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残疾人就业问题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就业是有效增加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改善残疾群体生活质量的直接途径。本文以国内外残疾人就业整体现状为背景,具体分析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现状,并从政府、企业和残疾人自身三个角度归纳现存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社会责任;公共服务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残疾人达8 50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6.05%,关联2亿多家庭人口。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其身体、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在就业时会遇到各种问题。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不仅是残疾群体的迫切需求,也是整个社会蓬勃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国内外残疾人就业现状概述
国家统计年鉴显示,国内残疾人就业情况总体呈良好增长态势,2022年国内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905.5万,比2021年的881.6万增加了2.71%。此外,政府还大力推进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受益人次达到28.5万。但由于社会对残疾人存在歧视和偏见,如认为残疾人工作技能较差、易给单位的形象带来不良影响等,残疾人在就业市场中往往处于劣势位置。残疾人就业人数占残疾群体总数的比例仍然较低,残疾人就业现状改善任重而道远。
(一)国内残疾人就业途径概述
2011年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残疾人的就业机会不断拓展,从传统的三种方式: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个体就业等,发展到公益性就业、辅助性就业、灵活就业等创新方式,这些方式使残疾人的就业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多元。[1]
在残疾人就业现有方式中,按比例就业是我国政府促进残疾人融合就业的重要手段。2016—2022年,按比例就业人数占城镇残疾人就业总数的比例维持在15%—18%,就业数量为70万—80万人。虽然从绝对数量上来看,通过按比例就业形式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残疾人数量不多,但在现阶段它却是三种主要就业途径中占比最高的。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按比例就业呈逐步增加的趋势,但幅度较小。
(二)国内残疾人就业政策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稳步推进。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 《残疾人权利公约》在国内都得到了有力的实施,为我国的残疾人发展提供了更加公平的机会。残疾人就业政策在发展中开始步入全新阶段,呈现多元化态势。通过扩充残疾人就业服务政策,培养残障个体的就业能力,促进残疾群体在就业、发展中逐步融入社会。
为了维护和改善我国残疾人的劳动力市场情况,国家政策不仅要确保他们的整体就业状况,还要大力发展各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能够满足重度残疾人需求的辅助性和公益性职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让他们能够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目标,自2021年起更多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三)国外残疾人就业政策概览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残疾人就业政策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制定了不同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两大类。
1.需求政策
需求政策主要包括定额就业政策和雇主津贴。定额就业政策采取限额收费制度。雇主必须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额的资金,以支持残疾员工、保障服务提供者以及其他依法雇佣残疾人的雇主;以残疾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作为雇佣的标准,并要求雇主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必要的改造,从而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法律上的保护。残疾人员的雇主津贴政策旨在帮助企业弥补雇佣成本。此外,这项政策还可能提供税收激励,让雇主获得税费减免,以补偿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费用。
2.供给政策
供给政策主要包括职业康复和就业扶持两类项目。职业康复项目能够帮助残疾人员提升就业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率。这些项目包括工作能力评估、长期和短期培训、工作安排服务以及职业指导。残疾人就业援助项目旨在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工作,并通过持续的支持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就业能力。[2]
国外经验表明,残疾人就业政策应促进残疾人从被动参与项目转为主动参与以满足其价值需求,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现状概述
根据 《2020年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有57.81万残疾人,其中有49.19%是男性,有50.81%是女性。另据截至2019年所进行的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上海市视力残疾9.555万人,听力残疾7.552万人,言语残疾0.5343万人,肢体残疾27.6045万人,精神残疾5.3562万人,多重残疾1.4256万人,分别占16.53%、13.06%、0.92%、47.75%、9.27%和2.47%。
(一)政策法规建设持续进行
上海市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出台 《上海市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方案 (2023—2024年)》和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为残疾人提供全面的支撑,包括但不限于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服务、职业培训、住房补贴和护理服务。为了更好地帮助残障群体,上海市将加强对他们的信访、司法帮扶、社会救济支持,并且为他们提供双重福利,即对贫困家庭提供生活补贴,对严重残障者提供护理补贴。此外,上海市还将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福利建设,为城市残疾人居民提供基本的赡养、就医、失业保障。
(二)特殊教育投入持续加大
为满足聋哑学生的就读需求,上海市建立了1个专门提供特殊技能培训的普通高级中等专科班,共有33名聋哑学生;建立了17个专门提供残疾人就业培训的中等专科班,共计812名在读者,其中65名已经完成培训,7名取得职业技能认证。2020年,上海市积极推进残疾人考试辅导工作,为48名残障学生提供了专门的语言课程和专门的语言测验,以及在春、秋季的高考期间,分别安排了盲文测验和专门的语言测验。上海市已成功帮助75名残疾考生获得了普通大学的录取通知,还有10名残疾考生获得了接受高等特殊教育的资格。
(三)就业扶持工作不断深入
上海市正在努力推进残疾人就业扶持工作。通过建设专门的信息公开平台,向残疾人发放求职指南,并且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专场招聘和面试。政府不断投入资金,支持和帮助残疾人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在上海市政府的不断努力下,上海市残疾人就业规模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在残疾人就业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比重最高的是集中就业,上海市主要是通过优惠与扶持政策来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的就业率。
三、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角度
1.本地化政策体系尚待完善
上海市近几年出台了很多关于残疾人就业和福利保障的法律法规,但大多是中央政策精神的传达,仅在宏观方向上强调保障残疾人就业工作顺利实施,而在实际应对残疾人事业发展各项具体问题时显得经验不足,没有针对上海市本地残疾人就业实际情况体系化地进行落地政策细化,最终无法充分彻底解决痛点问题。[3]
2.政策执行部门工作力度不足
现阶段,上海市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监管工作中,仅在保障金总额上进行宏观统筹,而没有细化落实到具体情况,各种就业服务基本各自为政,缺乏成套体系,无论是招聘会、推介服务还是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多数是为了完成年度目标要求达到的就业率任务,难以按照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提供适合残疾人的长期就业岗位。有些政策的实际执行与政策初衷不符,如为完成工作指标,聘用残疾人从事社会福利工作,但残疾人在工作三年后可能面临被解雇的局面。
(二)企业角度
1.无障碍环境改造难度高
无障碍环境是代表一个国家文明进步、公平正义与人文关怀程度的成长指数。残疾员工上下班需要借助残疾人专用通道,到公司上班对于残疾人而言具备一定的难度。同时,企业的办公场所无障碍设置改造难度大,无障碍环境改造成本较高。
2.残疾人员工管理难度大
目前,企业管理人员大多数情况下缺乏残疾员工管理经验。日常工作中一线管理人员可能会因为缺乏对残疾人群体特性的深刻认知以及不可避免的歧视心理,采用不恰当的方式管理残疾员工,双方可能会因沟通效率低下、工作质量纰漏等问题产生矛盾。企业实行残疾员工管理的工作难度较大,制定科学的工作指导章程迫在眉睫。
(三)残疾人自身角度
1.残疾人自身缺少教育经历和职业技能培训
残疾人群体缺少适当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与工作相关的必要技能和知识储备匮乏,在与其他求职者竞争时可能缺乏竞争力,也难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这将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难以胜任某些工作岗位。
2.残疾人群体心理问题突出
残疾人群体容易因为自身缺陷和生活质量不高而出现焦虑不安、抑郁低迷的情绪。引起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L3z9a16Izk+CZb1lwXer9g==有很多,包括就业难引起的内心焦虑、对婚姻情感的迷茫、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压力、缺乏社会支持网络所带来的孤独感、自我认知不足所带来的自卑感等。
四、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帮扶措施改进建议
(一)不断提升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政策针对性
在国家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上海市本地残疾人事业工作基础,因地制宜,逐步完善针对性政策服务体系。相关部门采用多种调研方式,实地考察残疾人就业环境,对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现状做到心中有数。对近几年残疾人就业问题做好整理归纳,结合调研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政策措施。
(二)持续加大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力度
加强相关政策针对性引导,强化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推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积极落实 《上海市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方案》,在扶持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同时,政府应不断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帮扶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吸纳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扩大政策的实施面,从而充分有效发挥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关键渠道力量。
(三)企业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
企业应遵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借鉴国外反歧视立法中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定,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企业管理章程。在新建办公楼项目时,无障碍设施必须同时建设、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交付使用。办公楼内的无障碍卫生间是否存在设施不齐备的问题,一些公共区域是否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写字楼内电梯轿厢的设计是否符合无障碍要求、是否缺乏语音播报系统等都是重点关注问题。[4]
同时,提高信息交流无障碍水平。信息交流无障碍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并与对方交流。例如,公司在工作系统中加入无障碍模块设计,盲人可以通过专门的应用软件收发工作信息。
(四)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残疾员工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企业工会组织应当做好残疾员工管理的辅助工作,成立专门的维权委员会,[5]日常负责解决企业管理残疾员工的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根据最新的残疾人保障相关法律规定,与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推动制定合理的残疾员工管理制度,建设包容开放的工作环境,杜绝歧视和不公平待遇问题。
(五)优化残疾人职业培训
上海市现有的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应加强功能优化升级。在功能整合优化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可以借鉴国外职业康复项目的相关经验,更好回应残疾人的真正需求。为有相关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更为专业化、个性化、持续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培训的系统性,注重培训内容与当下企业实际用工需求的匹配度。
(六)加强残疾人心理指导服务建设
引进心理咨询康养方面的专家资源,为残疾人进行心理方面的疗养支持等。建立和完善心理热线服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及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为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五、结束语
残疾人群体的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社会公正的议题,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未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残疾人就业问题必将得到更好的解决,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持续关注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伟国.代懋.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结构与扩展[J].学海, 2007(4):48-55.
[2] 代懋.国外残疾人就业政策转型:从保障到融合[J].中国劳动, 2014(12):32-34.
[3] 薛敬之.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22.
[4] 杨烨.残疾人可持续就业现状、问题及可行性路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23(16):41-46.
[5] 张腾.企业工会在促进和保障残疾人员工就业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23(27):157-160.
基金项目: 2023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绿轮椅——开启‘以工代扶’助残新模式” (项目编号:202311463135K)。
作者简介: 杨蕊嘉,女,满族,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公共治理;
张心怡,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李南 (通讯作者),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创业教育、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