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疗愈类阅读的理论基础与推广路径

2024-09-02 00:00邵佳雯
新阅读 2024年7期

摘要:情感疗愈类阅读旨在通过阅读书籍来调节、疏导和慰藉人们的情绪。跨学科视角下,情感疗愈阅读植根于心理学的情绪调节理论、教育学的情感教育理论,以及文学的疗愈理论。为推广这一阅读形式,可从校园推广、优化线上传播、强化社会合作的路径施行,从而更好地发挥情感疗愈阅读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情感疗愈 阅读 情绪调节 情感教育 文学疗愈

阅读养护人的精神,涵养人的品格,抚慰人的心灵,疗愈人的情感。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的情绪问题增多成为普遍且急迫的现象,情感疗愈类阅读应运而生并受到广泛关注。读者可以通过挖掘文学作品中关于人性、生命、情感的深邃内核,借助书籍引导自己审视自我、调节情绪,以缓解压力、释放负面情绪。情感疗愈类阅读研究可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中找到理论资源,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如何更好地推广和传播这一阅读形式,让更多人从中获益,是亟待探讨的现实问题。

情感疗愈类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情感疗愈类阅读是指通过阅读特定文学作品,引导读者审视内心世界,调节和发泄负面情绪,从而达到缓解压力、平复焦虑、疗愈心灵的目的。这种阅读方式将文学与心理疗愈融合,旨在借助文字的力量来抚慰和治愈读者的情感困扰。可用于情感疗愈类阅读的作品,多聚焦人性、情感、生命等深层主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通过沉浸式阅读,读者可以投射自我、审视内心,在共情体验中释放压抑情绪,重塑积极心态,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宽慰和升华。这种阅读可谓一种文学与心理咨询的结合,具有独特的疗愈功能。

情感疗愈类阅读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作品内容关注人性和情感,具有较强的生活体验色彩与情感温度;其次,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激发内心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再次,阅读目的并非纯粹的知识获取,而是希望调节和舒缓读者的压抑情绪,使阅读拥有疗愈效果;此外,情感疗愈类阅读强调沉浸式体验,读者需要全身心投入到文字世界中,真切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变化;最后,阅读形式上,亲身实践和分享交流的环节也很重要,有利于更好地产生疗愈反馈。总之,这种阅读方式贯穿着人文情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是文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

跨学科视域下情感疗愈类阅读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视角:情绪调节理论。情绪调节理论是情感疗愈类阅读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支撑。该理论认为,情绪是人类基本的心理活动,但过度的负面情绪会影响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因此,个体需要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在阅读过程中,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激发读者内心共鸣,引发情绪体验,使人释放压抑的情绪。同时,优秀作品也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重塑阳光心态。通过这种“引发—发泄—重塑”的过程,读者可以有意识地调节和疏导自身情绪,缓解由内心矛盾和生活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实现心理健康。

教育学视角: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人的重要心理需求,良好的情感体验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应当纳入教育的核心目标。情感疗愈类阅读契合这一教育理念,能够为情感教育提供良好路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优秀文学作品融入教学,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和理解情感世界,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意识。此外,通过分享交流环节,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情感的认知和理解,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形成正向情感发展模式。总之,情感疗愈类阅读内嵌着情感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

文学视角:文学疗愈理论。文学疗愈理论是一种将文学作品与心理疗愈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旨在通过对文学的阅读和体验来促进个体的情感调节、心理成长和精神抚慰。在这一理论视角下,文学作品被视为一种强有力的情感沟通工具,能够触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情感的流动和释放,从而达到情感宣泄和心理疗愈的效果。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呈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生动的情景描写,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和分享。例如,一部描写友情的小说可能会让读者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珍贵,从而引发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思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在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中体验各种情感体验,如喜悦、悲伤、愤怒等,这有助于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释放内心的情感压力。一部悲剧性的小说可能会让读者感受到悲伤和失落,但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情感宣泄的同时,获得奋斗的力量。

情感疗愈类阅读的推广路径

加强校园推广。学校是开展情感疗愈类阅读推广活动的理想阵地。

第一,融入课程教学。情感疗愈类阅读可以融入语文、心理健康等多门课程教学之中,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遴选富有情感温度、思考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学名著,如鲁迅的《阿Q正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经典之作,设计情景化、体验式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中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文字的力量,去发现作品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能量。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渲染课文情境;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身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写作实践则有助于沉淀思考,培养阅读深度和广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专业的知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体悟主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情感认知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侧重地培养其情感能力,真正让阅读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第二,开展主题活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疗愈类阅读元素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诸如读书报告会、读书沙龙、情感剧场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读书报告会可以让学生分享心得体会,畅谈阅读中的情感震撼和收获;读书沙龙则更加自由开放,师生可以对某本书、某一话题进行集中讨论;而情感剧场活动则是将文学作品改编为舞台剧形式,由学生亲自体验和表演,把文字世界的情感用肢体语言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交融。

第三,培养推广队伍。情感疗愈类阅读在校园内的持续推广,离不开专业队伍的有力支撑。一方面,学校应组建一支由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管理等相关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学、文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承担相关的讲座培训、理论研讨、师生辅导等工作[1];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发掘和培养一批具有阅读热情、人文情怀的学生骨干力量,让他们担任“种子讲师”、活动小组长等职务,在师生中开展阅读宣传推广。

优化线上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线上平台成为有效的阅读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情感疗愈类阅读的多元化传播,有助于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扩大影响力。

第一,借助自媒体矩阵。借助自媒体上的图文、音视频等丰富的表达形式,将情感疗愈类阅读的理念、方法和案例进行生动展现,增强普及传播力度。如设计精品文字图解、制作情感阅读微课、开展在线读书会、发起有趣的互动话题等,不断积累受众关注度[2]。

第二,打造网络书单。互联网上已有不少优秀情感疗愈作品的在线版权资源,可将这些优质内容汇总成线上书单(含付费内容),方便读者查阅下载。同时,也要邀请专业人士对书单中的经典著作及作家进行点评解析,使书单不仅是书目的汇总集锦,还是比较全面的阅读指南和学习资料。

第三,开展线上读书活动。除了资源推荐,我们还可以围绕情感疗愈类作品开展一系列有趣的互动活动,如线上读书马拉松、云剧场、心理情景剧体验等,让阅读不只停留在个人层面,还进一步强化群体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培养共同的阅读品味和情操,实现情感的共鸣与碰撞。这种线上活动形式贴近当下生活方式,利于读者投入参与。

强化社会合作。单靠校园和线上传播的力量不足以充分发挥情感疗愈类阅读的价值。应携手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广,在全社会形成阅读氛围。

第一,联动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行业与情感疗愈阅读有着天然的联系。应积极与各类心理咨询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将阅读元素融入心理疗愈活动中,实现“图书疗法”与专业心理辅导的互补和结合。具体来说,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状况和需求,为当事人精心挑选适合的书目,结合讲解和交流的方式,引导他们去感受文字的力量。书籍可以帮助咨询对象宣泄压抑的情绪,重新审视生活,重塑人生,从而起到一定的心理疗愈作用[3]。同时,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辅导也会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双方还可以就情感疗愈类阅读的理论与实践开展研讨,编写读书指南,培养专业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这一阅读方式的专业化水平。总之,图书与心理疗法的融合创新将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推动情感疗愈阅读行稳致远。

第二,发挥公共图书馆作用。作为书香阵地,公共图书馆具备丰富的文献资源和较强的社会亲和力,可以成为情感疗愈类阅读的重要推广平台。应与图书馆深化合作,将这一特色阅读方式植入其服务体系中。图书馆要打造相应的情感疗愈类藏书区,供读者选读借阅[4]。同时,要设立专门的情感阅读区域,为读者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同时装点空间布置,营造静谧氛围。可与图书馆联合策划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名家讲坛、读书分享会、亲子共读活动等,采取多种互动形式,为读者提供更多感受和实践情感阅读的机会。图书馆与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也存在天然联系,双方可以畅通资源共享渠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通。

第三,吸引社会公众参与。除了政府机构、专业组织的助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也至关重要。应充分鼓励和吸引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汇聚社会力量,打造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可以邀请社会名人代言,举办主题宣传周、发起读书接力等活动,通过富有创意的互动方式引起社会关注。与此同时,还要借助新闻媒体、公益平台等传播渠道,推介情感疗愈阅读的理论和做法,强调其意义和价值所在,促进社会共识。面向社会征集有影响力的书籍资源和阅读案例,整合编撰权威读物[5]。同时,鼓励社会公众踊跃参与线上线下的阅读活动,广泛分享个人体会,形成更大的社会效应。公众的真实反馈也将有助于持续优化完善相关内容和形式。还可以开展“市民讲师”“社区书馆”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让社会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渠道。这既有利于他们将情感疗愈阅读向家人朋友推广,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又有利于社会各界人士热情参与,持续补给阅读推广工作的群众力量。

结语

情感疗愈类阅读作为一种跨学科的阅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情感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情感疗愈类阅读的推广也变得愈发重要。应充分发挥校园推广、线上传播和社会合作等渠道在情感疗愈类阅读推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人受益。同时,期待未来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和成功实践,不断探索情感疗愈类阅读的深层次意义和可推广经验,为读者的心灵健康和精神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系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苏州市图书馆学会项目“高职院校图书馆‘疗愈系书目’设计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3-B-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敏.“疗愈类”读物出版与阅读推广[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2):108-114.

[2]陈路遥.阅读疗法在院校图书馆读者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D].南京:南京大学,2015.

[3]沈琦玥,蔡灵凤.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推广与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5(22):11-14.

[4]孙洁琳.跨学科视域下的英语绘本阅读[J].校园英语,2023(44):94-96.

[5]张贤.跨学科视域下名著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以《西游记》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3(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