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品质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缺乏动机和参与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兴趣,创新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德育视角出发,重新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模式,根据不同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小组活动,赋予课堂全新的生命力,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40
语文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课往往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而缺乏活动性,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趣之感。近年来,德育教学理念的引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考和尝试,如何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品质及能力成为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基于德育教学理念的初中语文教学强调通过各种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为课堂注入了生动性;而参与式学习模式和价值导向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总体来说,将德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为课堂注入活力,让知识的传授更具内涵,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德育视域的初中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德育教学理论
1.德育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其强调以学生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德育教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能仅靠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能力。
2.德育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不仅注重传授一些普遍公认的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只有让学生真正内化和认同某些价值才能提高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3.德育教学理论提倡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它认为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所以,它鼓励体验小组活动、社区实践等各种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这是与传统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的最大不同。
4.德育教学理论强调个性发展。德育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天赋,教师应尊重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心和自我实现的道路,所以,教师需要去真正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二)活力课堂理论
1.活力课堂理论强调课堂应该充满活力和生机,只有在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学习并取得最大限度的收获。活力课堂理论认为,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缺乏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之下,活力很强的课堂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由单向传授知识的讲述者变为组织和引导学习的主持者,在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
2.活力课堂强调多样性和灵活性。课堂活力理论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而不仅限于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教室内的布置和教学资源也应该多样化和富有创意,如设置学习中心、小组讨论区等,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3.活力课堂注重情感体验。活力课堂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需要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应该常常给予学生适当的赞扬和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正面情感的回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总之,活力课堂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参与和情感体验,旨在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很有帮助。
二、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置单一,忽略德育素养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主要为学生的考试成绩,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等;此外,教学目标中缺乏对学生思想品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再者,教学目标中没有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级心智素养的要求而是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点。与此同时,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设定过于片面,只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和主观进步。因此,导致教学内容相对抽象,且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无法融会贯通,难以形成系统的素养培养体系,最终导致了语文教学过于理论化、知识点化,忽略了德育教学在思想和行为层面的培养,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重理论讲解,忽略学生主体性
传统的语文教师大多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课堂上教师会自行将所有的问题都亲自解释和解读,同学们被动接受知识,不会去主动思考和练习。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能力培养,但此模式下难以通过任务和活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长时间被动接受知识让学生无法主动思考和运用知识,导致语言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此外,对于理论知识,学生难以通过听讲就完全理解和掌握,容易产生问题,个性差异大的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很难主动跟上进度。
(三)偏重知识点考查,忽略过程评价
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的评估多通过考试来完成,该种评估方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只能衡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无法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等。若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真正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会让其产生功利性学习的想法,变成为考好成绩而读书。此外,语文学科注重的是应用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考试难以评价学生在思考、表达等环节的实际水平。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评估应注重过程评价,通过平时观察、口头测试、作业反馈等方式给予个性化指导,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
(四)课堂缺乏生活实践环节
传统语文课堂中,语文学习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而难形成知识内化,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课堂缺乏生活趣味性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情绪;此外,作为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实际的语言运用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因此不能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目前,初中语文课程设计缺乏生活关联性,再加上学校教育与社会语言环境脱节,无法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所以,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增加读物报告、日记写作等生活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言,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德育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一)立足语文教材,培养美德品质
1.培养爱国情操
通过阅读经典语文作品促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豪感。在《雨衣》一文中,学生们被其中人物的爱国情怀所打动;参观革命纪念馆活动,了解革命历史,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先烈在保家卫国过程中的英勇、无畏和牺牲,让学生从先烈的故事中了解新中国,培养爱国情怀。
2.培养勤奋精神
《牧羊少年奋斗记》描写了主人公阿尔-贾希兹从小牧羊,但通过学习和努力工作,一步步成长为成功商人的故事,课文非常好地诠释了勤奋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精神。教师可以通引导学生细读阿尔-贾希兹每一次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体会他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让学生分享阅读后对阿尔-贾希兹品质的认识,如责任心、学习精神等,再安排学生模拟阿尔-贾希兹的成长轨迹设计不同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并由小组进行完成。最后,与学生讨论如何将阿尔-贾希兹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二)立足课堂,培养社会责任感
1.培养集体意识
德育教学理念中,小组合作是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需要同学们协调配合来完成共同目标,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到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分工合作,完成任务需要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此外,在小组任务开展过程中需要协商制定方案,同学们要学会倾听不同观点,尊重多样性,形成民主参与意识。最后,小组成绩将作为集体成绩评价使每个人都关心集体利益,这有利于培养同学们集体荣誉、共同进步的思想。
2.培养责任心
基于德育视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的语文任务,比如分组研读一篇文章、讨论主题思想、共同撰写读后感。在分工合作中,每个学生都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协助其他组员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肩负责任的意识。此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担任“组长”的角色,负责组内任务的安排和监督,通过轮值组长来培养学生的组织和领导才能,还可以培养学生肩负重任和承担责任的品质。再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撰写读后感文集或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的策划等需要长期完成的语文项目,要求学生在一个较长周期内保持积极参与和付出,在培养责任心的同时来提升其耐性。
四、德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
基于德育视域的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朗诵与分享、访谈与撰写、读书会与讨论、戏剧演绎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课文朗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访谈可以让学生学会关注对方的感受,将心得体会随手记下来能促使学生学会去思考并逐渐提升写作水平。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和体验,从而获得更多体会。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观察任务,要求他们分组前往校外的小树林、草坡等地观察大自然的景物。一个小组来到了树林边,学生们仔细观察树干、树枝和树叶的形态。有的学生发现树皮上的纹理很像人的手纹,有的学生注意到树枝上的疤痕就像人的皱纹,他们兴奋地记录下各种发现。另一个小组来到草坡,看到草地上长满了各种花朵。学生们尝试识别花的颜色和形状并用简单的词汇进行描述,他们还找到一片石头,上面长满了青苔,触感很滑腻。所有小组完成观察任务后,返回教室进行汇报。随后,教师安排学生利用他们收集到的标本制作手册,学生们认真绘制和粘贴,并注明每一样物品的名称和特征。在手册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讨论,分享每个人在大自然中得出的体会。随后,学生们用各种艺术形式诠释大自然,展示出对自然的尊重和钦佩之情。通过这次实践课,学生真正体会和欣赏了大自然的“语言”,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德育品质。
(二)互动教学
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三峡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强调它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然后进行分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如团队合作、为民劳动等。在阅读结束后,每个小组讨论并找出1-2段表达这些价值观的语段,同时用彩色标记,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进行阐释,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段进行朗读,在朗读完毕后教师指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接着,教师给出讨论题:如果我们也参与三峡工程,应该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组间深入探讨,并拟定一份“我们参与三峡建设的规划”,最后,每个小组上前展示规划,然后由其他同学提问,教师总结体现的德育要点。最后,教师安排学生写写一篇短文“我在三峡工程中的点点滴滴”,反思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成长。通过深入的教学互动及讨论,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和运用文章所传达的积极精神,并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通过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价值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对其美德品质的塑造和培养意义重大。教师需要认识到语文学科中隐藏的人文价值,并以此为切入点适时开展德育,培养其“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蕴含着丰富且真挚的情感,在授课时,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内容,剖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观念。德育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需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可以在授课之前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先介绍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和弃医从文的原因,让学生们认识鲁迅先生是一位敢于同封建社会抗争的战士,在课外拓展方面可以为学生介绍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四)个性发展
在学习《老王》这篇课文时,通过老王的事迹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责任心。不同学生对忠诚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发表看法。分析老王一生的选择和行为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平衡个人需求与集体利益,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权衡的能力。分组讨论老王如何在困难环境下坚持理想,这将鼓励学生勇于追求并实践自己的梦想。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不同任务展开思考,喜欢文字的学生可以让其用日记来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喜欢画画的学生则可以让其将情感倾注在画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思考的深度而不是形式,同时应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帮助他人。
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在德育教学中注重个性差异,帮助每个学生都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帮助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和负责任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祝佳楠《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成才之路》2023年第24期。
[2] 周璇《以“数”育人以“德”服人——德育渗透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探索》,《读与写》2021年第34期。
[3] 朱智媛《五育并举视域下语文教学中“浸润式”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究》,《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年第4期。
(王舒,1997年生,女,汉族,山东成武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