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走向大众 让书香浸润燕赵

2024-09-02 00:00彭翠张可心
新阅读 2024年7期

在数字经济备受推崇的当下,如何快速推进书香社会的进程,如何让广大乡村和普通百姓尽快成为书香社会的推动者、受益者,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书香雄安”的打造为例进行探讨。

● 建书香雄安,让经典普及的优势与责任

河北作为历史上的文化大省之一,向来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地理优势。燕赵大地人杰地灵,从古至今贤达无数,能够载入史册且光耀千秋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等不胜枚举。政府的倡导和教育的普及为燕赵文化的传播及河北推进书香社会的进程提供了保障。此外,燕赵文化厚重的历史,绵延千年的浓郁书香气息,为“书香雄安”的打造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凭借雄厚的文化资本、独特的地缘优势及政策的因势利导,“书香雄安”的建设和推进占尽天时与地利,这也正是“让经典走向大众,让书香浸润燕赵”所具备的有利条件。

“书香社会”建设旨在让“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如何让社会大众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是建设“书香雄安”的关键突破口。而知识分子群体有责任、有能力引领风尚,并躬亲示范,作出表率。因此,在汗牛充栋的书海中,如何去除糟粕,让经典走向大众,贴近实际,这是知识分子群体理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 选经典篇目,谱雅俗共赏之曲

所谓经典,是指能穿越时空,经得起时代考验,甚至能够跨越民族、超越种族的公认精品。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它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粹,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成就了历代先贤。但凡经典,确有这种光耀千秋的魅力。然而,经典的精髓,也并非人人都能习得。古老的智慧,往往以文言文记载,后人在理解过程中需要借助大量文献批注和专家讲解,这就给经典的普及增加了难度。如何让艰深晦涩的义理从高深走向通俗,这是经典贴近大众生活的瓶颈。对此,谱曲吟唱,转换形式,变换方法,循循善诱,不失为一种创新性的传播模式。

且以《礼记礼运篇》为例,单纯的文本吟诵,也许会让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望而生畏。但以文为词,根据内容为其作曲,并伴之以合适的编舞,便会让文字在声、乐、舞的流动中富有生气。电视剧《新还珠格格》中来自民间且毫无文化基础的小燕子,在对诗词的吟唱与舞动中逐渐从对文本的生硬接受过渡到愉快成诵,这正是大众接受经典的成功案例。此外,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徐志摩的《偶然》,以及《经典咏流传》等由中华诗词改编成的歌曲,也都成为了大众喜爱且经久不衰的经典音乐。可见,只要采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力求雅俗共赏,“书香雄安”的建设就有法可循,有据可考。

● 乘“互联网+”之风,加大经典推送力度

在网络时代,无线网络逐渐进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这为经典走向民间,走入大众视线提供了有力保障。

免费网络的开通和使用使得一些经典文章和著作在技术的支持下,或以生动形象的动画予以演示,或以图文并茂的微视频娓娓道来,且不需要额外支出过多费用。这种学习方式呈现出的“形式灵活多变,时间场所不限,自由自主自愿”的特点为大众的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大众接触经典提供了便利。无线网络的无处不在,为经典走近大众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良好氛围和时代契机。微信平台长达两个小时的《道德经》动画版,早以惊人的点击率和频繁的转发掀起了大众走进经典的高潮。深入人心的《百家讲坛》多达6008集,在微信平台同样获得了一致好评。可见,只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空间,注重经典内容的推送,就能够引领大众数字阅读的新风尚,确保经典的有效传播。

● 借城市媒介,树精神旗帜

著名设计师佐藤卓提出的“媒介城市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显然,城市的公共职能和乡村的基础设施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广场、公园、空地作为市民娱乐场所,本身就是一种公共媒介。置身其中的电子广告牌作为大众的视觉媒介,若能定时、定期打出“书香雄安”的标语,并辅之以经典改编而成的剧本、舞蹈和歌曲,大众的生活世界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政府部门或社会公益组织若能指派专人进行经典讲解,大众的精神追求定能在春风化雨中得到提升。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书香城市的文化气息也定能对广大的乡村形成舆论引导,使得乡村居民对城市文明更加向往,从而为城市带动农村提供了流动的媒介,也为“书香雄安”的推进提供了精神导向。

● 高校引领,“书香”连“地气”

河北作为教育大省,仅本科院校就接近30所。其中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更是以其独有的专业特色和一流的办学水平,享誉省内外。它们作为河北省的排头兵,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一方面,这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导向;另一方面,也只有让文化和知识转化为社会成果,才能成为真正的生产力。以享有“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之美誉的河北大学来说,近年来,该校派出各个领域的专家队伍,以文化扶贫为宗旨,深入偏远农村,确保精准扶贫。显然,知识分子对“书香社会”的推进将直接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只是一定要注意结合群众的认知实际,一定要让书香与农村的生活混融统一,力争用科学的方法让阳春白雪接地气,让书香农家的愿景顺利实现。

● 经典引领,开启书香河北新篇章

近年来,政府“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在优化上网方面不断提供各种政策扶持。这些举措非常有利于“书香雄安”乃至“书香河北”的建设与推进。“书香雄安”的推进需要以经典文化为主打,以政府推动为旗帜,以城市传播为媒介,以舆论导向为纽带,以农村实际为中心,以文化引领为主力,并最终以“书香河北”的推进为动力,让城市与农村结合,让书香与大众相伴,让政策与落地“牵手”,如此,“书香社会”的建设便指日可待。

作者彭翠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可心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

本文系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传播符号学视域下雄安新区的城市品格与城市精神研究”(项目编号:BJS2023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