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博览群书,他多次强调,我们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本文通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中总书记给我们讲述的几个小故事来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
● 《习近平讲故事》中的文化根基
“现在我们非常强调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保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群众。‘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议政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借鉴。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明顾炎武有诗云‘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意谓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中,卧薪尝胆,博得了人民的信任,百姓肯为之捐躯。封建君主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悖,然而当他来到人民中间,肯于多少代表一点人民意愿,肯于多少与人民同一点甘苦,人民便可为其‘致死’。我们党的干部与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只要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重铸我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这段讲话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摆脱贫困》一书中的《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
这个讲述,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当中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立场,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深刻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依靠谁、为谁服务的问题。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角,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现代化建设为了人民,这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践行党的宗旨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文化领域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谁服务的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带有明确的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代表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
● 《习近平讲故事》中的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这段话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内容。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他者且有鲜明文化特质和价值立场的存在状态,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民族精神得以挺立的思想标识,也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依托。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价值追求和创新灵魂。“文化”这一概念,中外学者对其下定义不下百十种,我们认为最能揭示其本质属性与特征的定义应该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深层支撑作用,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充分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中国文化渊远流长,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中国文化传承发展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资源丰富的文化宝库,我们要有绝对的文化自信,方能行稳致远。
● 《习近平讲故事》中的文化主张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这段话来自于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这段话对应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强调的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习近平看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他对文艺工作寄予殷切期望,也多次指出文艺领域有“高原”缺“高峰”、脱离人民和生活、虚无价值戏说历史等问题。习近平列举古代、当代和外国作家的名言和故事,正是为了勉励文艺工作者,要以创作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为已任,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还讲述过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故事,以此寄意文艺工作者,只有拿出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打造出好的文艺作品。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 《习近平讲故事》中的创新意识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一些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这段话是来自于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反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思维和守正创新意识。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原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守正创新包括守正和创新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必要动力,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色。守正创新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辩证统一,融合了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守马克思主义之魂,创理论之新,文化之新,科技之新。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