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信平台开设的心理科普公众号因其便捷性和互动性,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究高职院校学生持续使用心理科普公众号意愿的影响机理,促进心理科普公众号的普及和有效使用,进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科普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机理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因其特殊的学习环境和社会角色转换期所面临的压力,往往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是影响教育质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调节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高职院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心理科普平台等。[1]
目前,基于微信平台开设的心理科普公众号因其便捷性和互动性,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具。这些公众号可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问题自我诊断、心理咨询预约等功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2]
然而,研究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这些公众号的持续使用意愿并不高。这种现象既限制了心理科普公众号的功能发挥,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3]因此,有必要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科普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机理,深入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持续使用心理科普公众号的内外因素,以促进心理科普公众号的普及和有效使用,进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影响因素的选取与理论缘由
1.知识内容质量与持续使用意愿。知识内容质量是指心理科普公众号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即时性、相关性和可理解性。高质量的知识内容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信息的需求,增强其对公众号的信任感和依赖度。当学生认为公众号提供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实际帮助时,他们更有可能持续使用该平台。相反,若内容质量低下,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使用意愿降低,因为他们可能会怀疑信息的有效性,从而减少对公众号的依赖。[4]
2.主观规范与持续使用意愿。主观规范涉及个体对于社会期望的感知,即个体认为重要他人或群体认为他人应该或不应该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在心理科普公众号的使用中,如果学生感知到老师、同学、家人等重要他人认为使用这些资源是有益的,他们可能会因为想要得到认同或遵循社会规范而增加使用意愿。主观规范的影响可能会通过社会压力或模仿效应促进学生对公众号的持续使用。
3.感知成本与持续使用意愿。感知成本是指学生在使用心理科普公众号时所感知的时间、精力和可能的经济投入。如果学生认为获取和利用公众号资源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或者存在潜在的经济负担,他们的使用意愿可能会降低。因此,减少感知成本,如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设计、简化操作流程、确保内容的高效获取,可能会提高学生的持续使用意愿。
4.感知隐私安全与持续使用意愿。感知隐私安全是用户在使用心理科普公众号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程度。由于心理健康信息通常具有高度私密性,学生对公众号的隐私保护能力的信任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使用意愿。如果公众号能够提供明确的隐私保护政策,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学生可能会更愿意持续使用该平台。
5.自我效能感与持续使用意愿。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使用心理科普公众号并从中获益的信心。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利用公众号提供的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时,他们的持续使用意愿可能会增强。因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通过用户教育、提供成功案例、增强互动性等方式,可能会促进公众号的持续使用。
6.社交满足感与持续使用意愿。社交满足感是指用户在使用心理科普公众号时获得的社交支持和满足感。心理科普公众号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平台,也可以是用户交流和互动的社区。如果学生在使用公众号时能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支持和理解,他们可能会因为社交需求得到满足而增加使用意愿。因此,增强公众号的社交功能,如建立讨论组、开展线上活动等,可能会提升学生的社交满足感,进而促进公众号的持续使用。[5]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合了定性研究的深度和定量研究的广度,适用于探究多案例研究中变量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fsQCA允许研究者识别导致特定结果的不同组合的条件 (变量),并且可以处理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条件的组合效应。对于本文而言,由于涉及知识内容质量、主观规范等多个影响因素,运用fsQCA能够处理这些变量的组合效应,揭示不同条件组合对使用意愿的影响。鉴于此,将采用fsQCA识别影响学生使用意愿的关键条件组合,为提高公众号的使用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对象
以作者所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具体调研使用过本院校心理科普公众号的学生,以此发放问卷,共计发放275份,有效回收243份。
(三)问卷设计
根据DeLone、Ajzen、Davis、Malhotra等人设计的成熟量表,围绕学生对高职院校心理科普公众号知识内容质量、主观规范、感知成本、感知隐私安全、自我效能感、社交满足感六个变量,设计相应问卷,并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相应题项,1—5表明学生对各变量的正向感知越发显著。
(四)信效度检验与数据校准
1.信效度检验
(1)通过科隆巴赫系数和组合信度 (CR)检验问卷信度,结果显示,各变量的克隆巴赫系数和组合信度均大于0.85,表明信度较好。
(2)通过标准因子载荷和平均方差抽取量检验问卷效度,结果显示,各题项的标准因子载荷均大于0.75,平均方差抽取量则均大于0.65,表明问卷效度较好。
2.数据校准
采用常用的最大值、均值和最小值作为完全隶属 (0.95)、交叉点 (0.5)和完全不隶属 (0.05)的校准点,以此对问卷题项结果进行校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经必要性分析发现:知识内容质量、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足感等因素的一致性均低于0.9,说明各变量均不是导致学生对高职院校心理科普公众号产生持续使用意愿的必要条件,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见表1)。
(二)组态路径分析
进一步对各变量进行组态路径分析,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心理科普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的形成可以凝练为三条路径 (详见表2)。
构型1可以概括为:知识驱动型路径。包含知识内容质量、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感。这表明当心理科普公众号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并且学生感受到社会环境 (如同伴、教师等)对使用这些资源的支持时,结合学生对自己利用这些资源的信心 (自我效能感),共同促成了持续使用的意愿。这可能是因为高质量的内容直接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而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感提供了额外的动机和信心。
构型2可以概括为:社交互动与隐私安全的协同路径。包含知识内容质量、主观规范、感知隐私安全和社交满足感。这一路径说明,即使在感知成本不是关键因素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内容和社会期望的支持结合对隐私安全的信任和社交互动带来的满足感,也能够促进学生持续使用心理科普公众号。这可能是因为隐私安全的感知减少了潜在的使用障碍,而社交满足感增加了使用的额外价值。
构型3可以概括为:成本感知型路径。包含主观规范、感知成本和社交满足感。这条路径显示,即便没有高质量内容的直接驱动,只要社会环境对使用公众号持积极态度,且学生对成本的感知较低,同时社交满足感较高,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持续使用意愿。这可能是因为低感知成本降低了参与门槛,而社交满足感提供了使用公众号的社交动力。
(三)稳健性检验
为保障分析结果可靠性,随机剔除50份调研样本,进一步开展组态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已然可以形成三条组态路径,且总体覆盖度和一致性变化较小 (详见表3)。表明其分析结果较为科学、可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必要性检验发现,知识内容质量、主观规范、感知成本、感知隐私安全、自我效能感、社交满足感因素,均不是影响高职院校心理科普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的必要因素,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组态分析发现,学生对高职院校心理科普公众号形成较高持续使用意愿时,可以概括为知识驱动型、社交互动与隐私安全协同型、成本感知型三条路径。
(二)建议
1.注重高质量内容生产,增强用户自我效能感
高职院校应确保心理科普公众号提供的内容既专业又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应涵盖广泛的心理健康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建设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如图文、视频、互动问答等,以增加吸引力和易理解性。此外,增强用户的自我效能感也至关重要。公众号可以通过设置简单的心理健康自测、提供易于实施的心理调节技巧、分享成功案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使用公众号资源能有效改善心理状态的信心。
2.构建安全感与社交满足感的互动平台
高职院校需要在确保用户隐私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一个促进社交互动和交流的平台。第一,公众号应采取严格的数据保护措施,明确告知用户其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保护政策,增强学生的安全感;第二,通过设置心理健康话题讨论区、心理咨询预约服务、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功能,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满足他们fleJQqrf4PBvDwxe4P06cVQjN2x2jpqniF8FFvchPWs=的社交需求。
3.优化受众成本感知,激发社会支持
高职院校应采取措施降低学生的感知成本,并激发社会支持,以提高公众号的使用率。具体来说,公众号应该简化操作流程,优化用户界面,减少学生获取信息和参与互动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增强师生对心理科普公众号的认识和支持,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期望氛围。此外,通过与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合作,可以进一步扩大公众号的影响力和社会支持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玮,刘磊.数字鸿沟与青年心理健康: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发展,2023,29(6):43-58.
[2] 田崑,宣雯霞,魏文静,等.基于C-A-C理论的健康科普视频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J].包装工程,2023,44(18):293-302.
[3] 李人杰,郭建鹏,王仕超,等.阅读对大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全国348所本科高校的实证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18):81-91.
[4] 钟若曦,谢颖倩,张萌,等.健康类微信公众号用户阅读习惯及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12): 2221-2226.
[5] 骆梦丽,陈金枝.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实证分析[J].科普研究,2023,18(2):64-73+82+113-114.
作者简介: 刘萍,女,汉族,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