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综合评价的三种实现方式

2024-08-31 00:00:00边新灿
江苏高教 2024年8期

高考招生综合评价可以从广义、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广义的理解是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改革方向;狭义的理解是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和高校正在试点实施的一种特殊评价选拔模式,各省、校的名称有异,其共同的特征为多要素量化合成总分录取。实行综合评价,是对“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基本原则的贯彻落实,是高考制度完善长期探索的改革方向。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把综合评价作为高考招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成了三种实现方式。

一、从德智体全面考核到综合评价

高考招生综合评价的政策源头是恢复高考后首次招生就明确的“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确立的素质教育战略。高考招生综合评价的实质是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价,其实践探索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原则的多项举措,而高考招生“综合评价”的文本概念形成较晚,在政府官方文件中最早出现于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一)“综合评价”概念形成前在统考招生框架内对“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贯彻落实

恢复高考后,高考招生对“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原则贯彻落实的改革举措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学和高校两端分别展开。在中学端,相应改革举措包括1980年全国7个省份开始进行探索的中学“预选”,也包括从1981年起教育部要求“高中建立学生档案制度,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提供德智体三方面的材料”。在高校端,“德智体全面考核”措施包括从1981年起教育部要求录取时给予学校一定的选择余地,1984年开始逐步扩大高校招生的投档比例;也包括从1980年开始、1982年起对考生实施的可量化奖励政策(后发展为高考奖励类加分)。1984年,高校开始依据中学的考核结果或在此基础上加上自主考核招收中学保送生,后来教育部职能部门对保送生进行统一的综合能力测试。

(二) “综合评价”概念形成后在统考招生模式外进行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探索

2001年,“综合评价”概念形成后的第一个实质性探索是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在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的同时尝试了综合评价(高考成绩和高校综合测试两要素的综合)。狭义的综合评价招生始于2007年中南大学的综合评价。中南大学正式提出了“综合评价录取”的概念,在艺术体育专业以外,首次进行了不同的评价要素(高考成绩和高校综合测试成绩)量化合成总分的探索。2011年,浙江推出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是典型的狭义的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即把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其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招生院校综合测试成绩按一定比例量化合成综合分,实现了全要素量化合成总分。

二、新高考综合评价三种实现方式的形成

新高考在考试计划、考试科目设置和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改革,而对评价方式的改革是其重点。通过十年的努力,高考招生综合评价形成了三种实现方式。

(一)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模式中发挥参考作用

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分别是在中学教学和高校招生两端对我国素质教育战略的贯彻落实。勾稽历史文献可以发现,综合素质评价这个概念最早始于基层学校的探索实践,而后正式出现于教育部官方文件中。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虽然没有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但是充分体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在教育部官方文件中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其后,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参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做法,在高中课改中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内容。2007年起,教育部年度高考招生工作文件对使用中学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提出要求,相关省份在实践中都采用参考使用的办法,这是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招生探索综合评价两条线索的交集。2014年,国务院通过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新高考以后,教育部印发了配套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明确:“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

(二)统一高考招生模式外的综合评价招生扩大试点范围

先行新高考试点的上海、浙江两省市,浙江把“三位一体招生”作为高考招生的四种重要模式之一列入新高考改革方案,上海也于2015年推出综合评价录取。与此同时,山东、江苏、广东等省份也在启动新高考前后推出综合评价录取模式。至2018年,全国共有99所招生院校加入综合评价录取探索实践[1]。

(三) 在统一高考招生模式的命题和考试中实行高考内容改革,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把“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2020年1月,原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目标,着力考核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2021年,教育部在年度招生文件中提出:“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

三、 综合评价发展的前景和对策

(一)高考招生综合评价的发展前景

教育的初心和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成长过程是综合素质养成的过程,高校招生考试理应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因此,综合评价作为高考招生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23年10月,怀进鹏部长在受国务院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汇报高考改革工作时强调要深化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指导高校在更多招生类型中使用。

新高考综合评价的三种实现方式,在实践中各有优劣。第一种实现方式的优点是覆盖全部高考考生,存在的问题是:不同中学的评价等级不具备可比性,此外一些写实的客观记录无法量化,因此,招生院校一般不会真正按照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出录取还是退档的抉择。第二种实现方式的优点是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综合、评价方式多样,最接近综合评价的本义,代表综合评价招生的发展方向,但是在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上都面临考验。就科学性而言,综合评价面试的魅力在于内容开放、充满不确定性,而唯其不确定性,又使人对面试如何保证评价的效度,面试与专业学习、专业发展的相关性,持有疑问;就公平性而言,在程序公平和城乡差异两方面都面临考验。第三种实现方式的优点是覆盖全部考生,而且在录取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存在的问题是:采用笔试固然能通过命题的高质量来考核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对于知行结合的道德养成,笔试相较于实践考核方式,还是存在诸多力所不逮之处。

(二)高考招生综合评价的推进策略

如前所述,从长远发展看,综合评价的应然境界为第二种实现方式,但是受制于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多要素量化合成总分的综合评价目前只能是小范围的试点,还无法大规模推开。因此我们的策略应该是: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有所为有所不为;正视难以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引导可以改变的。同时统筹协调,实现以下四个结合。

一是思想教育与功效引导相结合,促进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笔者在浙江的中学调研时发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一些中学认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把“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作为本校学生升学的重要通道。而在浙江设立“三位一体”招生通道的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因此如何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校招生中真正发挥甄别作用,是促进中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二是思想教育与制度形塑相结合,保证高校综合评价录取的公平公正,同时适度扩大农村专项计划,补偿综合评价录取的城乡差异。三是推动考改(高考改革)与课改(课程改革)、评改(教育评价改革)相结合,形成互动支持效应。四是综合素质评价与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从人生规划的高度认识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性,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边新灿.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制度的演进及其内在逻辑(中篇)[J].考试研究,2019(02):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