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指的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在信息时代,文学素养的培养尤显重要,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审美能力。因此,探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文学的本质和功能,还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欣赏和创作中真正领略文学的魅力,进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深度感悟的能力。本文重点探究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旨在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素养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37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文学素养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丰富以及思维的开阔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如何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探索文学的多重价值,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和不断探索的领域。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优势
1.深化理解,提升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优势是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文学教育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简单阅读和理解,而是通过对文学作品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语言的丰富内涵。这种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微妙之处,如修辞、结构、意象等。同时,文学素养的培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模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使用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提升不仅体现在书面语言上,同样适用于口头表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理解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信息,学生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阅读故事,更是在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这种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超越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人文思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此外,文学作品中的多元文化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了解更广泛的文化知识。
3.培养情感智慧,丰富情感体验
通过文学素养的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将得到丰富。文学作品能够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它通过描绘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不同的情感状态。这种体验对于学生情感智慧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感受,学生能够学会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感。文学作品中的各种情感冲突和解决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处理自己情感问题的参考和启示,从而在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上都有所提升。
4.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
在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理解作者的意图,并对作品中的思想和观点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学生不仅学会了接受表面信息,而是深入挖掘和思考问题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一种宝贵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现实时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独立的判断。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1.深化文学阅读体验,提高阅读理解力
在语文教学中,深化文学阅读体验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策略之一。这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文学作品,涵盖古典与现代、国内与国际的多样性。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及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得以提升。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性提问、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探索文学作品的丰富内容。此外,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评价作品的语言艺术、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也是提高学生理解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增强对语言的理解深度。
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文本解读。这包括对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如苏轼的生平、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承天寺的相关信息。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分析文章,关注苏轼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夜游的景象,如月光如何洒在寺庙的屋檐和树梢上,以及夜晚的宁静和僧侣的生活等。这样的细致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并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进一步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深层意义。如讨论苏轼如何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来反映自己的心境和哲学思考,以及这一景物如何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文本理解力,还能培养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创作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写一篇类似的散文,描述自己在某个特定场合的所见所感。这种创作活动能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知识和阅读体验转化为个人的表达,从而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2.创新文学教学方式,增加课堂互动
创新文学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创新教学更多地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这包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思想碰撞;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心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教育软件和网络资源,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在互动和体验中深化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
以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为例,为了深入探究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研究陶弘景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还能通过交流和讨论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陶弘景和他的书信往来对象,模拟书信的写作和回复过程。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文化环境和人物心理,使课堂更加生动和互动。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制作PPT或者使用教育软件,展示与陶弘景和《答谢中书书》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和其他视觉资料。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书信,模仿陶弘景的文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写作练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此外,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以《答谢中书书》为主题的文学沙龙或讲座,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甚至可以邀请专家来进行深度解读。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理解和创造能力的平台。
3.强化写作能力培养,激发创造潜能
强化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写作是对阅读体验的反思和再创造,通过写作训练,学生能够将所学文学知识和阅读体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类型的写作,如散文、小说、诗歌等,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此外,通过定期组织写作工作坊、作文比赛等活动,学生能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发挥其创造性潜能。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章的背景,解析朱自清笔下对父亲深沉爱意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亲情和感恩之情,为接下来的写作练习打下基础。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篇类似的散文,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感人瞬间或者对某位亲人的深情回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情感的细腻之处,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深层的情感,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背影》中的文学技巧,如情景交融、细腻的心理描写等,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些技巧。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互动性的写作活动,如小组合作写作或者教室内的写作研讨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分享和讨论自己的写作,从而获得灵感和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或出版,比如在校报、学校网站或校园文学刊物上发表。这种公开的认可和展示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还能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写作。
4.融合跨学科学习,拓展知识边界
融合跨学科学习是拓展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策略。文学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展现,它还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紧密相关。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更广泛的视角理解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文学作品,让学生理解作品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意义,或者结合心理学原理来解读人物心理,深化学生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理解。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在综合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文学素养。
以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州园林》的文学价值。这包括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和文学意象,使学生能够在文学层面上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探讨叶圣陶的写作背景和动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且,教师可以将课程与历史、艺术和建筑学等学科相结合。教师可以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些园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同时,分析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园林设计中的美学原则和文化象征。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苏州园林,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互动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园林设计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在设计中运用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苏州园林美学和建筑特色的理解,还能够将这些知识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相结合。此外,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和互动软件,使学生在视觉上更直观地感受苏州园林的魅力。通过这些多媒体材料,学生可以更生动地理解叶圣陶笔下描绘的园林景观。而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一篇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园林的文章。这样的写作练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跨学科知识融入文学创作中。
5.构建文学体验环境,营造浸润式氛围
构建文学体验环境是营造浸润式学习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这包括在校园内创造充满文学氛围的学习环境,如设立阅读角落、组织文学社团和阅读小组,以及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文学讲座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接触和体验文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作家讲座等,让学生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接触文学,从而在实际体验中加深对文学的理解。
以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材料如图片、音乐、影片等,来营造与《白杨礼赞》相符合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与作品背景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展示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景观,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作品的时代背景。这种多感官的体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作品,探讨《白杨礼赞》中的主题、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等方面内容。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作品相关的创意写作和表演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白杨礼赞》中的情节或人物创作短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写一篇与作品主题相关的短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社交环境中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在交流与合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白杨礼赞》中的主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作品中反映的问题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涉及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欣赏,还包括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深化文学阅读体验、创新文学教学方式,到强化写作能力培养、融合跨学科学习,再到构建文学体验环境,每一策略都致力于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力。而且,文学素养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体验文学的魅力,最终成为具有丰富情感和广阔视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骏瑶《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2期。
[2] 沈旺盛《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探究》,《学苑教育》2022年第28期。
[3] 傅燕真《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3期。