建设。志愿服务所倡导的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理念继承了中华民族互帮互助、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从 “小我”到 “大我”,志愿服务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此外,公民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所在,而志愿服务具有非营利性、纯利他性等特质,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5]志愿服务使人们在奉献与担当中提高道德素养、塑造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在实践中将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结起来,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运行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根本保障
(一)从“单元”到“多元”:志愿服务队伍的组建机制
进入新时代,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过去 “单元化”志愿服务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和活动开展都受到局限,“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的组建优势逐渐显现。它可以将各个原有的独立分离的志愿服务力量进行有效的资源互补和整合,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统的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往往通过组织内部活动策划、人员招募、计划实施等系列流程,注重于单个志愿服务主体独立完成项目,与其他组织合作完成的情况较少,资源较为薄弱,活动形式较为单一。[6]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更强调于多元主体协作共治,“多元化”志愿服务主体的参与有利于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便捷性、丰富性和高效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更多需要协同学校、医院、妇联、团委、民政等单位联合进行开展,利用现有资源充实志愿服务队伍,推进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志愿服务项目多元化、志愿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
我国志愿服务组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由共青团领导的各地青年志愿协会;二是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组织;三是各类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如环保志愿组织等。[7]但无论是哪一类志愿服务组织,都在朝人才专业多元化方向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在吸纳志愿服务者的同时,对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科学分类,以便在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时能够匹配更为适合的志愿人员。此外,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还积极招募在群众中具备威望的人士,旨在丰富人才队伍、贴近群众生活。人才的多元化有助于培育服务专业、经验丰富、特色突出的志愿服务队伍。
(二)从“传承”到“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行各业在新思想新理论的引领下不断蓬勃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志愿服务项目来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 “学雷锋,做好事”,更强调在基层宣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鼓励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更加注重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致力于贴近群众、深入群众。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招募民间艺人、曲艺大师、非遗传人等传统文化传承者,挖掘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群众生活习俗,精准捕捉传统文化记忆,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开展传统节日、文艺会演、戏曲舞台、非遗传承等系列活动,让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极大满足了群众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
在创新方面,传统的志愿服务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需求,无论是在信息接收还是在信息传递方面,人们倾向于用更便捷的方式对于获取的信息进行碎片化处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也将信息化和碎片化融入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如江苏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手段,致力于打造全省 “红色经典码上听”阅读特色品牌,群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收听红色经典、党史文化、传统文化等音频。通过阅读分享会、红色诵读、党史竞赛等形式吸引群众参与阅读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阅读氛围,丰富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
(三)从“分裂”到“汇聚”:志愿服务资源的整合机制
在硬性资源整合方面,线下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近年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逐步加强和完善阵地建设,致力于打造全方位满足群众需求的实践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建设涵盖如儿童乐园、老年驿站、文化大讲堂、书画教室、乒乓球室等基础场所供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用。此外,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依据本地需求情况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如在乡村地区着力建设红白理事会、文明大讲堂等实践场所,倡导摒弃陈规陋习,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软件资源整合方面,志愿服务平台、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构建 “一个平台两个中心”运行机制,更为高效和便捷地处理志愿服务项目信息。构建 “县—乡—村”三级联动的资源整合格局,加快实现上下级、平级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人员互助、活动互建的良好格局。此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强化与政府、企业及其他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持续加强自身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软件资源整合水平,不断挖掘和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四)从“践行”到“维护”:志愿服务实践的保障机制
把多维度保障志愿服务者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有利于提升志愿者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激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积极性。第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要建立志愿者人身保障机制。通过收集志愿者个人信息或者依据在志愿服务平台注册情况,统一为其购买相应的人身安全保险,维护志愿者在活动开展进程中的人身保障。第二,新时代 (所、站)要坚持规范化发展,给予志愿者在招募、培训、评价等方面的持续性保障,公平、公正、公开地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第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要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可以在完成志愿服务后为志愿者提供公共服务福利,如星级评优、积分兑换、优惠公共服务等,增加志愿者的参与度与荣誉感。
三、结束语
如今的志愿服务具有项目多、范围广、创意新的特质,仅依靠过去的财政补贴和捐赠收入等资金来源渠道,无法维持当今志愿服务组织的供给支出平衡。加快拓宽志愿服务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志愿服务经费保障制度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持续性运转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出台志愿服务保障相关管理办法,为志愿服务组织减压减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要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通过与企业协作,开展一些合理的具有收益性的项目来维持自身的良性运转,提高自身的资金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中国民政,2021,713(20):4-6.
[3] 陈东利.论共同富裕的志愿服务伦理实现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47-154.
[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5] 杨柳.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价值、问题和路径[J].三晋基层治理,2022,15(06):65-68.
[6] 张勤,苏妍妍.新时代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志愿服务行动[J].学习论坛,2019(10):91-96.
[7] 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05):67-7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