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社区与高校联动的公共心理健康系统建设

2024-09-01 00:00:00闫志豪路安平周小柠周福畅张子晨
国际公关 2024年14期

摘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使居民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在现代智慧社区的规划中,应考虑高校心理志愿服务进社区,以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各种优势资源,服务当地智慧社区心理健康体系建设。

关键词:社校联动;心理服务;智慧社区;心理健康系统

一、构建社区与学校联动的公益心理卫生体系的意义

(一)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无论是对个体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可以帮助居民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边缘化居民融入社区,提高全体居民的幸福感与精神层次的追求。[1]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能够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此外,构建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于探索有效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安定安全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2]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3]

(二)校地共建,双向互补

智慧社区和高校各自拥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通过联动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高校可以为社区提供心理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而社区则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和反馈数据。大学心理卫生系统已健全,并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共同打造心理卫生系统,为学生提供心理知识普及、测评、卫生监测、咨询和危机干预等服务。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心理服务平台,增强心理服务覆盖面和到达率,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心理疏导渠道,优化高校心理健康体系,向社区居民开放。为居民提供专业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援助,利用高校心理专家的专业资源。社区网格员可借助心理监测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社区居民的心理危机事件,确保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强化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参与社区心理志愿服务活动。学习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心理上帮助社区成员解决疑难问题。在心理志愿服务过程中,高校学生需要与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一些社区心理志愿服务项目会为参与者颁发志愿者证书或进行表彰,以肯定他们的贡献和努力。这些证书和表彰可以作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证明,对于学生的学业和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经历多次到社区开展心理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学生可以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了解社区的需求和资源。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参与社区的其他活动和项目,同时,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提升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居民对社校联动公共心理健康系统建设的接受意愿调查

“关于社区居民对社校联动公共心理健康系统接受意愿程度的调查问卷”是以烟台中台社区为调查对象设计的,目的是探讨构建社校联动公共心理健康系统是否可行,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统计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一)居民对心理服务缺乏认知

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部分居民对心理服务的概念界定模糊、认知不足,存在主观偏见,有的居民认为心理服务是指为了让居民心中有数而提供的心理服务。对于问题 “您是否了解社区与高校联动共建的公共心理健康系统”,仅有22%的居民选择 “了解”,反映出大多居民不清楚何为公共心理健康系统,对其缺乏了解,但对于问题 “您是否支持设立专业的心理服务场所进入社区”,有78%的居民支持设立专业的心理服务场所进入社区。

(二)居民期待公共心理健康系统的建成

居民在心理健康意识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多数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并愿意接受公共心理健康系统。对于问题 “您认为社区与学校联动共建公共心理健康系统的重要性如何”,有82%的居民选择 “非常重要”,大部分居民认为社校联动共建公共心理健康系统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健康幸福生活;对于问题 “您是否愿意向他人推荐或普及社区与高校共建的公共心理健康系统”选择 “愿意”的居民达到74%,“视情况而定”选择率为19%,选择 “不愿意”的居民仅为7%,大多数居民有向他人推荐或普及公共心理健康系统的意向。

(三)居民重视公共心理健康系统的保密性

对于问题 “您对公共心理健康系统存在哪些方面的顾虑”,选择 “注重保护居民的隐私”的最多,达到89%,可以看出公共心理健康系统的保密性和隐私保护措施是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公共心理健康系统为居民提供心理服务时都会与社区居民签订保密协议,并且不会公开心理服务记录,最大限度保护居民的隐私,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

(四)居民希望加强对心理服务的宣传和教育

社区居民对心理服务缺乏认知,对心理学有关知识欠缺了解,居民希望社区和高校加强对心理服务的宣传和教育,为居民制作有关心理知识和心理服务的海报、宣传手册和传单等,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和讲座,为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在不同层面的学术讨论会上都受到重视。中国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到2021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与实践对话”和 “社会心理服务理论与方法前沿探讨”为主题,在2021年9月召开的第三届高峰论坛上设立了两个平行论坛。这既是社会心理服务理论研究的表现,又是实践操作的务实交流,是对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华心理学会成功举办 “2019 心博会”并发布 《厦门宣言》,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针对当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山东、江西、江苏等地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调研和讨论。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度。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建设意义、发展阶段、功能定位、主要内容和路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建设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进行研究,还没有大量的综合性、系统性、深层次的研究。此外,学术界对制度建设的各个部分存在较大争议,不同层面的含义、论述内容和科学制度等还没有形成清晰一致的观点和结论,有待进一步完善。疫情期间,社会各界广泛采取网络心理疏导、刊登心理科普文章、设立心理服务热线等措施,为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重点关注。公共危机心理服务的学术讨论再起,一系列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提供有益补充的理论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4]

在实证研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的探讨方面,大量的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通常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多样的分析,缺乏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法。从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看,关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人员、高校师生大多集中在研究机构,而实际参与基层工作的工作人员较少,这就可能造成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脱节。从实证调研对象的情况看,目前主要针对试点地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以地级市居多,县级市调研有限。一些县级市面临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其处理方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深入研究,认真研讨。

四、基于智慧社区与高校联动的公共心理健康系统的建设路径

(一)地方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支持双向资源流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立了政府主导的纵向体系,自上而下层层落实,是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最显著的特点。[5]因此,社区公共心理健康系统建设离不开政府相应政策的支持,高校、社区及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关于高校社区心理服务联动工作模式的相关政策,对高校、社区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规定,给予参与社区心理服务的高校教师一定的政策支持。社区需要提供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支持,用于联动工作中的高校教师队伍。

(二)校地合作共建心理咨询中心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包括六大体系,包括科普宣传、评估、培训、咨询服务、危机干预与危机处理、保障与评估反馈。[6]因此,社区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须包含此六项职能。高校为社区提供心理学专业的师资、科研和实践资源,为社区心理咨询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包括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益、建立沟通渠道等。同时,双方可以共同制定心理咨询中心的运营模式和管理制度,确保中心的顺利运行。社区智慧网格了解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充分整合两者资源,以丰富的心理学专业师资和高校科研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社区和高校运用多种渠道,在社区内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加强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推广,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让更多居民了解并参与心理咨询中心的活动。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为居民提供专业贴心的服务,注重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咨询流程和服务标准。同时,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反馈活动,不断优化中心服务内容和方式。

(三)大学组建推动社区心理服务的专业队伍

高校应根据当地社区的特点,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辅导队伍,队员应包括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有实践心理健康经验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和社团工作者等。[7]组建一支专业队伍,集理论学习、宣传推介、治学实践、反馈考核于一体。社区内开展专业的、现代的、充满乐趣的心理活动,不断丰富社区心理服务形式,提升社区心理服务水准,为社区培养一批有实践能力的专职人员。

(四)社区为高校心理工作者提供实践机会

社区为各大中专院校提供必要的实习阵地,为各大中专院校做好心理服务队伍的支教宣传工作。高校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家庭心理疾病科普宣传、保障重点人群及时就医,开展同质组训、个别辅导等针对不同群体的多样化服务;针对普通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不断增强普通人群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参与度。

五、结束语

城市管理者应该关注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居民提供保障心理健康、治愈心灵的温馨港湾。利用各大高校优质的心理服务资源,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高效的心理服务,与社区达成共赢之道。完善和提升学生参与社区心理服务对基于智慧社区与高校联动的公共心理健康系统建设的理论完善和实践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鹿军.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J].文教资料,2020,4(22):69-71.

[2] 林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02):44-47.

[3] 周烈荣,唐功.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5):161-162.

[4] 陈雪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03):308-317.

[5] 葛明贵,高函青.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J].心理科学,2020,43(01):200-205.

[6] 闫洪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7] 辛志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重在专业人才建设[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10):591-59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省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项目,项目编号:202311688050。

作者简介: 闫志豪,男,汉族,陕西咸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市管理;

路安平 (通讯作者),男,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周小柠,男,汉族,四川广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市管理;

周福畅,男,汉族,山东东营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张子晨,女,汉族,山东德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