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成为新时期工作重点。但就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而言,其在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乡村空心化日益严重以及乡村人才数量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地区发展。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人才;人才培养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乡村振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结合乡村振兴来看,做好农村人才培养是关键。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村人才,一方面能够为农村地区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提升农村地区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解决乡村地区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提升乡村地区素质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发展。[1]但是就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工作来看,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而且影响了乡村在新时期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农村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类人才作为支撑,以保障各项工作有效落实。[2]对于乡村地区发展而言,吸引一批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思维活跃的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关键。通过各类高素质人才力量的加持,乡村地区产业方向更加开阔,技术创新更加活跃,市场拓展更加有效,有利于乡村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也带来了诸多新模式和新技术,大幅提升了乡村地区农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有效提高了乡村地区农业附加值,延伸了乡村农业产业链。
其次,农村人才培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一支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队伍作为保障,对农村地区开展深入研究,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以人才为支撑还可以引领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提高农民专业素养,促进农民增收,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再次,农村人才培养是促进乡村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力量。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乡土情怀。[3]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需要有一支具备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人才的加持还可以创新乡村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让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通过农村人才培养,可以培养出一批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文化人才,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最后,农村人才培养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路径。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关系乡村稳定和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需要一支治理能力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既可以参与乡村治理的决策和实践,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还可以制订科学的发展方案,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乡村社会的治理效能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通过农村人才培养,可以培养一批既懂政策又懂管理的人才,促进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现状
(一)乡村空心化日益严重
近年来,乡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受到经济等多方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发展中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现象,导致人才外流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才不愿留在乡村,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涌入城市,农村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大大减少,更多的是老年人和儿童留在农村,难以完成基本农业生产活动。[4]同时,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也导致农村土地愈发荒凉,严重影响农村地区发展和粮食安全,导致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难以有序推进。
(二)农村闲置资产盘活难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成为新时期工作重点。但是就目前农村人才培养工作来看,闲置资产盘活难导致农村人才培养受到影响。当前,农村集体资金积累较少,部分地区农村甚至存在负债现象,村集体资金不足导致农村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缺少资金支持,难以达到预期目标。[5]同时,部分农村缺少有价值的抵押物品,在金融融资等方面成本较高,与农民收益相关的物业土地等资源变为可产生收益的资产难度大,不能有效盘活闲置资产,致使村集体资产变现能力较差,难以留住人才,同时也难以吸引人才投身农村。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力度不足
农村地区农业技术人员数量相对有限,同时,农村地区人才薪资待遇不够丰厚,在一定程度上使乡村人才因为待遇问题缺乏工作积极性,导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难以有序推进。培训资源的匮乏导致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培训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农村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再加上农村地区培训资源有限,很多农村实用人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培训,其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难以得到提升,人才流失现象愈发严重。
(二)政策机制不完善
当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针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在执行和监管方面力度相对不足。部分优惠政策因为宣传不到位或执行不力而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再加上部分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应有的待遇和保障,难以激发农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政策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农村人才培养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致使人才培养工作难以持续开展。
(三)缺少平台和激励机制
缺少平台和激励机制导致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工作难以有序开展。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无法形成专业村和专业户的必要条件,加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和发展水平有限,难以为农村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导致农村人才在发展的道路上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其创业创新活动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目标和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也影响了农村人才培养效果。在部分地区,高校 “三农”领域科研人员在乡村工作中存在绩效考评无法直接挂钩的问题,按绩取酬原则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其在乡村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工作动力和创新激情,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技术能力。同时,农民技能培训也存在培训时间碎片化、培训机构影响力较弱、培训内容专业性较差等问题,导致培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无法满足农民实际需求。
(四)培训模式僵化
在部分地区,乡村人才培训往往陷入恶性循环,即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培训课程质量偏低,使培训效果欠佳,最终导致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培训的认可度不高。这种僵化的培训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也限制了农村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此外,培训模式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导致农村人才培养工作难以取得创新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路径
(一)完善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应当进一步完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此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农村。通过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能够进一步降低城乡间发展差距,畅通人才流动,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这一角度出发,相关部门应当从户籍等方面入手,打破城乡户籍管理的壁垒,给予乡村地区更多福利待遇,促使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小。同时,对进入农村地区开展工作的人才,应当完善就医保障和教育等方面的管理机制,给予乡村振兴人才完善的医疗教育保障政策,提高人才留在乡村的意愿,为乡村地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此外,加强对乡村地区的资金帮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乡村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划拨专项资金,促进城市与乡村间的资源互补,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以促进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农村。
(二)弘扬乡土情怀,留住更多优秀人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人才的培养应当立足于弘扬乡土情怀,留住更多优秀人才。[6]从这一角度出发,各地区应当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大力弘扬乡土情怀,吸引更多在外人才返回乡村。例如,可以结合农村历史文化,开发农村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厚植乡土情怀,让外来人才留得住,让本地人才愿意回来。通过广泛宣传农村特色文化和乡土精神,能够进一步提升人才投身乡村的积极性,引导各类人才发挥个人优势和专业技能,为乡村地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在此背景下,各地区可以发挥乡贤作用。乡贤这一群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技能娴熟、经验丰富、财富充足,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人力资源。农村地区应当积极鼓励和吸引更多乡贤反哺乡村,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各地区可以将乡土情怀作为抓手,通过组织开展乡贤联谊会等形式,引导乡贤投身农村、扎根农村,为农村留住更多人才,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构建农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其不仅要重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要将重点放在熟悉农村工作的 “田秀才”“土专家”身上,做好农村本土人才培养,从而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为此,必须着力构建农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快完善职业农民培养机制。挖掘更多 “土专家”进行授课,组织开展 “新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培养更多新时代的新农民,优化农村农业从业人员结构,提升农村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对各类资金等进行集中整合,提升各部门相互协作的力度,统筹管理乡村教育资金,完善乡村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制订乡村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此外,发挥新农业带头人的作用。鼓励新农业经营管理者带头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传授更多新理论和新知识,综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优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工作应当着力优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当前,农村地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为了有效弥补农村地区人才紧缺问题,必须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以为农村发展提供支持。为此,应当重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农村人才培养工作较为新颖,与之相对应的师资团队人数较少,应当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提高从业人员薪酬待遇,以吸引更多优质师资,促进高端人才投身农村教育行业,进而为农村发展培养更多新时代人才;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师资队伍结构,鼓励更多人才投身乡村经营管理和乡村金融等工作,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此外,农村地区还应做好对本土优秀人才的挖掘,鼓励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进入乡村教育工作中,传授更多乡村知识,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
五、结束语
要想真正促进乡村地区发展,必须明确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提升农村人才培养质量。从这一角度出发,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培养战略应当进一步完善人才招引机制,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农村、服务农村,为乡村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应当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通过政策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为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莹,崔永娟,禤婷婷.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本土建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4(03):126-130.
[2] 刘梦瑶,刘磊.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物流人才困境与培养路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10):185-187.
[3] 曾邦.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路径[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29):136-138.
[4] 史梦晔.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02):133-136.
[5] 任万杰.浅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对策[J].农家参谋,2022(22):162-164.
[6] 逄锦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农村科技,2022(02):43-45.
作者简介: 吴炎炎,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