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出版述评

2024-09-02 00:00李鹏
新阅读 2024年7期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许多内容涉及人们建构的“空间模式”。大到星辰的空间分布模式,小到庭院的空间布局模式,这些都适用于地图来表达。这些抽象出来的地图,便于人们在大脑中迅速形成空间模式,从而传承,或以之为创新的起点。在用地图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上,许多学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已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历史地图集》《中原文化地图集》等。为填补在文化地理领域的空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策划的《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于2022年8月出版。

以问题导向组织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编写团队

在编写《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时,所有作者也意识到如下问题:第一,空间模式一旦被图像表达出来,就会强化表面形式而弱化其背后的理念或灵魂;第二,优秀文化的空间传播,既是形式上的传播,更应是理念上的传播;第三,由百姓传承的许多传统文化空间模式太少,尽管书中列举了古村落的空间模式,但是无法将更多的民间空间智慧囊括在书中;第四,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空间模式,用地图的形式难以充分表达其魅力,尤其是那些需要亲身体验的文化,例如故宫建筑群的宏伟,“一览众山小”的诗意;第五,在开放的世界中不能忽视文化交融的作用。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从酝酿选题到出版,历经了近五年的时间,期间邀请了许多专家和顾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周尚意担任主编。周尚意教授主编出版了多部教育部规划教材,主持承担加拿大政府FEP项目、美国政府Fulbright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部委委托项目。她主讲的“人文地理学”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插图部分由启智童书馆完成。启智童书馆有许多高水平的插画师,且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多本儿童科普读物绘制插画。地图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地图编辑部负责组建团队编制。地图编辑部不仅负责过大型百科全书的地图编制,还编制出版了一批地理地图、儿童百科地图等。图书审定团队带头人是文化地理专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人文地理》杂志副主编王恩诵,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晓峰。地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家地图审查中心进行审查。

以地理时空思维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空间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是一本反映中国传统空间安置文化的原创大众科普图书。该书按照地理学空间等级自高而低的序列,依次分为宇宙、天下、城市、乡村、园林、家庭6个单元,下设20个主题、89个专题。主要展示可以体现为视觉的、物质性的文化景观,如山水、城市、村庄、农田、园林、院落、庙宇等。该书力图透过不同景观的空间形式,展示其背后的地理道理及文化意义,如天人合一、象天法地等,如五岳的位置关系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观相关,又如园林中的“一池三山”设计手法与道家意境有关。同时,为了使内容更丰富,书中插入了许多相关知识介绍、详细的局部介绍。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空间单元的大小设计内容框架。空间尺度是地理学研究的视角之一。该书除目录所列的几级尺度单元外,还隐含着两个关于尺度的探索。一方面,探索在各部分内容中包含着身体的尺度单元,如身体对视觉转变的敏感,让《桃花源记》中“山有小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成为今人营造世外桃源景区的手法。每个人的身体都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正是由于每个身体都在发挥能动性,才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探索文化空间模式在不同空间尺度单元中的转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空间模式的特征,是“家国天下”理念的空间实践。例如城市(主要建筑群)与宇宙(星宿)的对应、园林中的“咫尺山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空间模式既是理念模式,也是实践模式。该书力图将两者都展现出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既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强调“致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辨别善恶。该书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对所涉及的空间模式做出善恶之辨,留给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的空间。

运用文化地理学来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空间

地理学有一个学术术语为“景观”,其含义近乎“空间模式”。传统文化地理学认为,景观的意义是不同主体认识世界后的独特解读,不同时期的解读,“层累”出今天的意义。新文化地理学认为,景观意义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中国人常用“九州大地”代表中国。“九州”的概念出自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九州是以井字格局,将当时中国的核心区域分为九个部分,是中国古代因地制宜划分国土、管理国土思想的体现。因此,写书和读书是今人与古人不断对话的过程。

该书在6个单元中展示了20个主题的文化内涵。以“园林”单元里“壶中天地”的主题为例。“壶中天地”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中。有的作品直接用之比喻景色如同仙境一般,也有作品将之与现实做对比,寄托美好的希望。无论是哪种,只要读者看到“壶中天地”,就会将之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知道作者用之指代仙境。例如,白居易用“谁知市南地,转作壶中天”,比喻友人的居所是闹市中的一方仙境。再以“乡村”单元中“桃花源”的主题为例,桃花源也被称为桃源或世外桃源。它来源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畅想的理想田园生活,这是一块与世隔绝之地,文中描绘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安逸、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桃花源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是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的美好地方,深层意思则是借指人们因对现实社会不满而想象的美好世界。鉴于桃花源的双重含义,既是美好生活的符号,也是隐逸文化的符号。

中华传统文化空间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在原创性、综合性、趣味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有利于开拓读者视野,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非常有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