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实施整本书阅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将项目化学习运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以核心知识统领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创设情境问题驱动阅读,以项目活动实现有效阅读,多元评价贯穿全程,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项目化学习 《水浒传》 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强调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本书阅读效率。但是,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一些困境,整本书阅读实效难以发挥,还需要积极探索。项目化学习强调对复杂问题、真实问题的探究,创设基于学生认知的真实情境,设计适宜的项目任务,在任务实践过程中掌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最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文以《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为例,提取核心知识,创设真实的驱动性问题,计划阅读进程,设计阅读任务,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公开实践成果与评价,将学习活动作为媒介平台,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拓宽个人阅读视野,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确定核心知识,统领学习过程
项目化学习首先要确定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贯穿于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之中,是“设计者期待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1]核心知识的确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差异,教材对名著的安排也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名著所在单元也为其阅读做好了铺垫。如七年级上册,为了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膜、克服对经典的畏惧,在第三单元安排了《朝花夕拾》,并且在该单元的第一课学习了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章节设计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确定核心知识时需要充分结合教材与学情。另外,每部名著的文体特点、思想内涵等不尽相同,所以确定核心知识还需要考虑不同文本的特点,如阅读《朝花夕拾》需要从文字中关注人物的情感和他们的精神世界;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则可将核心知识确定为纪实作品的阅读技巧,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所展现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核心知识指导整个实践活动,以项目化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对核心知识进行深入探索,达到掌握相关知识与能力的终极目标。
《水浒传》讲述了108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展现了一群起义英雄的形象,具有英雄传奇色彩。根据《水浒传》整本书的内容特点、学情与教材安排,可将核心知识确定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和质朴生动的语言特点,核心知识中的关键概念可以确定为“英雄”。以关键概念为“圆心”,通过项目化的实践活动,对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解决,实现对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
设置驱动性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与探索,所以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驱动性问题是指基于对整本书的阅读,围绕某一真实的事物或事件,由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者——教师或学生,事先设计好的高度情境化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2]驱动性问题应立足学生生活体验,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创设真实的、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高阶认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以《水浒传》为例,教师可将驱动性问题设计为:最近学校正在举办一个以“交诤友,共进步”为主题的交友活动,交友的对象主要选取《水浒传》里的108位好汉,你愿意和其中哪位或哪些好汉交朋友呢?请说明理由。首先,《水浒传》的108位好汉随着情节的发展依次出场,这样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阅读整本书。其次,《水浒传》中的人物各有其性情、各有其气质,不同人物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武松与林冲都在朝中做过官,且武艺高强,不同点在于武松性情急躁,林冲处事谨慎。创设情境化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解决问题、产生结果,实现了整本书的有效阅读。
推进多形式的学习实践,实现有效阅读
开展整本书阅读实践时,教师需要为学生传授多元化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设计阅读计划。初中生在阅读时常因缺乏规划,而难以形成整体意识。在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监督,保证整本书阅读的实效推进。
指导多元化的阅读方法。首先,指导学生分阶段细读。教师应在每个阅读阶段给予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指导:初读阶段,采取默读、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阅读方法,能够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细读阶段需要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围绕核心概念“英雄”进行探究阅读,思考《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都是“英雄”吗,是如何体现“英雄”一面的。这一阶段的阅读活动是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的,学生为完成任务,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章节进行深度阅读。此外,还需要对初读阶段批注的疑点进行思考探究,为研读阶段的阅读奠定基础。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关联阅读。整本书的情节、人物复杂却又系统,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关联。一方面,可以将书中人物之间相关联,如鲁智深和李逵的关联阅读、林冲与鲁智深的关联阅读等,将他们的性格、外貌和“英雄”的一面进行关联,对文本形成整体认知;另一方面,将文中的情节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如《水浒传》第七回中,林冲误入白虎堂,高太尉设陷,派两个承局引林冲入府内,林冲被冤枉。回归生活,学生或许也有被“冤枉”的经历,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他们是怎样处理的。简言之,与人物共情,或曰换位思考,是感受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目录梳理故事情节。《水浒传》的目录提供了每一回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学生可以通过目录了解大概情节,激发阅读兴趣。同时,通过目录,还可以了解人物走向,如根据第六回、第七回的目录可以看出林冲的走向:误入白虎堂后被刺配沧州道,由大宋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到被判携刀私入白虎堂,脸上刺“囚”字,发配沧州。后面又发生了什么呢?如此层层深入,激发阅读欲望。浏览目录可以使学生初步形成整体意识,使零散的认识向整体认知转移,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设计翔实的阅读计划。整本书的阅读周期较长,如果缺乏计划,学生就难以完成。翔实的阅读计划不仅为学生提供阅读进程指导,而且可以督促学生的阅读进程。阅读计划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教材中对名著导读提出的探究任务,二是文本的难易程度与文字量的多少,三要考虑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基础与阅读习惯。阅读计划的制订需要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制订计划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制订计划,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阅读项目的内容和活动。例如,有些学生在理解《水浒传》的语言方面存在困难,阅读进程会放缓,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阅读计划。
开展项目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推进学习的进程,通过项目活动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在项目化学习中,“思维开始于一个项目,结束于一个有效的项目解决方案”[3]。根据教材提示、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可以设计为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探究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
探究性实践即探究《水浒传》中的情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章节或人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其中的情节。如对“智取生辰纲”这一章节可从情节、任务和环境三个方面着手,全方位且系统地呈现故事全貌,通过主要事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利用思维导图建立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文本梳理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社会性实践即为《水浒传》人物立传。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对《水浒传》中的同一人物有共同喜好的学生可结成小组,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建立该人物的朋友圈,模仿该人物的口吻,以发动态的形式,展示该人物的人生轨迹。需要注意时间顺序,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在朋友圈呈现。其中,文字须体现人物个性;图片可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手绘,或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景图像素材。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形式呈现人物轨迹,不仅可以强化其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增强其整体认知能力。
实践的过程即思维、创造的过程,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学习实践是实现高阶认知的重要环节。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学习中,探究性实践与社会性实践可以引发学生对驱动性问题的思考,形成对英雄的真正认识,甚至对友情、朋友、生死之交等经典话题有自己的见解与标准。
呈现项目成果,评价学习成效
成果展示与评价是项目化学习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空间,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加其学习动力,并帮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提高。
呈现项目成果。为呈现高品质的学习成果,项目化学习应建立一种透明、高质量的交流机制,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以《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为例,其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的最佳路径是通过项目实践活动理解“英雄”这一核心概念,结合时代案例,阐释英雄的含义,确立自己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回归文本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和质朴生动的语言特点,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倡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制作项目成果。以《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为例,其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可以设计为请学生展示自己想结交的英雄好友,呈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英雄好汉是谁”“为什么选择他”(通过探究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分析得出),以及“从这位英雄身上能够学到哪些品质”等。如在进行探究性实践部分的展示时,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制作或手工绘制的思维导图、图片、实物等,在汇报时应当说明选择的角度、思考的深度以及语言的锤炼等;而当进行社会性实践部分的展示时,既需要将整个团队的合作情况、产生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最终成果一一展示,又要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体现学生个人的独特表现。展示成果的目的在于展现对所阅读书籍的理解与认识,体会成就感与获得感。
评价学习成效。评价的核心目标不是简单地分辨好坏,而是要激发学生对自己在整本书阅读和项目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反思,从而获得成长与提高。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分为针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与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针对前者的评价,主要指向目标的达成情况,如在成果展示环节中学生项目成果的内容形式和展示方式。针对后者的评价,则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探究模式、对项目化学习任务的落实情况等,如根据阅读计划表观测学生的阅读态度。
学习成效的评价,要秉持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是在成果展示环节,应倡导每位学生都参与评议,充分利用评价过程中的交流与反思。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还能加强过程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以评促学”的作用。
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完整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提取核心知识——设置驱动性问题——确定项目化学习活动——通过实践引发高阶认知——形成实践成果。将项目化学习运用于整本书阅读中,根据学情、文本提炼核心知识,设置切合学生认知的驱动性问题,开展多形式的阅读实践、有序的活动展示与动态性评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丰富其阅读体验。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4.
[2]林爽.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2,(11):35-37.
[3]林琳,沈书生.项目化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及其形成轨迹——基于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9):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