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文言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

2024-08-31 00:00李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5期

摘 要:“双减”政策下,校外减下去的,校内要加上来,要让学生在学校“吃饱、吃好”。语文教师在和学生阅读学习古代文言文时,在完成相应的文言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言文阅读,尽力探索各类文言文特点,研究文言文的各种写作技法,在此基础上,赏析文言文优美的语句,增强教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文言文教学 读写结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41

一、文言文读写结合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

1.“读写结合”坚持了教学内容的质和量的统一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到九年级下的语文教科书中,共有文言文三十多篇,篇幅由短到长,内容由易到难;除了课文部分,在“诵读欣赏”部分,也有许多文言文篇目;另外,部分“专题”中也有经典文言文篇章。七、八年级的文言文课文均按照各自的人文主题编入相关合成单元,而到了九年级,教科书的编者们把文言文集中编入到某一个单元之内。

这样的读写实践活动创设了二者良好的交互环境,使写作有了源头,也使得阅读走向深入。这样一来,“读写融合”成为新《课标》视域下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2.当前文言文教学状况

教师逐字逐句串讲,介绍古汉语知识点,串讲文章的大意,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教师的负担较重。学生只是一味地忙着记词义、背译文,背诵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虽说付出了不少努力,却收获不多。课堂上,教师只负责将所有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还是在门外徘徊。一篇文言文课文结束之后,对于文章内容,教师了如指掌,学生却收获较少。

3.文言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读写结合教学,就是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虽然说教材是分单元编写的,但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具有“听、说、读、写”教学方法的“集合块”,各个单元各自有主题,又相互联系,从而使文言阅读能提高作文写作的训练效果,成为各种知识交织的“集合块”。

当然,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在读中提高写作能力,他们徜徉在优美的文言文中,学生的思想境界能够得到提高,道德情操能够得到熏陶。

二、文言文读写结合助力能力训练

读写结合是指学生在阅读后获得写作的相关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进而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这种阅读与写作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语文教师主张文言文教学有一个大的框架即教学范式,但在框架内要灵活机动,不能僵化,要利于学生学习。

当下,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现状不理想,缺乏必要的文化积淀,学生的文言文功底与写作能力较弱。基于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只有明确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才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日常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核心素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到方法,积累经验,改进不足。

特级教师严华银强调“阅读教学本位”和“写作教学本位”,提出要“读写互动”,指出阅读之于写作、阅读教学之于写作教学,以及写作之于阅读、写作教学之于阅读教学有反作用:调动旧知,是可以帮助和推进整体阅读的;传授写作新知,可以促进对阅读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双减”让学习彻底回归主阵地—学校,主战场—课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更要落实好阅读教学,尤其是初中的文言文教学,面对如此多的篇数,师生要把关注点落在课堂效率上,“向课堂每分钟要效率”。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文言文课文,又不能拘泥于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们可以通过探索研究,对初中语文文言文读写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地、周密地、系统地了解,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养成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这就要体现在引读、引写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它们的程度和分量。

虽然语文教师想通过文言文课堂,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这仅仅是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是语文教学的转变。教师在学校文言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与自身资源,引导学生拓展课文内涵,正确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教师凭借语文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通过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文言文阅读,能够尽力探索各类文言文特点,在文言文课文赏析教学中,发现探索文言文的各种写作技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文言文知识,以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让学生想写且能写,而且能写出一篇篇佳作,不但能欣赏,而且还能创造作文,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也是作家。

三、文言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创新之处

为了研究“初中文言文教学读写结合”的课型范式和教学策略,语文教师在一线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不仅要多读理论,读国内国外的研究内容,了解教学方向,还要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好课堂,在课堂上不断实践探索,争取做到将理论落到实践中。具体而言,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最新版的人教版教材,归纳总结文言文读写的内涵与外延,用读写结合的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文言文课型的特点,从课堂实施流程、实施要点、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等几方面入手,注重写法的学习,学会创新,全力打造“双减”政策下初中文言文教学读写结合的课型范式,找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挖掘文言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写景方法,思想内涵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实现“读写”文言文的目的。

1.转变教学重点,从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尊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内容从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提升到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能够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文言文读写能力,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在语文课堂上,要尊重文言文的学习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对于学生写作的作用。我们教师可以试着用分析性写作路径思维,在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解释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分析思维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从阅读动机的角度,追问、探究、追溯作者的创作动机,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孕育过程。然后适恰地运用背景分析思维,对文本中的事物、事件存在的现象产生所依据的大背景、主体性进行分析、探究和追问,不仅要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直接感情,更要感受作者的生活状态,考察分析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事情发生的必然性。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功能分析,充分挖掘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按照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地去体验文章的熏陶感染作用。

在学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选自《诗经》的一篇课文《子衿》时,带领学生一遍遍阅读课文,除感受女子对恋人的思恋之情外,更要让学生细细品味探究写法,并布置仿写作业。一学生数学特别好,喜欢钻研数学,凭着对数学的深厚感情写下一首《学数》,他是这样描写对数学的狂热之情的:“莘莘数学,绵绵无绝。纵已无力,吾亦不能缺。茫茫数海,唯吾所爱。纵已无力,吾亦定要来。琢兮磨兮,在灯下兮。一日不思,似三月兮。”通过仿写,学生更能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读懂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师布置这样富有创新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认真完成此类作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是将文言文读写结合的工作在课堂上进行完善。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分析思维来剖析课文,了解背景和主题,并从读中引导到写上。在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在情感上与作者共鸣,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师从“教什么”“怎么教”转向“向教材学习”

作为学习者的教师,不仅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将理论不断运用到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发展,真正实现减负增质。

要想在文言文学习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讲究阅读方法。这就要求在读名著读文学作品时反复揣摩,深入体会,比如,读陶弘景的《与朱元思书》一文时,其中有一句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在读的时候细想,如将“竞”换成“跳”,那是否大为逊色。学生闭上眼,设想一下,“沉鳞竞跃”是怎样一个景象: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突然它们争相跳出水面。再想想此时是傍晚,这样金色的水面上,眼前是竞相跳出的鱼儿。在日积月累下,就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久而久之就会运笔自如了。

比如,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马说》《陋室铭》等一些最贴近时代、最结合实际的文章时,学生在读的时候就应思考:如果自己来写将如何表述,如何剖析,再看看其他学生如何表述。这类“说”“铭”“表”体裁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高尚情操。如果今后再遇到此类文言文,学生就能在分析比较中领悟作者的所思所感,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此外,我们评价一个人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强弱时,要考虑他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学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就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或是对自己最能产生情感体验的事物进行敏锐洞察。当然,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件事都有过类似经历,不可能对每件事有那么多的经验感悟,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更加有意蕴,有深意,我们就可以通过学习课文和阅读中外名作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领悟、学习文章的意蕴、写法,把这些信息储存在脑里,遇到合适的场景,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3.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依据文言文的不同文体特点,做好阅读与写作的引导者,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双减”政策下,初中文言文读写结合教学,要基于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内容,提前做好组织者,明确文言文的读写结合。首先是读文言文后学写现代文,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写法、思想,再用到日常写作中去;然后是学现代文后阅读小古文。这样使得文言文学习更加扎实而富有成效。

学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文《式微》时,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文的写法,学习运用反复手法,布置仿写作业。课后收上来的仿作,令教师和同学眼前一亮,很多作品非常优秀,现介绍两篇。一篇是这样借文章表达作业之多的,文章直接命名为《式微》,文中写道:“式微式微,胡不睡?微作业之故,胡为乎中灯?式微式微,胡不睡?微作业之毕,胡为乎题中?”还有一位学生,和第一位学生不同,他的仿作,不是表达学习之苦,而是学习之悦,他是这样写的:“朗朗书声,悦悦我心。若你不参,为何眼盯书?冥冥苦思,悦悦我心。若你不想,为何手持笔?循循师语,悦悦我心。若你不听,为何身在此?”他给这篇文章起名《学习》,也是直接表达了他的感情。

当然,除了仿写外,学生要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还要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加上必要的描写,这样才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活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的文章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而且要有美的形式。在练习写作时,教师不仅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来试着推敲词语,还可以在文学创作时,鼓动学生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对语言的锤炼、修饰,从而丰富语言的色彩,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以比喻为例,柳宗元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中写道:“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他巧用比喻,把自己的联想及由生活感触展开的想象与小石潭串联在一起,使得情与景均生动可感。

以拟人为例,诗歌中的佳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拟人用得好,最容易提高文章的抒情达意效果。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小草感受到春风惊人的呼吸,舒舒懒腰,轻快地从泥土里钻出来。”文字虽略显雅嫩,但还是较好地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

文章要使人对所述人物、事件产生深刻的印象,使人受到感染,必须有描写。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准确、鲜明、生动地刻画,要有声有色,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才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成为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平时,许多同学的描写不能较好地为中心服务,描写不具体,文章显得呆板、苍白,表现为:人物描写一般化、公式化,不能突出人物的性格与精神面貌,如写眼睛,不少人都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写上年纪的人,就写“黑发中夹着银丝”;景物描写空泛、生硬,“一潭死水”,不能具体形象地播写景物的特征,如写劳动,必写天气“晴空万里”,写劳动场面均是“热火朝天”。因此,在进行描写时,必须注意:首先,写人物时,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具体描绘,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其次,环境描写,要能渲染气氛,表现中心。

总之,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文言文教学形成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把文言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规划到整个语文教学计划中,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希望语文教师将学生的优秀文言文作品装订成册,形成本校特有的文言文课程资源,充实校本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1]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2] 朱光潜《谈文学》,漓江出版社2011年。

[3]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本文为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双减”政策下初中文言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的成果,编号:2021/P/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